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湘西民間傳統建筑文化(4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8112
2022-07-07
4頁
24.58KB
1、談xx民間傳統建筑文化政管學院08公管2班呂楓學號:089傳統古民居是一種獨特的旅游資源,有著重要的旅游價值和廣泛的旅游市場。中國是具有幾千年發展史的文明古國,悠久的歷史中形成了許多古都重鎮,遍及全國各地,其中湘西地區也遺留了大量的傳統民間建筑湘西地處山區,木材豐富,山民歷來喜建木房,木結構居所十分普遍。木房為全木結構,木柱、木梁、木壁、木窗、木門、木地板,屋頂蓋瓦。三柱四棋、四排三間的木結構穿斗式房屋是湘兩山區民居中使用最多的一種。吊腳樓xx的特色民居“小背簍,圓溜溜,笑聲中媽媽把我背下了吊腳樓”,當這首淳美質樸的民歌被湘西大山的女兒唱響大江南北時,湘西的吊腳樓也伴著甜美的歌聲深深映進了熟悉2、和不熟悉湘西的人們的腦海里。吊腳樓是湘西民居中頗為流行的一種傳統建筑形式,土家、苗、漢等民族都有建吊腳樓的習俗,以土家山寨中最為常見。吊腳樓的形成,既有氣候環境的因素,也有一定的歷史成因。湘西雨水多,云霧多,空氣潮濕,加之山中野獸、毒蛇出沒,為適應山區環境,古時即有干闌式建筑。后逐漸演變而成吊腳樓。歷史原因,主要是在土司統治時代,開征“火坑稅”,多一個火坑就要多一份稅。貧窮的山民難以承擔這些額外負擔,因此,兄弟之間很少分家,同居一屋,室不容住,只好就地挨著正屋搭建偏屋。山區平地很少,建房修屋,常選在溪邊坎上,加蓋“偏廈”,屋場地不夠,只能懸空挑梁穿枋延伸,吊腳建屋而居。久而久之,傳承至今,便成3、了現在的特色民居吊腳樓。早期吊腳樓,柱大枋粗,與正屋成一字形。其構架是加長各層穿枋,托起往外伸出部分,柱子吊腳下去,樓面鋪上木板,即成。這樣的“樓陽臺”,屋檐處理采用單檐懸挑、屋面反翹的結構,“飛檐”懸出正屋,造型舒展向上;用料講究天然取材,彎梁和挑梁均不加工修飾,以天然生成為上等;基礎采用木柱吊腳,建造簡易,省工省料。整個吊樓懸空而建,離地較高,通風向陽,空氣清新,干爽宜居。房屋布局,通常一戶一棟,或避風向陽,或臨溪谷,或傍山腰,隨山就勢,依地而建。放眼望去,山寨吊樓,錯落有致,鱗次櫛比,別有意趣。近代以來的吊腳樓,既求堅實,又逐漸講究工藝,重視裝飾,且形式上也與早期吊腳樓有所不同。布局往往4、與正屋成90度直角;結構上,轉角處常以三、四塊挑枋交叉穿過兩柱,托起翹檐;屋頂多為歇山頂,制作精致。屋架自成一組,因作廂房用,按“客不欺主”之俗,一般不高于正屋房脊。吊腳樓外設懸挑走廊,二面走廊俗稱“轉角樓”,三面走廊稱“走馬樓”。走廊欄桿雕“萬字格”、“喜字格”、“亞字格”等,懸柱(也稱“吊瓜”)或為八榜、六棱、四方形或雕成繡球、會瓜狀,涂彩漆,著五彩,山野氣息十分濃郁。吊腳樓內格局,上層多為閨房、臥室,書香人家作書齋;抑或為土家、苗族姑娘們織錦、績麻、打花帶的場所;或作晾曬衣被的陽臺。底層一般不作正式房問,或為谷倉,或為柴房,或養牲畜。有的吊腳樓,干脆架在溪流之上,僅作夏夜納涼之所,流泉汩5、汩,別具風情。隨著旅游業的開發,湘西吊腳樓聲名遠揚。鳳凰古城沱江沿岸吊腳樓民居,吉首市城區洞河吊腳樓一條街,永順縣王村古鎮傍河而建、懸出峭壁的特色吊腳樓和澤家湖吊腳樓群,以及龍山縣洗車河、花垣邊城的吊腳樓民居,每年都會迎來大批慕名而來的旅游觀光者和民俗建筑愛好者。籽蹬屋實用的苗家民居“籽蹬屋”是苗家民居的一大特色。湘西苗家房屋,前后出檐較大,堂屋門前有意留下一片空地,使堂屋門處兩側,檐柱與金柱之間,形成一個凹形“吞口”,大門退至金柱,左右兩側板壁裝齊檐柱,從而,大門地面與階沿連成一片,呈凸字形,苗家人稱之為“籽蹬屋”。探其源流,因苗鄉山多田少,盛產油桐,秋收桐籽后,剝出的桐籽堆放檐下,階沿狹窄6、,損失不少。相傳,魯班路過此地,見此情景,告訴苗民說:“你們不妨把大門往內退一截,好留塊空地堆放桐籽?!笔来鄠鳎阈纬闪嗣缂姨赜械摹白训盼荨?。這種房屋苗民很是喜愛,農忙時,收工回來,將犁耙、斗篷、蓑衣等往籽蹬屋兩壁一掛,泥草都不帶進室內(苗家人最忌諱帶青草進屋);秋后剝下桐籽時,空坪又是堆放桐籽的好地方,進門出門,踩踏桐籽,霉灰盡落,桐籽溜光,“籽蹬”因此而得名?,F代山鄉苗居,不少人家將籽蹬屋階沿鋪上水泥,平整光滑。茶余飯后,籽蹬屋便成了人們納涼、休息、閑談的好地方。這種苗居,在吉首、鳳凰、花垣、古丈、保靖等縣山村苗族聚居地,至今仍然很多。頗具特色的居室配臵習俗湘西鄉民住宅,房屋格局多以三柱7、四棋、四排三問為主,中間為正屋,兩邊為廂房,或左配廂房右配吊腳樓,或廂房旁側再搭建偏廈。房屋從左至右稱為頭問、二問、三間。大戶人家還有五間、七間的,吊腳樓、偏廈不計在內。三間者,正中為堂屋,左右兩間作居室、廚房。每間房屋以中柱為界,分為前后兩室。頭間前室一般作起居、客廳之用,架空離地約一尺高安裝木地板,內設火床(即火坑)。頭間后室進深不過三“步”左右,是為臥室,居左為尊。土家族人家常將二間分作前堂、后室,居中靠前為堂屋,靠后隔出一問為北屋,北屋俗稱“抱兜房”,是為上房。第三間或為居室,或作廚房。很多人家,廂房兩側搭建吊樓、偏廈。吊樓多作起居、休息之所,偏廈內往往設倉房、碓房、牛欄、豬圈、廁所、8、雞舍、灰棚及雜物問。通常,灰棚靠近廁所,碓房、雞舍靠倉房,豬欄靠近廚房。也有將雞舍安臵在居室窗前的,大概是為了雞鳴報曉吧。還有的人家將牛欄設在三問后面,關牛于宅,以防盜賊。居室配臵安排,舊時嚴遵傳統的“陽尊陰卑”慣制,尊者居中,卑列兩旁。正中為堂屋,最尊,不作起居,只用于臵辦婚喪大事和招待賓客。北屋為上房,為家中長者居住;東西為廂房,為晚輩子媳所居。居住俗規根據人多人少,以先左后右、先正后偏、再為木樓轉角樓的原則而定。分居規矩通常是:一兒一女成年后,父母居左間,兒子居右間,女兒則居木樓或轉角樓;家有兩子成婚后,兄居左間,弟居右間,父母住北屋上房(抱兜房);若三代同堂,則祖父母住抱兜房,父母住偏9、房。來客多居木樓或轉角樓?,F在,三代同堂或四世同堂居住者已為數不多,兒子結婚后,普遍習慣各立門戶,分居而住。同堂居住者在居室分配中,等級觀念日趨淡化,迷信色彩逐漸消失。xx民間傳統建筑自身價值分析1.建筑特點湘西傳統民間建筑以吊腳樓為主,它是湘西先民從長江中下游流域輾轉遷徙所帶來的干欄式建筑工藝在適應當地山區新環境下逐步形成的,是當地少數民族建筑文化的載體。在我國傳統民居建筑中,吊腳樓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獨特性,它是當地人民安身立命、繁衍后代、延續民族歷史的根基。湘西吊腳樓作為一種獨特的建筑,自然有其鮮明的藝術特色,其建筑形式較多,有臨水,也有依山傍谷的,有的建在田梗上,有的建在河邊,有的建在半山10、腰。建起來比較方便只要稍微的開鑿修砌,再選上好木料便可以建起一座座的吊樓來,如詩如畫的吊腳樓簡直可以與傳說中的空中樓閣相媲美。湘西吊腳樓很多都是飛檐翹角,三面環廊,“吊”著幾根八菱形、四方形刻有繡球或金瓜的懸柱,壁板漆得光亮,并嵌有花窗,通風向陽??傊?,湘西吊腳樓中豐富多樣的細部處理手法,不僅反映出湘西地區民間工匠高超的技藝,也生動地反映出各個時期的社會生產及社會文化的發展水平,具有較強的民族性與地方性。2.鄉土文化內涵湘西傳統民居建筑在審美觀念、哲學思想、宗教倫理的影響下,結合當地生活方式及其他觀念,融合了靈活多變的地方特色,展示出其獨特的人文內涵,長久以來,也成為美術、建筑等專業大學生實習的天堂,亦是當今影視劇拍攝的理想基地。這些富含深刻文化內涵的建筑作為旅游資源,還有待進行深層次的挖掘。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