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如何將生態建筑融入建筑設計(3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8103
2022-07-07
3頁
39.32KB
1、談如何將生態建筑融入建筑設計摘 要: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生態環境問題和資源危機問題不斷加深,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發展的重要性便日益凸顯,對于建筑領域的環保、健康、綠色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將生態建筑理念融入現代建筑設計中越來越成為了現代建筑設計的主流。本文將對生態建筑進行介紹,并分析國內目前建筑設計行業的現狀,針對“如何打破傳統建筑設計的束縛,將生態建筑理念融入建筑設計中”這一問題提出一些看法。 關鍵詞:建筑設計;綠色發展;生態建筑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世界歷史文化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中建筑文化更是以其濃厚的人文氣息,巧奪天工的構造,屹立于世界建筑之林。但是近代以來隨著環境問題的日趨嚴2、重,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和有限資源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對于我國的建筑設計行業帶來了嚴峻的考驗。因此,我國建筑行業擺脫困境、謀取發展的必經之路便是引入生態建筑的理念,大膽創新。1.生態建筑簡介生態建筑就是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本著“綠色、環保、節約”的理念,以生態學、建筑學等學科為理論依據,以自然環境為基礎的建筑設計理念。生態建筑也可以理解為將建筑生態化,即將建筑整體地視為一個生態系統,通過對內部外部各種環節、各種設施因素的整體聯系配合,使建筑具有高效用、低消耗、少排放無污染、資源可以循環再生利用的與自然環境相協調的生態環境系統。生態建筑主要應具有以下兩方面特點,一是對可再生資源和新能源的利用,在3、建筑設計的過程中,設計師應該根據當地實際的環境特點、氣候特點、地理位置等,充分利用潮汐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清潔可再生資源,降低對傳統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并且通過對技術的完善提升能源利用率,例如利用沼氣發電、風能發電、太陽能爐灶等,從而能夠使資源循環利用,達到節能的目的。其次,要多使用清潔能源,通過技術優化、廢物循環再生等手段減少廢物的排放,減少甚至消除有害物質的排放。建筑設計者還應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充分考慮建筑內部環境對人類身體健康的影響。2.目前國內建筑行業的現狀2.1急需生態化發展我國建筑行業的發展模式還很落后,對資源的依賴性高、消耗大,對環境的破壞極為嚴重。其主要問題主要表4、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對資源的破壞和消耗,我國土地資源的總量近年來急速下降,每年都有數目極為龐大的耕地轉為建設用地,而每年消耗在建筑上的礦產資源更是達到了50億噸之多,對砂石和各種礦石的大量采集,對山體、河床和植被等自然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并且由于開采技術的落后,在對礦石資源等進行開采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廢氣污染物和粉塵,造成對大氣氣候的破壞和對水資源的污染;二,對環境的污染破壞,隨著我國建筑行業的迅猛發展,建筑垃圾的增長也日益提高,而由于建筑企業廢物回收利用意識的淡薄,除了少數資源被回收外,絕大部分都成為了廢氣垃圾,給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壓力。除此以外,因為各種人類5、活動造成的有害氣體、粉塵的排放以及污水的排放更是與日俱增。2.2對生態建筑概念的誤解大多數房屋建筑開發商對生態建筑的理解就是要大量的使用新的技術、昂貴的新設施和新材料,只注重生態建筑這一概念,而忽視了對建筑生態性能的具體體現,極大的阻礙了我國生態建筑的發展。生態建筑完全可以降低成本,利用一些常規的技術手段,實現其平民化,打破富人對其的壟斷現象。2.3非專業人士對生態建筑概念的模糊當前房地產商以及消費者所推崇的“綠色、生態”住宅小區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生態建筑理念,而只是停留在小區綠化和物業管理優化這一膚淺的層次上,并沒有涉及到生態建筑的核心。3.如何將生態建筑融入建筑設計3.1設計師思想觀念的轉6、變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增強建筑設計人員在建筑設計中應該貫徹落實生態建設的理念,切實的把建造生態建筑付諸實踐,而不只是停留在做樣子。設計師應該充分利用生態學的相關概念,利用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資源,減少施工建造時和建筑投入使用后的能源消耗、資源消耗以及廢棄物、污染物的排放。在建筑的設計、原料的選擇和開采、建筑的建造過程以及日后投入使用等多個環節和過程中引入落實生態觀念,以全方位的體現生態建筑與環境、生態之間的緊密聯系。建筑師還應以知識為設計靈感的根本源泉,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用于探索、大膽創新,以適應時代的發展。3.2生態建筑要與生態環境相適應建筑的設計要以周圍的環境因素為依據,與環境相適應,最大限度7、的保證自然環境不受破壞。同時,要盡量減少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使用,擺脫對不可再生能源、稀有資源的依賴性。例如我國在上海舉辦世博會時,參展場館的制冷系統便引用了江水進行制冷,通過深層水的循環系統,使室內實現制冷,減少了傳統方法上使用空調對電能的損耗,節約了能源并減少了廢物、有害氣體的排放。3.3結合多種學科,利用高新技術生態建筑的設計不僅僅是依靠單一的建筑工程學科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多種專業的知識相互結合,各專業人才共同配合來完成任務。其模式大致為:先由建筑設計師構思建筑整體的設計理念,構建整體的框架;其次,生態學家、環境學家等其他專業的人才再根據當地環境對工程設計進行修改完善,對工程實施的具體細節8、進行優化完善。4.總結建筑行業走生態建筑的道路是當前形勢的大勢所趨,是走全面、協調、可持續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目前發展階段所必須面臨的問題。要想順利的完成建筑設計的轉型,就要求建筑設計人員本著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因地制宜,以實際的生態環境因素為核心的參數,利用高新技術手段和設備,實行多學科各專業人才協同作業,從而將生態建筑完全融入現代建筑設計中,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參考文獻:1梁莉.談如何將生態建筑融入建筑設計J.中華民居,2014,(15):912宗加瑞.試論當前建筑設計中的生態建筑觀J.科技與企業,2014,(12):177-1773石文紅.談生態策略在建筑設計中的融入J.山西建筑,2012,38(15):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