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建筑和城鄉研究所(5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7922
2022-07-07
5頁
98.50KB
1、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100學年上學期環境規劃設計實習一(上)課程簡介學分數:6學分,八堂課,必修 (課外準備時數,每週至少十八小時)上課時地:每週二、五下午1:30至5:30;工綜館313室或公館一樓大堂(9/13第一次上課在工綜館313教室)任課教師:陳育貞、康旻杰、陳良治助教:陳虹穎、黃胤為、吳青珊一、課程目標1. 建築與城鄉所的研一實習為一強調空間與社會實踐(praxis)的實習課程(practicum),修課學生藉由真實田野的體驗、訪調、量度、研究、與省思,進入基地的生活世界,並於梳理空間之社會關係的同時,建立自身與在地生活主體的聯繫,藉此界定規劃設計方法論的分析取向,進而發展以參2、與式規劃設計為主軸的空間策略與行動。2. 本學年的課程以臺北市東區的松山及西區的萬華為實習田野,將全班學生分為兩大組後,分別由基隆河畔的錫口及淡水河岸的艋舺兩處老街莊出發進行踏勘,從小尺度的河岸聚落探索城市的源頭與身世,繼而透過細膩的文/圖獻蒐集與訪談,釐清臺北東西區發展與消長的歷史、政治經濟、與社會過程,並由分組的對照與對話重新理解及詮釋二元城市的真實意義。3. 第一學期的操作將特別強調製圖(mapping)作為一分析及規劃設計工具,各組學生必須不斷將田野及研究資料轉化為圖檔,配合文字內容,具象呈現出空間、時間、與生活地圖。經由圖層分析、疊圖、參與式觀察、空間模式語言的建構、與地方社區互動,3、各組必須於期中後階段逐漸確認規劃設計議題及下階段(第二學期)具體之空間計畫與規劃實踐方法。4. 參與式規劃設計是實習一的核心精神,修課學生必須於學期進行過程擬定參與的目標與策略,從居民生活路徑的指認與測繪、地方每日生活節奏的掌握與記錄、在地敘事的彙整與再現、與社區組織及個人的互動與培力、乃至由不同權力網絡中研判規劃介入的價值、從而建立空間計畫的合作夥伴。前階段的田野操作成果將式可行性與必要性,適時編輯成可提供在地民眾閱讀的社區報、繪本、或主題書冊。二、課程概述若先不由行政劃分的知識認知都市中的區域,臺北東西兩端的松山與萬華各自以河港聚落的型態肇啟了城市的空間演繹。舊名錫口的松山和仍以艋舺著稱的4、萬華,分別拜基隆河及淡水河的水運發展出街莊的格局。經過殖民現代化及都市計劃的洗禮,兩地各經歷了空間變遷的轉折,卻又微妙地在城市兩端相互對照:松山慈祐宮相對於萬華龍山寺、松山饒河街夜市相對於萬華華西街西昌街梧州街等夜市、松山火車站相對於萬華火車站(東臺灣與西臺灣進入臺北火車站的兩大前哨)、五分埔成衣市場相對於大理成衣街(又大多都是來自彰化的城鄉移民)、曾經是城市邊陲(沿著鐵道的工業地景作為見證)的新副都心相對於邊陲化的歷史之心、軸線東的都市更新相對於軸向西的都市更新有別以往研一實習先以大尺度的行政區域作為空間分析的架構,今年嘗試將切入角度拉回小尺度的河港歷史源頭,從1. 現存文化地景的體驗探索與5、註記,2. 套繪清領時期的有機聚落以回溯城市與原始河流的水文脈絡,3. 再由日治時期的殖民都市計劃分析交通運輸、現代性街區改正、理性規畫與土地使用分區管制對城市空間的真實作用,4. 繼而從兩地區二戰後的都市擴張與變遷,解析戰後移民與城鄉移民如何跟隨都市化與依賴發展的產業,結構性地轉化了舊街莊的空間體質與都市紋理,5. 最後檢視自80年代以降,當服務性城市逐漸取代生產性城市、且臺北發展軸線東移愈趨明顯,居住正義、都市保育、與都市更新等議題如何反應都市政策及草根運動間的矛盾,又分從城市兩端引發何種不同之空間效應。循此基本線索,修課學生將跟隨三名主帶老師及助教,預計以十二週的時間,透過一系列繪圖、套6、圖、疊圖、及基地分析的操作,延展空間與社會分析的再現視角,同時拉出都市空間變遷的歷史縱深。此過程一方面藉由工具理性之掌握與辯證,強化學生專業養成的基本能力;另方面則從mapping的視覺化閱讀與書寫,凸顯實質空間的脈絡與處境,由圖面推演後續規劃設計或空間計畫書的可能發展。簡言之,實習一第一學期的課程,相當程度是一套具城鄉所價值觀之基地計畫(site planning)的訓練。為有效發揮多元背景學生組成的能量與潛力,三位老師與助教的分組內將再細分為松山與萬華兩小組,每一小組儘可能摻雜不同專長的學生,營造一多樣化的討論及相互學習情境。第一階段(地景探索體驗)後即由助教統一分組,階段報告後可由學生自7、行成組,但依舊以多元背景組成為基本原則,若其中有磨合上的難度,各組老師有再調整的權利。課程進度表 週次月日星期 事 項1913二環境規劃設計實習課說明會:課程大綱說明、基地概述基地觀察後,手繪三至五張關於基地的圖像。(素材、大小不拘,惟不同圖面之間需具有連貫性,並輔以三百字以內的文字說明)916五心象地圖(mental map)以前次的手繪圖為構念,繪製個人與小組的心象地圖。2920二基地體驗、探索與發現於不同時段作基地觀察後,以任何形式的作品呈現過去一周體驗及探索基地的過程,以及自身對於基地的發現。923五河港聚落脈絡聚落與水文(河港聚落圖)、重繪三市街圖與堡圖階段一的成果報告3927二莊永8、銘老師演講(下午兩點,地點未定)歷史市街演繹圖(街莊、宗廟、市及、貿易、事件等)、現況與歷史聚落套圖930五日治時期的都市計劃重繪(remapping)殖民都市計畫圖、原聚落與都市計劃套圖4104二日治時期的城市空間土地使用分區圖及相關內容、交通運輸圖(火車、公路、計畫道路等)107五日治時期的街道空間事件與社會地圖、鳥瞰圖51011二高傳棋(或蘇碩斌)老師演講歷史街道立面圖、街區改正計劃(量測/度量衡)、商店/店屋街區配置圖1014五階段二、三的成果報告61018二分組討論與作業1021五階段四 作業檢查點1:戰後都市計畫圖及都市變遷圖(必須包含56年直轄市擴張圖) 71025二分組討論與作9、業1028五階段四 作業檢查點2: 主題圖8111二分組討論與作業114五階段四 作業檢查點3: 主題圖9118二(期中考週) 階段四的成果報告1111五期中考週101115二校慶(停課一天) 1118五階段五主題圖分析之資料蒐集111122二分組討論與作業1125五階段五主題圖繪製進度檢查點1 121129二分組討論與作業122五階段五主題圖繪製進度檢查點213126二分組討論與作業129五階段五主題圖繪製進度檢查點3141213二分組討論與作業1216五 階段五的成果報告151220二分組討論與作業1223五空間議題整合性分析(分組討論、報告)161227二分組討論與作業1230五空間議題10、整合性分析(組間交流討論)1713二分組討論與作業16五分組討論與作業18110二(期末考週) 分組討論與作業113五(期末考週) 期末總成果報告117二(寒假開始)【階段四】作業說明: 本階段之作業,期望各組均從繪製戰後都市計畫圖及都市變遷圖、民國56年直轄市擴張圖為本階段第一周指定作業(第六周,10/21)開始。 後續兩周進一步由下列建議主題圖組中,挑選二至三組有助於分析出交相參照比對意義之圖組作為每周作業。此一階段之疊圖分析目的,係透過不同特性的主題圖交相參照比較出空間發展變化背後,人口移動、交通、住宅、產業乃至於公共設施等,對於空間的布局與生產所產生的功能性角色。- 地區產業地圖- 地11、區移民圖(戰後、城鄉)- 國宅、整宅、平宅分布圖- 交通運輸圖(戡亂防空避難路線、機場港口、城市東移)- 戰後土地使用分區管制下的都市密度及公共設施圖(土地使用分區管制在劃設上的順序與原則)【階段五】作業說明:本階段期望奠基於階段四之空間歷史發展進程觀察分析之上,繼續發展主題式的空間觀察與描圖分析。各組可由下列建議主題套圖中,任選三至四個主題圖組調查並繪製。 藉著各組挑選不同主題套圖的決定過程,我們建議應仔細評估挑選主題之間交互參照的連結性、並判斷透過此類空間分析工具之交叉套用,如何進一步深化對該區域空間發展現狀的探索、思辨並判斷該區之議題。 本階段作業將作為下一學期發展議題與社區行動之分析基礎。 區內古蹟(及週邊環境/保存區)、文化遺產、及具特殊意義之文化地景圖 不同年代都市紋理疊圖 區內棕地地圖 區內都市更新範圍圖 建築類型分析及分布圖 地區生態地圖 社會運動、社區運動、及保存運動等事件地圖 土地使用分區及都市計劃通盤檢討圖 社會住宅及相關住宅預定地圖 火車站周邊變遷圖 成衣、印刷、及地區產業鏈地圖 捷運/交通路網及聯合開發圖(含建築剖面圖) 社區生活路徑圖 城市觀光及旅遊地圖( + B-side tourism) 特殊發現及議題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