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建筑設計中的景觀生態補償(3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8173
2022-07-07
3頁
39.49KB
1、探討建筑設計中的景觀生態補償摘要:現代城市建筑的建設對自然環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即使城市建筑中應用更多更先進的技術,也無法形成建設之前的自然環境。可以肯定,無論如何,現代城市的建設都會或多或少地對自然環境產生負面影響。因此,生態城市的建設其實是體現對自然環境補償的城市建設。研究生態城市的發展、規劃和建設,應當更多地研究如何提高對自然環境的補償措施、方法、技術和制度等,改善城市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關鍵詞:城市建筑 設計 生態補償景觀 方法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正文:城市發展建設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存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自然資源的不斷攫取,比如礦產資源、土地資源、水2、資源;二是對自然生物生境的破壞,比如,城市建成環境主要以鋼材、水泥、瀝青等材料為主,自然環境中的大部分生物并不適應這種生境;三是廢棄物質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包括生產和生活過程中的廢水、廢渣、廢氣等。從城市建設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來看,主要體現在自然生境的改變影響了自然環境與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這就需要從空間層面進行“生態補償”,從而改善自然環境,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將生態學思想結合到城市空間中,學者已對此有廣泛研究,可分為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在宏觀城市空間的研究上,McHarg 早在 1969 年就已將宏觀生態學思想應用于城市空間優化配置的研究,探討了基于生態導向的城市與區域土地利用的生態規劃。J3、ulius Gy Fabos 利用生態系統模型對大都市區的景觀規劃和城市空間布局進行了實踐研究。Richard T. T. Forman 提出將生態學原理與土地規劃相結合以解決城市發展過程中的生態問題。俞孔堅基于景觀生態學提出生態安全格局(Security Patterns,簡稱 SP)的概念,并提出生態安全格局構建方法。可以看出,將生態學的思想融入到城市空間研究當中,從很早就已產生,但是基于“生態補償思想”的空間研究還有所欠缺,其理論框架、設計方法、技術措施等都尚待進一步完善。尤其在我國城市化快速發展過程中,粗獷的空間建設缺乏對自然環境細致的考慮,必然存在很多問題,如何在未來城市空間更新的過4、程中,進一步體現生態補償思想,從而改善建成區的人居環境,仍然是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1 “生態補償”思想的概念與內涵“生態補償”指的是調節相關方的利益關系,使保護、恢復、維持、改善和利用生態系統服務的行為外部效應內部化,是持續提供生態系統服務的一種手段或制度安排。一般來說,這種手段或制度安排主要通過制定經濟制度來實現。2007年 8 月,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印發了關于開展生態補償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在四個領域開展了生態補償試點,包括自然保護區的生態補償、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生態補償、礦產資源開發的生態補償、流域水環境保護的生態補償。主要是通過經濟制度來實現對自然環境與資源5、的損失補償。筆者認為,“生態補償”是基于“生態完整”的,即是在生態系統遭受到破壞、負面影響后,對生態系統進行的修復。通常的“生態補償”主要通過經濟補償的方式,然而,已經被破壞的生態服務功能若通過經濟間接補償,其生態服務功能恢復起來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本文所說的“生態補償”是通過規劃、設計等手段,從改善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調節生態系統的循環等方面入手的“補償”,是直接對城市空間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補償”。一般概念的“生態補償”是針對生產、消費等活動對環境造成的污染而收取費用。然而,城市發展建設過程中,規劃設計、建造過程對自然環境也具有負面影響,只是由于相對生產、消費過程中排放污染物對環境的影響6、,規劃、建設過程的負面影響更小并更難測量,所以并沒有專門針對此類活動進行收費補償。作為規劃師、建筑師、景觀師等,在規劃、設計、建造中應當自然而然地考慮“生態補償”的方法,盡量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2 生態補償方法的分類從現有生態補償的措施、方法和機制來看,筆者認為,生態補償方法可分為經濟補償和技術補償。目前我國已經推行的一些生態補償機制,是通過經濟手段對占用、損壞的自然環境和資源進行補償,是針對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影響的結果進行的終端補償方式,屬于一種經濟補償手段。針對不同建設用地、工業類型、建筑類型、交通方式等類別而提出的空間景觀格局優化、循環經濟模式、建筑節能、水資源循環利用、清潔能源利用等7、措施,是針對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過程進行的補償或調控,屬于技術補償(表 1)。生態補償既需要關注人類活動影響自然環境的過程,也需要關注影響的結果。因此,生態補償需要通過經濟手段和技術手段兩個方面共同展開,才能夠更好地進行生態補償。但是,考慮建設用地、建筑、道路、綠地、廣場等作為城市空間的必要組成要素需要實現與自然環境的共生,城鎮建設不能僅僅進行經濟補償,更需要通過技術手段補償其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這就是在城市空間更新過程中,提倡以“生態補償思想”為指引進行空間更新的出發點。3 “生態補償思想”下城市空間更新的內涵在我國快速城鎮化的發展階段,城市更新過程帶來的一系列問題逐漸顯現,建設用地內部對8、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應當在城市更新過程中得到廣泛的關注。城市空間更新主要指針對城市建設空間范圍進行的更新改造,包括用地性質的調整、建筑空間的改造、建設環境的整治等。體現“生態補償思想”的城市空間更新,就是在城市更新過程中,在考慮經濟、社會等因素的基礎上,貫徹對自然環境的補償,同時提高人居環境的質量。其核心是通過城市空間的更新,提高不同空間(綠地、廣場、道路、建筑、河流等)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城市的建設在不同程度上減弱甚至消除了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因此,在城市空間更新過程中,應當盡可能地補償已經減弱或消失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4“生態補償”思想下城市空間更新的方法筆者認為,“生態補償”思想下的城9、市空間更新,其核心是對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進行補償。在城市空間更新的過程中,可通過完善整體景觀格局、改善城市生境、改善生態系統的循環等方面,達到提高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目的。完善整體景觀格局景觀格局可分為不同空間尺度,在城市空間更新過程中,應當從宏觀尺度到微觀尺度進行景觀格局的調整。總的來說,就是要建立由斑塊、廊道、基質組成的比較完整的景觀格局。在宏觀尺度上,首先,需要識別主要的生態斑塊,如山體、林地、湖泊、水系等,對生態斑塊嚴格保護,減小人類活動對生態斑塊的負面影響。其次,建立不同生態斑塊之間的廊道,通過廊道將斑塊和基質聯系起來。結語:城市的發展與建設對自然環境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生態城市并非10、是人類提出的理想城市模式,而應當是體現對自然環境補償的城市建設模式。我們在進行大規模城市化及城市建設活動的過程中,對自然環境的細致考慮較少,在城市建設用地內必然存在很多生態環境方面的問題;同時,隨著城市的發展,我國城市必將逐步進行城市更新。在城市更新的過程中,需要具有“生態補償”思想,通過城市空間的更新而提高城市空間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改善生態系統的循環,從而彌補在快速城市建設過程中對自然生態系統造成的損害。參考文獻 1 高中華. 生態危機的技術內涵:對技術負面效應的評析J. 科學技術與辯證法, 2001, 18(5): 38-40. 2 楊培峰. 城市空間拓展動力機制及生態模型J. 重慶大學學報, 2004, 27(3): 138-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