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漢代建筑探究綜述(5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7994
2022-07-07
5頁
16.50KB
1、四川盆地漢代建筑探究綜述摘 要,四川盆地在漢代經濟文化發展迅速,人口增殖,留下了眾多的考古遺存。隨著近現代以來四川地區考古工作的開展,大量與漢代建筑相關的遺跡遺物被發現,相關的考古學研究也隨之展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是對四川盆地漢代建筑及相關遺存的發現史與研究史回顧與評價 關鍵詞,四川盆地,漢代建筑,研究綜述 建筑既是人類生產技術與思想意識的結晶,體現著時代的風貌,也是人類與周圍自然環境互動的產物,揭示了人與自然對立統一的關系。在本文涉及的相關概念中,四川盆地在地域上包括現在的四川省和重慶市,按地形差異可分為以成都平原為中心、地形較為平坦的川西地區和以長江三峽為主、地形相對崎嶇的川東地區2、。我們所討論的時代即廣義的漢代,涵蓋西漢、新莽、東漢三個朝代,前后共計四百余年。作為我們研究對象的建筑,主要是指與當時人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建筑,即人們居住的房屋及其附屬的一些生產生活設施,也會根據實際適當兼及闕和官署等其他類型的建筑。對這些建筑的研究有助于我們還原當時人們的居住環境、生產力水平乃至社會結構。而落實到具體的考古材料,則主要1 包括考古遺址中發現的房址,墓葬中的各類建筑模型明器,畫像石與畫像磚上的建筑圖像以及崖墓結構或壁畫中反映出的建筑形制或特點 接下來我們將對四川盆地漢代建筑的發現與研究做一個簡單的梳理與回顧,并嘗試做出一些對未來研究的設想 1 四川盆地漢代建筑相關遺存的發現 3、與漢代建筑直接相關的便是田野考古中發現的建筑遺存,目前,在全國范圍內,已有不少的漢代遺址發現了漢代建筑遺存或與其密切相關的遺存,如遼陽三道壕遺址、高郵邵家溝遺址、遂平小寨遺址等。在四川盆地,發現有漢代建筑遺存的遺址有漢源大地頭遺址、永陵公園古遺址、忠縣中壩遺址、云陽李家壩遺、舊縣坪遺址、佘家嘴遺址、巫山張家灣遺址、奉節毛狗堆遺址、豐都石地壩遺址等。由于年代久遠,本地區發現的漢代建筑遺存基本僅存房址,卻也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直觀的資料 漢墓中出土的建筑模型明器,對于我們了解漢代建筑的基本種類、形制、布局乃至用途都有很大的幫助。四川地區在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田野考古工作的展開,大量的漢代建筑明器也隨之4、出土,其中較為重要的發現有牧馬山灌溉渠漢墓、石人壩小區漢墓、新都區東漢崖墓、麥沱古墓群、奉節趙家灣墓地、豐都大灣墓群、忠縣涂井蜀漢崖墓等。出土的建筑模型明器種類多樣,包括陶房、陶樓、陶倉、陶井等,2 總數300余件 四川盆地出土了大量的漢代畫像石與畫像磚,這些畫像石與畫像磚上都保留了數目較多的漢代建筑圖像,是我們研究漢代建筑的重要參考資料。其中較為重要的發現有彭縣太平鄉畫像磚、郫縣東漢石棺畫像、樂山市麻浩崖墓、簡陽鬼頭山東漢崖墓等,初步統計約有60幅 崖墓是四川地區漢六朝時期一種流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墓葬形式,有數萬座之多1,這些崖墓在其結構上反映了漢代建筑的形制和特點。因而它們可以作為我們研究5、漢代建筑的立體材料。一些形制較大、制作較考究的崖墓,其結構不僅仿生人建筑,在墓中還有表現建筑形制的畫像,例如三臺,V江崖墓和中江塔梁子崖墓 闕作為地面上僅存的不多的漢代建筑,其形制和建造方式直接反映了當時的建筑樣式和技術水平,可供我們研究參考。全國現存的漢闕大部分都位于四川境內,四川漢代石闕一書共收錄20座,后重慶忠縣又發現1座 2 四川盆地漢代建筑相關研究回顧 目前學術界關于漢代建筑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較早的有鮑鼎、劉敦楨和梁思成三位先生合著的漢代的建筑式樣與裝飾,該文就以建筑模型結合畫像石畫像磚的圖像資料,分析漢代建筑的種類、發展歷程及其背后反映的社會思想。后有劉敦楨先生的中國6、古代建筑史和劉3 敘杰先生主編的中,古代建筑史,第一卷,但這一類著作囿于其題材,研究顯得相對寬泛,曹勁在先秦兩漢嶺南建筑研究一書嘗試還原漢代嶺南地區的建筑乃至歷史人文環境,張家泰則討論了漢代建筑中的斗,懟?,類型及裝飾藝術等問題2 有關四川盆地漢代建筑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一些,武瑋對峽江地區漢晉墓葬出土的陶屋模型建筑樣式和功能的研究3,劉自兵對三峽地區漢晉時期墓葬的陶樓進行了功能和建筑工藝的研究4,而朱小南則根據陶房模型分析了三國蜀漢民居的時代特征5。雷建金等對四川內江漢畫中的“干欄”和“大蒼”兩種建筑進行了考釋6,張薇薇對畫像磚中建 筑形象的分析7。此外,孫華8和向玉成9還從崖墓的形制、部件、裝7、飾等方面入手探究漢代建筑對崖墓構造的影響。而根據考古發現的居住址進行的學者僅有趙德云和黃偉兩位10。姚軍則在研究方法上為漢代建筑研究的開展提供了方法論上的指導11。董奇則從政治、經濟、文化、技術等條件入手,對巴蜀地區秦漢時期的建筑作了宏觀研究12 綜上所述,目前四川盆地有關漢代建筑的各類考古資料已經有了相當的積累。但在研究方面,無論是全國范圍內還是在本地區內,都還有較大發展空間。在材料運用上顯得比較單薄,多集中在某一類材料上,在研究方法上也是如此,利用單一的材料,采用單一的解讀方法,也使得結論顯得片4 面和零散。為了更準確的復原漢代建筑,我們需要系統的收集各類資料,包括建筑基礎的發掘資料以及建8、筑模型和畫像磚、畫像石提供的圖像資料,在此基礎上,我們首先需要梳理并厘清每一類材料的基本情況,對材料進行類型學的劃分,再采用綜合的研究方法,將不同類型的材料進行對比,并結合文獻材料進行研究,盡量避免采用單一材料和單一研究方法造成的局限性。力圖達到準確劃分建筑類型,把握建筑內涵,乃至探討建筑背后的人地關系以及社會背景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羅二虎,四川崖墓的初步研究,考古學報,1988年第2期 2張家泰,漢代建筑若干問題,上,文物建筑第1輯,科學出版社,2007年,張家泰,漢代建筑若干問題,下,文物建筑第3輯,科學出版社,2009年 3武瑋,峽江地區漢晉墓葬出土陶屋模型探析,四川文物,2010年第69、期 4劉自兵,對三峽地區漢晉時期墓葬所出陶樓的認識,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 5朱小南,三國蜀漢民居的時代特征忠縣涂井蜀漢崖墓出土陶房模型試析,四川文物,1990年第3期 6雷建金、萬立新、曾健,四川內江漢畫民居干欄及大蒼,中原文物,1991年第3期 5 7張薇薇,亦有甲第 既麗且崇四川成都“宅院”畫像磚反映的東漢居住建筑形象,四川文物,2008年2期 8孫華,三臺,V江崖墓所見漢代建筑形象略述,四川文物,1991年第5期 9向玉成,樂山崖墓所見漢代岷江中游地區建筑形制略考,四川文物,2003年6期 10趙德云,黃偉,重慶云陽李家壩秦漢六朝聚落居住址的初步研究,漢代城市和聚落考古與漢文化,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年 11姚軍,古代建筑研究方法芻議?以四川地區為例,考古與文物,2011年第5期 12董奇,巴蜀建筑史秦漢時期,重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作者簡介 周毅恒,1992-,男,四川雙流,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秦漢至元明時期考古。 6
合同表格
上傳時間:2021-01-22
243份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4-10-31
12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