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巖古建筑旅游資源文化調查(4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8199
2022-07-07
4頁
31KB
1、 青巖古建筑旅游資源文化調查 05漢語言 李萱一、 基本情況青巖古鎮位于貴陽市南郊,距離市區29公里,它從明洪武年間距今已經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了,在這座僅有七平方公里的精巧古鎮中,既有明清時期的古城墻、石板路,民居瓦屋,也有革命歷史遺跡;既有古寺廟、古牌坊,也有文化名人的故居。還有佛、道、天主、基督教形成四教合一格局。青巖有九寺、五閣、四洞、二祠、一府一院、一宮、一樓、一堂等共計37處古寺廟及其他古建筑。雖經歷史的淹沒,文革的沖擊,至今仍保留著迎祥寺、慈云寺、萬壽宮、文昌閣、狀元府等。 自1999年以來,貴陽市、花溪區兩級政府撥出巨資,對青巖的古建筑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目前二期工程已經完工,幸存2、的迎祥寺、文昌閣、祥云寺、鳳凰寺、萬壽宮、壽福寺;古城墻等按照整舊如故的原則整修過錯畢,原革命領導人員屬居住地作為革命傳統教育基地也掛牌予以保護并歡迎人們參觀。如今,一個古風古韻、古色古香而又拂去歷史古塵埃的青巖的古鎮展現在人們面前,吸引著四方游人。二、 調查內容 1、青巖古城墻及古牌坊青巖的古城墻,始建于明天啟四年(1624年),當時是土城,后崇禎十一年建新城,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進行擴建,在原有東、西、北城的基礎上,在南北城外擴建了“定廣門”。五座城門內外立著八架石牌坊,與城墻敵樓、雉垛、城內古寺廟建筑群交相輝映,盡顯古城的氣勢與特色。 青巖的古牌坊是古建筑文化的一大特色,當年的八架3、石牌態經文革的風雨被破壞了五架現僅存三架,越理倫百歲坊、劉氏節孝坊都立于南城定廣門內,趙彩章面壽坊立于鎮北門外白墳邊巖石上。 2、青巖街巷古鎮分為南、北街,背街和狀元街,南北街主要分布古老民居,背街不是街,而是一條以石頭砌筑的古代石巷狀元街現多為上層民居下層做生意。3、青巖民居古鎮民居按時期分,可以分為明代民居和近代民居,按修建質量分,可以分為較華麗民居與一般民居。有的民居已經有300400年歷史,而這些歷史悠久的民居,其實都有過一定程度的翻修,經過我們的調查,這些民居最有年代的就是那些木制房梁和窗框,如果注意觀察,會發現有的民居梁柱下設計有簡單變形的斗拱,采取象鼻型、飛鳥型等富有民間藝術特色4、的做法,部分民居帶有腰門(一種齊腰的門),或帶有垂花門,在垂花柱上雕刻精致的圖案。4、青鎮宗教建筑古鎮的宗教建筑的種類代表了青巖四教并存的歷史特征,主要以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建筑和相關的宗教活動吸引游客。三、 存在的問題1、 過度注重開發。青巖是中國十大古鎮之一,也是貴州重視旅游景點之一,所以政府也有對其有所修復并且根據旅游景點的要求,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開發,特別是人文景觀的開發,有的地方更多地突現了現代工業的粉飾效果,其原汁原味的古樸文化氛圍正在一點點消失。2、 景區的管理還有待加強。環境衛生和街面美化問題亦需進一步改進;再如旅游產品、特色物產的包裝粗陋隨意,不能體現古鎮的文化深度,且目5、前基本為作坊式經營,未形成規模化發展,旅游產業鏈有待形成;3、 交通情況不容忽視。通過去古鎮的一路經過,我們了解到從花溪到青巖的交通經常堵塞,道路質量不高,給旅客出入帶來了不便。4、 有些古建筑破壞較嚴重。經過調查,我們發現有的古建筑已經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一些游客素質較低,對于文化遺產沒有保護意識,使游客對于古鎮的印象大打折扣。四、 應對方法1、 政府在注重開發旅游的同時,要保持古鎮的原有風韻,對建筑的保護措施也要加強,對違反規定的游客及當地做生意的人也要嚴加處理。2、 保護古鎮環境,對古鎮經營進行統一管轄,不能讓摩托車和其他機動車輛穿行,以保證古鎮的特色與靜謐:到古鎮的道路也要開寬修平。3、培養古鎮特色,以古建筑為其中一個宣傳點,可以舉行一個古鎮攝影大賽,吸引全國各地攝影家和旅游愛好者的眼球,還可以以各種古建筑為地點,設置各種不同的活動,如古鎮文化活動的唱書、說書、琴書、門戲京劇及南北城古夜郎一條街的空鼎異彩,燃放孔明燈、地戲等 總而言之,在青巖古鎮的旅游開發上,既要使青巖古鎮的旅游資源得到合理開發利用,同時又要將存在的問題解決好,以達到保護好文化遺產的目的。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0-25
240份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1-23
13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