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城建筑導覽建筑調查問卷(5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8326
2022-07-07
5頁
469.50KB
1、趣城建筑導覽建筑調查問卷趣城深圳建筑導覽作為開放協作型的跨業界項目,以主題親切、反映城市活力的藍本為目標,以深圳全市為范圍,通過專業化的視角遴選建筑,通過圖文并茂的畫冊形式,以公眾化的語境來介紹深圳城市建筑,記錄改革開放30年來快速發展中深圳城市建筑的變遷,推廣“創意深圳、時尚之都”的城市形象,增強深圳城市特色文化基礎。從而讓深圳市民了解深圳城市建筑,提升建筑知識和設計修養。請從你的角度,推薦你心目中最想讓深圳市民了解的深圳城市建筑,并按照所給格式填寫相關建筑信息。被選登上的深圳城市建筑將以右圖形式刊登在趣城深圳建筑導覽中。其出版物等項目成果將與“2013年深圳香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完成下一2、步合作。序號項目內容備注一建筑名稱建筑名稱別稱/簡稱/綽號可參考以下示例。二建筑信息建筑位置 區 路/街道 號Google坐標 占地面積 建筑面積 建筑層數、高度 層, m設計機構/主創設計師/本地合作設計師 獲獎情況(僅填所獲的最高獎項) 設計時間 年建成時間 年獲得設計方式(委托競賽比選談判) 總投資 每平米建安成本 結構形式 主要建筑用途 三建筑簡介第一段文字:建筑的背景、由來、投資建設意圖1. 每段內容可根據具體情況有所選擇,且不超過140字,保證文字間銜接自然,成文流暢。寫法可參考以下示例。2. 歡迎將您的建筑簡介以微博形式發送到您的個人或企業新浪微博頁面,并“深圳城市設計促進中心”3、。中心官方微博將擇優轉發和討論。第二段文字:建筑師的設計理念、用途布局、結構風格及特點等第三段文字:關于實際使用和運營管理狀況的介紹第四段文字:建筑故事、趣聞、八卦,或者其他評論四建筑圖片實景照片1 實景照片請提供建筑主立面照片,要求照片不得有透視變形。2 請提供原創圖片,分辨率為150dpi+。圖片另外附件。總平面圖平、立、剖面圖建筑師草圖示例一:一、建筑名稱:香港中銀大廈香港城市地標二、建筑信息:建筑位置: 區 路/街道 號Google坐標: 占地面積: 建筑面積: 建筑層數、高度: 層, m設計機構/主創設計師/本地合作設計師: 獲獎情況(僅填所獲的最高獎項): 設計時間: 年建成時間:4、 年獲得設計方式(委托競賽比選談判): 總投資: 每平米建安成本: 結構形式: 主要建筑用途: 三、建筑簡介:1. 香港中國銀行大廈,由貝聿銘建筑師事務所設計。建筑籌備由1982年開始,當時香港政府便以11億元港幣,將位于香港商業區中心地帶中環的6700舊美利樓地段售予中國銀行。可是,當時卻正值香港樓市的高峰期,因此該土地的地價事實上遠低于當時的市值,故被認為是當時的殖民地政府向中國表示友好的行為。2. 總建筑面積12.9萬平方米,地上70層,樓高315米,加頂上兩桿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時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亦是美國地區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廈。3. 大廈結構采用4角12層高的巨形鋼柱支撐,5、室內無一根柱子。中銀大廈是一個正方平面,對角劃成4組三角形,每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節節高升,使得各個立面在嚴謹的幾何規范內變化多端;至于平面的概念,亦以方正的正面做多邊的分割。4. 中銀大廈的建筑曾經引來了許多爭議,因為這是在香港主要建筑中唯一沒有考慮風水意見就動工的大廈。大廈在剛建成之時曾引發一場風水戰,當時香港傳指中銀大廈的形狀像一把刀,而其中一面“刀鋒”直指港督府(今香港禮賓府),港督府因而請人化解,最后決定在面朝中銀大廈的方向種植柳樹以擋殺氣。示例二:一、建筑名稱:深圳規劃大廈最親民的“衙門”二、建筑信息:建筑位置: 區 路/街道 號Google坐標: 占地面積: 建筑面積: 建筑層數6、高度: 層, m設計機構/主創設計師/本地合作設計師: 獲獎情況(僅填所獲的最高獎項): 設計時間: 年建成時間: 年獲得設計方式(委托競賽比選談判): 總投資: 每平米建安成本: 結構形式: 主要建筑用途: 三、建筑簡介:1. 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者,深圳市規劃局率先推行了窗口式辦公方式,這也宣告了它的建筑載體應具有非衙門的形象。這種要求直接促成了開放、透明、謙虛的政府的辦公建筑設計概念。2. 深圳規劃大廈的設計強調了建筑與地面沒有高差的銜接,使進入建筑成為了一種沒有門檻的行為。其透明性,使政府建筑不令人畏懼。其設計還強調了簡潔、含蓄、尊重地段、不張揚的造型體量,既透出冷靜謙虛的建筑儀態,又不失政府辦公建筑的莊重、威嚴。3. 建筑物正立面沿場地分布呈弧形通透的玻璃幕墻,顯示出豐富的內部空間,使建筑既體現表面的含蓄,又具備內在的深沉。室內外裝修采用大面積清水混凝土墻柱以及T形鋼支撐的雙層真空低輻射節能玻璃幕墻系統,是其建筑材料使用上的兩大特色。4. 這樣的設計既是將政府辦公項目平民化的一種開創性嘗試,也是塑造新型政府形象的一種實驗性探索,在當前普遍的政府辦公建筑追求浮夸自大的社會風氣下,規劃大廈卻為前來辦文和獲取信息的市民提供了一個交流、休息和綠化的公共空間,更成為附近居民散步、遛狗的休閑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