市立醫(yī)院建筑廢棄物減量、分類、運輸、污染防治措施(5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7866
2022-07-07
5頁
26KB
1、建筑廢棄物的減量、分類、運輸、污染防治措施一、工程概況1、工程基本信息本工程為青島市市立醫(yī)院東院二期工程門診住院樓項目土石方及基坑支護工程,位于青島市市南區(qū)珠海路南,東海路北,東部市立醫(yī)院院內。工程場區(qū)為已拆除建筑物廢棄場地,地貌類型屬于侵蝕堆積一級階地,場區(qū)地形較平坦,地面標高約3.506.00m,基底標高為-13.6m-14.2m,基坑深度約 1922m,基坑底邊線周長約400m。場區(qū)內現有人防地下室,占地面積約4000,地下室外邊線約270m,東西向約41m,南北向約83m。通往地下室除現有坡道外,場區(qū)東北、西南處各有通道通往地下,東南處有風井通往地下室,地下室北側有一通廊與一期門診樓地2、下室連通。工程工期目標為180天,質量目標為一次性驗收合格。本工程建設單位為青島市市立醫(yī)院,設計單位為青島市勘察測繪研究院,監(jiān)理單位為青島建通浩源集團有限公司,施工單位為青建集團股份公司。2、周邊環(huán)境基坑東北側:地下室外為現有道路,道路外側為一期門診綜合樓,基坑外邊線距離現有人行道邊約1.77.0m,距離一期門診綜合樓地下室約1830m,一期門診綜合樓地下室基底標高為1.2m。基坑東南側:基坑南側為進出醫(yī)院道路及綠化帶,南側現有一層人防地下室,基底標高-1.5m。現有地下室與擬建地下室間距約12.7m,擬建地下室距離現有道路邊線約2.25.7m。基坑西南側:西側南段有一層人防地下室,基底標高為3、-1.5m,現有地下室與擬建地下室間距約6.7m。擬建地下室外側為現有水塘,地下室外邊距離水塘約7.5m。基坑西北側:地下室外側為現有道路及臨時板房,地下室外邊距現與現有道路邊線重合,該處臨時板房將拆除,場地作為施工臨時設施用地使用。二、建筑廢棄物1、建筑廢棄物來源本工程土石方及基坑支護工程,土石方工程量約20萬立方。工程場區(qū)為建筑物廢棄場地,場區(qū)現有人防地下室及其附屬設施,如通往一期地下室的連廊、兩部通往地上的樓梯出口、一個通風井及一個通往地下室的通道,以及樓梯出口、風井和坡道上方的鋼結構雨棚。根據工程要求及現場實際條件,需將現有人防地下室全部拆除,現有人防地下室即為建筑垃圾產生的主要因素。4、工程場區(qū)西側為醫(yī)院臨建板房,根據工程施工需要,基坑施工之前需將其拆除。此外,基坑支護涉及破除原有混凝土路面、鋼筋加工、混凝土澆筑、模板加工、砌體砌筑、注漿、噴射面層等工藝,故上述亦為產生建筑垃圾的因素。2、建筑廢棄物數量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及工程相關資料, 現有人防地下室約4000,產生建筑垃圾約6000m3,破除現有混凝土路面產生垃圾約900m3,臨建板房面積約600。澆筑混凝土、鋼筋加工、模板加工以及其他砌筑等工藝產生的垃圾因本工程僅為基坑支護,故產生建筑垃圾數量較小。三、建筑垃圾種類舊建筑拆除垃圾相對建筑施工單位面積產生垃圾量更大,舊建筑物拆除垃圾的組成與建筑物的結構有關。根據工程實際情況,5、本工程產生的建筑垃圾種類如下表。建筑垃圾成分混凝土碎末石塊、碎石玻璃鋼筋混凝土瀝青砂子塊狀混凝土磚金屬泥土、灰塵竹、木料其他四、減量及資源化利用數量1、建筑垃圾減量化第一,加強建筑施工的組織和管理工作,提高建筑施工管理水平,減少因施工質量原因造成返工而使建筑材料浪費及垃圾大量產生。加強現場管理,做好施工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提高施工質量,較少因建筑施工質量返工引起的材料浪費及垃圾產生。第二,加強施工現場施工人員環(huán)保意識。施工中做到工完場清,多余材料及時回收再利用,注意環(huán)境保護,減少材料浪費,節(jié)約費用。第三,推廣新的施工技術,避免建筑材料在運輸、儲存、安裝時的損傷和破壞所導致的建筑垃圾。提高結構的施工6、精度,避免鑿除或修補而產生的垃圾。避免不必要的建筑產品包裝。第四,優(yōu)化建筑設計。施工中積極與設計溝通,建議選用少產生建筑垃圾的建材和再生建材。同時應考慮到建筑物將來維修和改造時便于進行,且建筑垃圾較少,以及建筑物在將來拆除時建筑材料和構件的再生問題。2、建筑垃圾資源化(1)本工程中將混凝土碎塊以及其他碎塊作為工程加工區(qū)、辦公區(qū)以及道路基層,同時將廢磚、瓦、混凝土經破碎篩分分級、清洗后作為再生骨料配置低標號再生骨料混凝土,用于工程加工區(qū)、辦公區(qū)以及道路工程的墊層,有效減少建筑垃圾外運,減少環(huán)境污染。(2)本工程中的廢木材,除了作為模板和建筑用材再利用外,統(tǒng)一碎成碎屑集中存放,外運送往相關部門作為7、造紙原料或燃料使用,或用于制造中密度纖維板;(4)廢金屬、鋼料等經分揀后送鋼鐵廠或有色金屬冶煉廠回煉;(5)廢玻璃分揀后送玻璃廠或微晶玻璃廠做生產原料;(6)廢油氈填埋處理;基坑土及邊坡土送燒結磚廠生產燒結磚,碎石經破碎、篩分、清洗后做混凝土骨料。五、建筑垃圾分類方案建筑垃圾宜事先分類。建筑工地垃圾分為剩余混凝土(工程中沒有使用掉的混凝土)、建筑碎料(鑿除、抹灰等產生的舊混凝土、砂漿等礦物材料)以及木材、紙、金屬和其他廢料等類型。將廢料統(tǒng)一進行堆放,配備專業(yè)清運工人進行清運處理。分類堆放應符合下列要求:(1)施工現場設專門的廢棄物臨時儲存場地,廢棄物應分類存放,對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的廢棄物必須8、單獨儲存、設置安全防范措施且有醒目標識。(2) 建筑垃圾可采取露天或室內堆放方式,露天堆放的建筑垃圾應及時苫蓋,避免雨淋和減少揚塵。(3)建筑垃圾堆放區(qū)應至少保證3天以上的建筑垃圾臨時貯存能力。如無專用提升設施,建筑垃圾堆放高度不宜超過3 m。(4) 建筑垃圾堆放區(qū)地坪標高應高于周圍場地不小于15 cm,堆放區(qū)四周應設置排水溝,滿足場地雨水導排要求。(5)存放區(qū)應設置明顯的分類堆放標志。六、建筑垃圾清運防治措施1、建筑垃圾運輸單位必須經當地建筑垃圾管理部門核準,并應滿足如下要求:(1)運輸車輛、船舶應有合法的行駛證,并通過年審;(2)運輸單位應具有當地主管部門頒發(fā)的準運證或營運證;(3)具有建9、筑垃圾經營性運輸服務資質。2、建筑垃圾運輸車輛應按核準的路線和時間行駛,并到核準的地點處理處置建筑垃圾。具體要求如下:(1) 建筑垃圾運輸車運行時間安排避開交通高峰時段,減少對交通的影響;(2)建筑垃圾運輸車輛的運輸路線符合當地建筑垃圾主管部門會同交通管理部門規(guī)定;3、垃圾的清運和砂石材料的進場必須由車廂自動翻蓋的車輛實施封閉運輸,無此設備的車輛禁止進場運輸。建筑垃圾運輸車廂蓋機械密閉裝置,開啟、關閉時動作應平穩(wěn)靈活、無卡滯、沖擊現象。4、建筑垃圾運輸車輛應容貌整潔、外觀完整、標志齊全。(1)車輛車窗、擋風玻璃、反光鏡、車燈應明亮,無浮塵、無污跡;(2) 車輛車牌號應清晰、無明顯污漬,距車牌110、5 m處應能清晰分辨車牌上的字跡;(3) 車廂廂體、廂蓋外表面應光滑平整,無明顯的凹陷和變形。車廂外部銹蝕或油漆剝落單塊面積不得超過0.01 m2,總面積不得超過0.05 m2;(4)車輛底盤無大塊泥沙等附著物,輕輕敲打時,應無塊狀泥沙等污漬脫落。(5) 建筑垃圾裝載高度應低于車廂欄板高度,裝載量不得超過車輛額定載重量。(6) 車輛裝載完畢后,廂蓋應關閉到位,并檢查車廂卸料門鎖緊裝置,保證鎖緊有效、可靠。(7)車廂液壓舉升機構及廂蓋液壓、啟閉機構的液壓部件各結合面無明顯滲漏.(8) 運輸單位應定期對車輛進行維護和檢測,保證車況完好。5、清運中注意的問題:(1)清理施工垃圾時使用容器吊運,嚴禁隨11、意凌空拋撤造成揚塵。施工垃圾及時清運,清運時,適量灑水減少揚塵。(2)易飛揚的廢料盡量保持濕潤,如露天存放時采用嚴密苫蓋。運輸和卸運時防止遺灑飛揚。(3)禁止超載,必須保證車廂封閉完整,不留漏縫。 (4)車輛出門必須用水沖洗。 (5)自動反倒時必須緩慢進行,禁止猛加油門而造成排氣管沖灰產生揚塵。七、現場污染防治措施1、施工現場保潔 (1)施工現場四周采用封閉的實體墻圍檔,墻高2米。 (2)施工現場要在施工前做的施工道路規(guī)劃和設置,盡量利用設計中永久性的施工道路。路而及其余場地地面要硬化。閑置場地要綠化。(3)施工區(qū)內派清掃班每日進行定時清掃,及時灑水,確保路面清潔;日常車輛進料必須對車輛進行沖12、洗,保證灰土不帶出工地。生活區(qū)、辦公區(qū)由保潔員每天進行日常清掃工作。 每日進行1至2次清掃,清掃的灰塵和垃圾必須及時處理至垃圾存放點,不得滯留。 在清掃前,必須對路面、地面進行灑水,防止清掃時產生揚塵而污染周邊環(huán)境。 車輛進料必須進行登記,車輛出門必須進行清洗,入料車輛拒不執(zhí)行洗車,一律不予放行,并及時報告項目部。 做好保衛(wèi)工作,與本工程無關的揚塵污染源禁止帶進工地。 生活區(qū)垃圾箱必須及時更換垃圾袋,及時清運,及時上蓋。施工現場要制定灑水降塵制度,配備專用灑水設備及指定專人負責,在易產生揚塵的季節(jié),施工場地采取灑水降塵。 2、沉淀池 施工現場的沉淀池由清掃班清掃,并形成記錄。 (1)工地內沉淀13、必須設置沉淀池。 (2)日常每周一次沉淀池進行清理,特殊情況下(如澆灌混凝土)必須及時清理,保證管道暢通。 (3)不得將漂浮物和固體物件排入沉淀池。 (4)專池專用,不得代替其它排水池。 (5)不得損壞沉淀池。 (6)定期對沉淀池的沉淀排污情況進行檢查,保證排污達標。 3、專用建筑臨時儲存間管理 (1)建筑垃圾必須分類堆放,不得混堆。 (2)禁止超量堆放。 (3)保持周邊清潔,不得散落。 (4)及時做好記錄。 4、露天材料堆放管理 (1)嚴格控制成型鋼筋進場,鋼筋進場后產即整理歸堆上架,做好標識。 (2)石子、黃砂堆放在專用池槽,控制進料量,做到隨到隨用,不得大量囤積。 (3)石子、黃砂必須堆14、積方正,底腳整齊、干凈,并將周邊及上方拍平壓實,用密目網進行覆蓋,如過分干燥,必須及時灑水。 (4)使用砂石時禁止將所有遮蓋的密目網全部打開,稍打開一角,用后拍平蓋好。 (5)水泥和其它易飛揚的細顆粒散體材料應盡量安排庫內存放。露天存放時要嚴密苫蓋,運輸和卸運時防止遺灑飛揚,以減少揚塵。在加強基礎設施日常管理同時,必須按以下內容進行動態(tài)管理,由負責人定期或不定期做好揚塵污染的監(jiān)控工作。 (1)施工范圍進行封閉施工,保持施工場地整潔、整齊、平順、美觀。 (2)將工地進出口用砼進行硬化,并設置沖洗設備及沉淀池等,施工運輸車輛、設備出工地前必須作除塵、除泥處理,防止出場車輛將泥土、塵土帶入城市道路。 (3)風速四級以上易產生揚塵時,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塵土飛散。 (4)對可能產生粉塵的施工,采取先灑水或在施工中噴水的辦法減少粉塵的產生,盡可能選用環(huán)保的低排放施工機械,并在排氣口下方的地面澆水沖洗干凈,防止排氣將塵土揚起飛散。 (5)認真落實“門前三包”責任制。防治措施的主要內容:1、項目名稱及概況;2、擬排放建筑廢棄物數量(立方);3、建筑廢棄物的種類;4、減量及資源換利用數量;5、分類方案;6、運輸過程中污染防治措施;7、現場污染防治措施。
健康醫(yī)療
上傳時間:2024-10-28
17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