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各地的特色建筑(4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8231
2022-07-07
3頁
842.01KB
1、全國各地的特色建筑海南特色的民居即文昌、瓊海一帶民居,具有如下特點: 一、 一定程度上傳承了代表中國民居主體風格的北京四合院的建筑風格。 海南民居,與北京四合院的整體布局類似, 即具有層次遞進即由公共性(大門入屋再經客廳)逐漸過渡到私人性(臥房)的漸進的建筑布局;主次分明(即有主體建筑的正屋與輔體建筑的“橫屋”)、方正對稱(以正屋為中軸,圍繞中軸對稱結構)的共性。 這種主次有別、層次分明,注重整體美、對稱美,符合中國傳統美學觀念。海南民居中的簡約、方正、對稱之美,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審美觀。 二、 房屋建筑注意通風性、采光性。 文昌、瓊海一帶的民居,前“飄”后“飄”、前門后門、前窗后窗(不但客2、廳有客廳窗戶、臥房也有臥房窗戶)的結構,前后貫通,有利于空氣對流。此外,屋頂采用專門燒制專用于屋頂采光的“鏡瓦”,兩邊“風光墻”采用專門燒制專用于房間采光的“桷窗”,諸如種種,使屋內任何空間均處于良好的采光狀況。 正因為這種民居設計上的科學性、合理性,因此,盡管受到現代化進程中多元文化的沖擊,盡管一些鋼筋水泥等現代建筑材料取代了昔日的梁、桷、瓦,盡管在一些鄉村樓房式建筑拔地起,但仍然保持一廳兩房式的風格及屋內結構。 三、 注重布局嚴謹方整與整體和諧性 這種和諧性包括房屋與自然環境的和諧、“正屋”與“橫屋”的和諧、房屋結構與屋內裝修擺設的和諧、自家房屋與鄰家房屋的和諧。可以說,海南人所共的固守本3、分、隨遇而安、中庸和諧、謙和敦厚的性格特征,不能不與這規劃整齊、中規中矩的民居有關。福建土樓用當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單屋,繼而連成大屋,進而壘起厚重封閉的“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樓。土樓具有堅固性、安全性、封閉性和強烈的宗族特性。樓內鑿有水井,備有糧倉,如遇戰亂、匪盜,大門一關,自成一體,萬一被圍也可數月之內糧水不斷。加上冬暖夏涼、防震抗風的特點,土樓成了客家人代代相襲,繁衍生息的住宅。竹樓是傣族傳統的建筑形式。傣族人民居住區地處亞熱帶,地溫高,據說竹樓利于防止酷熱和濕氣,因此,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著“多起竹樓,傍水而居”的習慣。傣族村寨多則二三百戶,少則一二十家,都由一幢幢別致的竹樓4、組成。村邊都有防護林帶。每家竹樓四周,都用竹籬圍著。籬內種植各種花木果樹。可謂“樹滿寨,花滿園”。竹樓下有較大的空地作院子。整個竹樓呈正方形,分上下兩層,樓上住人,樓下一般作關牲口和堆柴禾用。竹樓由二十至二十四根柱子支撐。屋內橫梁穿柱。有的橫梁上雕刻著花紋。離地七八尺處鋪樓板或竹蔑,將樓房隔為兩層。屋頂用茅草編織的草排或木片覆蓋,近年大都改為用瓦頂。甘肅、河南、山西等黃土地區,當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內開鑿橫洞,并常將數洞相連,在洞內加砌磚石,建造窯洞。窯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涼,節省土地。羌族是四川的一個少數民族,他們獨具特色的民居就是-碉樓。 碉樓的高度在十米至三十米之間。用于御敵、貯存糧食和柴5、草。羌族民居為石片砌成,平頂房,呈正方形。多數為三層,每層高約三至四米。有著強烈傳統民俗文化。 山西、陜西、北京、河北的四合院最具代表性。四合院的大體分布為大門、第一進院、大堂、第二進院、書屋、住宅等,兩側有廂房。各房有走廊,隔扇門相連接。四合院的構成有獨特之處。它的院落寬綽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獨立,又有游廊連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閉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強的私密性,關起門來自成天地;院內,四面房門都開向院落。 吊角樓是鄂西土家族地區最復雜而有最能顯示富有的一種典型的建筑形式。一般都是三層建筑,除了屋頂蓋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鑿眼,柱與柱之間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連在一起,盡管不用一個鐵釘也十分堅固。房子四周還有吊樓,樓檐翹角上翻如展翼欲飛。房子四壁用杉木板開槽密鑲,講究的里里外外都涂上桐油又干凈又亮堂。 蒙古的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氈、繩帶三大部分組成。制作不用泥水土坯磚瓦,原料非木即古毛,可謂建筑史上的奇觀,游牧民族的一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