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佛塔建筑對現代高層建筑的啟示(3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8022
2022-07-07
3頁
40.96KB
1、隋唐佛塔建筑對現代高層建筑的啟示摘 要:佛塔是中國宗教建筑里面獨特突出的一例。“塔”同佛教一樣是舶來品。隨著佛法的深入,佛塔建筑不斷中國化,圖案的裝飾也開始不斷融合與演化,本文就以神通寺內的四門塔和龍虎塔為例,從中西文化角度剖析,以塔的形制與塔身的圖案兩方面分析東西交流和共存,對于當代的建筑形態和裝飾提供有益的借鑒。關鍵詞:佛教;神通寺;四門塔;蓮花1神通寺內佛塔概況1.1四門塔四門塔,是一座隋代佛教塔,位于濟南神通寺遺址的東南面、青龍山南麓的平地上, 四門塔因東南西北各有一門而得名。四面的正中央分別有設券門,里面設有地袱、立頰。四方四面佛,佛面慈悲,淡然寧靜。該塔由塔身、塔檐、塔頂以及塔剎四2、部分組合。佛塔高為15.04 米。塔身是由大塊方整青石建造。塔檐是由青石塊累疊而成的,分上下兩部分,下面五層,往上走每層挑檐變大,塔檐呈弧線構造。上面部分是由23 層的方整青石板層層疊筑而成,往上收縮,輪廓線條優美,最后是四角攢尖方錐形塔頂。塔剎是由露盤、山華蕉葉、相輪和寶珠組成,露盤是方形束腰的須彌座式。放在露盤的四角邊上的是用青石雕筑而成的山華蕉葉。相輪從外形上看是五層圓形構造于露盤正中。最上面柱狀形的是寶珠,寶珠安插在相輪上面。1.2龍虎塔龍虎塔則是位于神通寺遺址的西北面、在白虎山上東麓的一處臺地上。此塔取名為龍虎塔,或許我們會因為塔身雕滿龍虎而取名為龍虎塔,事實上是因為位于青龍山和白虎3、山間而得名。龍虎塔也是平面呈現方形的構造,高12.275米,由基座、塔身、塔檐、塔剎組成。基座為是三重須彌座式的。龍虎塔塔頂是磚砌而成,經過比較發現風格很像宋代的佛塔樣式。塔基和塔身都是石制構件,裝飾精美的雕刻。2佛塔在中西文化交流下的碰撞和共生2.1 塔形制的探索和變化佛塔建筑豐富了中華民族的傳統建筑樣式。佛塔起源于古代印度,印度的佛塔在外形上看起來很像一個包墳,是一個半球形的覆缽。塔有三層含義:墳、廟、高顯處。第一,塔是安葬佛陀火化后舍利子的墳丘(墳);第二,塔是安葬佛陀舍利并其弟子祭拜的場所;第三,塔是受人禮拜顯佛高貴崇高的圣地。隋唐時代的佛塔大多是磚石塔,而平面也基本都是四邊方形,四門4、塔和龍虎塔的平面都為四方形。在隋唐時代,當時統治者有一部分本身就是虔誠的佛教徒,他們舍宅為寺,捐資造塔造佛,一些傳統亭臺樓閣的樣式自然就和佛教建筑相似。四門塔是一座典型的隋代單層亭閣式石塔的范例,唐代的石塔多為多層密檐式的方形石塔,如大理崇圣塔,西安大雁塔,洛陽白馬寺齊云塔等都是此類。塔身浮雕造型,取代了印度佛塔外立柱的方式。唐代的佛塔在處理表面上,也把中式木結構的梁柱,斗拱表現了出來。龍虎塔基為三層的奇數形式,而平面卻為偶數,天在上用奇,地在下用偶,也是中國古人體現一種陰陽對立,對數哲學的思想。2.2 塔身中式與西式圖案并存2.2.1神獸圖案和西域舞人佛塔本身的裝飾圖案就是側面反映其當時的政5、治經濟水平。龍虎塔,塔身滿是神獸天王浮雕。中式的斗拱寶花,和西式的神獸聯珠混合于一體,龍虎塔中的造型,有三重須彌座式,里面雕刻有舞人、樂伎等形象、動物(有象、獅、馬三種),轉角有力士。底部為束腰須彌方座,上枋雕刻龍、象等神獸。紋樣則含各種寓意和象征,中國古人認為龍是上天入地,呼風喚雨,無所不能的神獸,人們賦予龍最美的形象和祝愿。象本不是中國本土的動物形象,是外來的傳播進入中國的,大象龐大,為百獸恐懼,也是神圣威嚴的象征。外來的象和中華的圖騰龍在宗教圣神意味下被和諧地并置在一起。此外還有舞人樂伎的形象,舞伎不再是羽衣繚繞, 神態安祥的天神, 而是身著普通漢族服裝, 姿態樸實的“現實” 中的人物。6、他們歡天喜地,“輕盈綠腰舞”,“宛若游龍拳”盡顯佛國莊嚴圣境。也有西域形象的舞人,他們頭戴尖頂帽, 身穿窄袖“ 胡衫”,腳踏柔軟的錦靴, 在地毯上表演。這些舞人不管是中原地區的還是來自西域國家的形象,都說明了中西強大文化交流的印證。2.2.2斗拱造型和蓮花圖案我們看到龍虎塔塔身,用仿木結構的斗拱青石磚修筑而成。塔檐雕有斗拱、垂脊、斜脊、博脊等組成的三層式塔檐。斗拱是中國古代建筑特有的構件。塔身浮雕表現有中國建筑形象,多層挑出的斗拱,中國式的門窗,明顯的梁柱結構。也有來自西方傳入東土的裝飾,比如佛像下的須彌蓮花座臺,西方的卷草紋樣,科林斯式的柱頭和希臘的雉尾極其相似的蓮花瓣裝飾,印度的大象,獅子7、等動物形象,以及西域傳過來的聯珠瓔珞。塔身雕刻雙圓覆蓮以及牡丹、葵花、菊花等寶花。蓮花是佛教題材中最為常見的圖案,是佛教的標志,蓮花原產于印度, 石榴花原產于中亞,牡丹原產于中國西部秦嶺和大巴山區。在唐代, 蓮花、石榴花、葡萄、牡丹被集成?櫸鸞探?裝飾中最具代表性的圖案紋樣卷草圖案。 所有的植物紋樣也被和諧地調和在了一起。唐代的開放大度,在多種植物紋樣的并存在中完美的得以體現。隋唐動物紋和植物紋并存,說明人們的審美發生著改變,思想在不斷得到解放。3佛塔建筑的影響3.1對人民生活的影響塔原只是為貢奉佛陀火化后的舍利,以表達對佛陀的崇敬而為之建造的紀念性建筑,佛塔的建造即使是高僧大師圓寂后也可以造8、塔埋葬紀念,立碑建塔。古代帝王逝后基本都是入葬地下,而此時宗教的高僧卻可以享受不一樣的“待遇”。中國古人不僅把佛塔看做是屬于神界的意義,也包含把塔帶入了冥界的意味。建塔不僅膜拜神靈,還紀念有功德的人,傳播人類最美好的意愿。在佛塔建筑的周圍,往往是一片空地,人們可以在塔底做小買賣小生意,促進了社會的經濟,滿足人們生活發展和交流溝通,拉近人與人的距離。人們可以登塔遠望,觀賞到整個城市的面貌,塔的功能開始賦予觀景的性質,因為觀景視線的最佳,也建起可以登臨的塔。來自遠方的游子、詩人、畫家都可歌功頌德。在戰爭年代,還是可以用于觀察敵情,護衛國家城池。在海岸邊建起的塔,還是指引遠方航行的船只。塔,可以觀景9、,可以欣賞,可以膜拜,可以避雨,是人民的祈福祝愿的地方,是人們最美好寄寓的縮影。佛塔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形態,對百姓的起居方式也潛移默化地發生了影響。3.2對城市形態的影響佛塔以其獨特的形式,總是給人以美的影像。佛塔的存在,影響和改變了城市的天際線,一些佛塔常常是處在名山大川,重要的交通要道,或是商業發達的地區,有寺廟的地方常常是帶有佛塔。佛塔建筑影響了城市面貌和形象,柔和了華麗的宮殿建筑群和樸素的粉墻黛瓦的民居。在城市中,塔可以是城市的標志物;可以是城市最佳觀景臺。佛塔建筑,在民族、地理、時代、地域、習俗等人文歷史的因素下不斷賦予新的意義,淡化了宗教的戒律,不斷向審美性建筑發展。4佛塔演變對當代10、建筑的借鑒佛塔從古印度半球形的原始形態到東方式的方形平面石塔,從多層密檐式的中西結合式佛塔到多層樓閣的漢化寺塔,從本是供佛陀舍利而建的神圣佛塔到高僧大師圓寂的世俗墓塔,塔的形態和功能由單一走向多元化,這不僅僅是追求象征涵義的宗教建筑,也是融于平常百姓的世俗建筑。古人說“研今比習古,無古不成今”。對于現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依舊可以將塔美的形式和中國優秀的裝飾圖案予以繼承和學習。時空不斷縮短,中西交流更加密切和開放。佛塔的形式和結構對于現在的高層建筑依舊有較高的參考價值,上海的金茂大廈就是一個完美借鑒塔形式的案例,我們不一定抱著外來統統好而排除本民族建筑優秀的形式,金茂大廈就是對塔的一種基因11、的延續和發展。對裝飾的紋樣和部件,我們同樣可以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比如世博會的中國館建筑,就是對中國特有的構件斗拱的傳承和創新 。傳統紋樣在現代豪華室內大廳隨處可見。面對新的時代,任何一個民族都不應忘記自己的傳統,尤其在如此高程度的國際化的背景,從宗教建筑,傳統紋樣中找回民族的審美共識。中西交流文化,人類文明的偉大不在于變得統一單調,而是多元豐富。參考文獻:1 李硯祖.工藝美術概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2 馬成天.神通寺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2.3 梁思成.中國佛教建筑J.清華大學學報,1961.4 荊三林,神通寺史跡初步調查記略J,1956.5 鄭巖,劉善沂.山東佛教史跡神通寺、龍虎搭與小龍虎搭M.臺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