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環境在居住建筑方面的探討(5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8366
2022-07-07
5頁
30.50KB
1、人居環境在居住建筑方面的探討收藏本文章簡介: 本文從人居環境學和建筑設計的生態策略的角度分析了人居環境及居住建筑的基本內涵,分析了人居環境及居住建筑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提出健康建筑體系是未來持續發展的人居環境模式,最后提出建筑師在推廣居住建筑設計中的任務。人居環境在居住建筑方面的探討 關鍵詞 人居環境 居住建筑 關鍵字:人居環境 居住建筑 人居環境,簡而言之,是我們成為人類之本。這不只因為人類有能力營建氣勢磅礴的建筑因為同樣動物也能為自己搭建精巧復雜之棲息場所,還因為人類在為自身營造居住環境的過程中充斥著與土地和自然間若即若離的恩怨矛盾。對土地、自然的依附眷戀以及逃避是一對在人居環境史中反復出演2、的矛盾戲劇。而這樣的矛盾,在二十世紀尤為突出:二十世紀在見證了人類與土地和自然之間的前所未有的融合的同時,也呈現出人類徹底逃避于人造環境之居住狀態。其典型例子為大量無選擇地使用透明玻璃,以及懸索輕型結構以企圖逃離土地之重力束縛。但是我們似乎并不知道我們人類為何這樣做,也不知是否體現了我們對土地自然的恩情與怨恨。基于此問題,才提出了居住建筑的人居環境問題。中國人居環境問題更值得我們去關注,不僅僅由于自己的身份,而更深切的是居和住本是人的重要的部分。中國人居環境建設需具備五大條件。它們是:住區居民適當住房的保證;健康與安全的保障;人與城市住區環境的和諧發展;生態環境建設;住區資源的可持續開發與利用3、。同時,中國人居環境建設還應遵循五大原則:正視生態困境,提高生態意識;人居環境建設與經濟發展良性互動;發展科學技術,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關懷廣大人民群眾,重視社會發展整體利益;科學的追求與藝術的創造相結合。下面我就從五個方面闡述一下我對人居環境在居住建筑方面的認識。一居住建筑人居環境的范圍及其要求:居住建筑主要是指供家庭和集體生活、起居用的建筑物,包括各種類型的住宅,如別墅、低層住宅、多層住宅、高層住宅以及大量性建造的宿舍、旅館等。其人居環境的主要范圍包括居室、個體建筑、建筑群和住宅小區。人居環境應包括自然環境(包括生態環境、氣候環境、物理環境等)和人文環境(包括藝術環境、社會環境和文化環4、境等)兩個方面。在進行規劃與設計中,要求把這兩方面的環境和諧的協調好,以達到居民所要的生活舒適、工作便利、鄰里和睦、身心健康、環境美化的目的。1自然環境方面:首先,要注意建筑地域的生態環境。居住區的建設離不開土地,它與建筑基地地形、地貌、地物等密切相關,規劃設計要充分注意保護環境,防止污染,防止見山就挖、逢水就填、逢樹就砍,致使青山綠水不斷地遭到破壞的行為。不要濫用耕地。小區內要保證有足夠的綠化面積,并要注意防止空氣和水域的污染,應為居民創造出一個能健康地成長、愉快地生活的人居環境。其次,要遵循地區氣候的特點。要注意居住區內氣候環境設計,利用當地氣候的有利因素,改善其不利因素。盡量減少對人工能5、源的依賴,多利用自然能源,尋求適應于當地氣候特點的建筑形式,利用建筑自身的氣候調節能力創造宜人的小氣候。第三,要努力創造良好的物理環境。在現代化的城市里,人口高密度聚居,耗能量劇增,城市街道宛如蛛網,機動車來往頻繁,綠地、水面嚴重不足,以致空氣污濁,噪音干擾,溫度高,較干燥,在這些人為因素的影響下的聲、光、熱和空氣的環境惡化,影響著人們的工作、生活與身體的健康,所以在建筑規劃與設計以及建筑的措施與構造方面更要加以注意,如改善城市、住宅區以至室內的聲、光、熱和空氣的質量應在重要的位置上。在城市里,建筑群的布局和房屋設計中要爭取日照和自然通風,利用天然采光,防止噪音干擾,凈化空氣及調節好室內與周圍6、環境的溫度和濕度,創造一個令人滿意的良好的物理環境。2人文環境方面:建筑要美觀,環境要美化。眾所周知,衣食住行是人類最基本的需要,而建筑就是為了解決人類“住”的問題的。建筑不僅只是滿足人們物質方面的要求,而且還要滿足人們精神方面的要求。建筑不僅是科學,也是藝術,在建筑形式的創作中,要認識到形式要追隨功能、環境、材料、構造與技術、社會生活方式和社會意識與文化傳統等因素而定。構成建筑形象的要素,包括建筑群體和單體的體形、內部和外部的空間組合、立面構圖、細部處理、材料的色彩與質感以及光影和裝飾的處理等等。建筑形象是反映建筑內容的建筑空間藝術形象和建筑外形構圖。一個完善的建筑,其內容與形式應該是統一的7、,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反映內容,它們是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脫離內容的形式不是真正的建筑美,缺乏藝術表現力的內容也不能形成完美的建筑。除了建筑本身的美觀外,對建筑物周圍的環境要注意美化,例如:種樹、植草、開辟人工湖及設置噴泉、假山等。二衡量健康型住宅的相關標準:2001年10月10日世界居室衛生日,在國際建筑中心聯盟2001年大會“生態住宅建筑”的分論壇上,中國建筑技術研究院副總建筑師開彥先生向與會者詳細地闡述了“健康住宅”的理念。健康住宅的主要基點在于:一切從居住者出發,滿足居住者生理和心理的需求,生活在健康、安全、舒適和環保的室內和室外的居住環境中。因此,健康住宅的標準要素不僅包括與居住相關聯8、的物理量值,諸如溫度、濕度、通風換氣、噪音、光和空氣質量等,而且還應包括主觀性心理因素值:諸如平面空間布局、私密保護、視野景觀、感官色彩、材料選擇等等,制止因住宅而引發的疾病,營造健康,增進人際關系。根據國家住宅與居住環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02年制定的“健康住宅建筑技術要點”,將健康住宅的評估標準大體分為四個因素;其一,人居環境的健康性。主要指室內、室外影響健康、安全和舒適的因素。其二,自然環境的親和性。提倡自然,創造條件讓人們接近自然、親和自然。其三,住區的環境保護。包括住區內視覺環境的保護,污水和中水處理,垃圾和垃圾處理及環境衛生等方面。其四,健康環境的保障。主要是針對居住者本身的健康保9、障,包括醫療保健體系、家政服務系統、公共健身設施、社區老人活動場所等硬件建設。健康住宅理念的推出在全社會引起極大的反響。西方一些發達國家早就在推行健康住宅,提倡健康住宅。從日本來看,開始并不是建設部門要來提倡健康住宅,而是衛生部門、醫學界逼著建設部門不得不這樣做。當時日本的衛生部門發現了很多莫名其妙的怪病,其中一部分經證實與室內空氣質量相關,最后在醫學界的推動下,建設部門設立了相關的標準。三從人者有其居到花園小區和生態城市:20世紀的最后20年,是我國的人居環境發生巨變的20年,也是人居觀念不斷更新的20年。改革開放后,社會進入轉型階段,但由于歷史原因,城市基礎設施欠賬嚴重,人們的居住條件還相10、當不理想,許多人沒有自己的住房,擁擠在環境惡劣的棚戶中。于是,“人者有其居”成為一種理想,也成為各級政府的努力方向和政策的出發點。在此觀念下,住房的增加是第一位的,而住房的舒適度及其周邊環境,由于各種原因并不是政策的主要考慮內容。盡管這個觀念很傳統,但在當時的背景下提出,還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的,對于解決群眾的住房問題,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許多人因此有了屬于自己的生活空間。然而,人者有其居,只是解決了人的基本需求,并未反映出入們的全部愿望,與社會整體的需要也有相當的距離。伴隨著改革的深入,物質積累的增加;也伴隨著思想的解放,人們接受了諸如環境保護、生態平衡、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等等廣泛流行于當今11、時代的理念。于是在住宅問題上,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不僅住宅本身的設計要更人性化,更舒適合理,住宅之外的環境也變得重要起來,小區的設施要配套,環境要美好,交通要方便等等。進而言之,整個城市的環境也被與人居聯系起來,城市的規劃和建設要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城市的環境要綠化美化,生態要平衡,城市要適宜人居住。四居住建筑人居環境創造與改善的對策和途徑:認識上的偏差,能使人居環境建設遭遇困難。我國的人居環境建設成就巨大,這一點有目共睹,但同時也有許多遺憾,而造成遺憾的原因,相當一部分是觀念認識上的問題。比如,城市中一幢幢高聳而相互間毫無關聯的樓房,一個個大而無用的廣場,一條條不斷拓寬仍然擁堵的道路;再如,12、外觀華美的建筑內里則簡陋粗糙,居民眾多的小區里缺水少電等等。良好的人居環境,在小環境上體現在每一個細節的完美,每一處設施的適用;在大環境上要體現系統和綜合的魅力,如果把建筑物、聚居區、城市群孤立看待,單獨設計,而不與其他相聯系,就會出現上述問題,這與人居環境的要求是不符合的。隨著經濟的發展,能源與環境的污染問題已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因此,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當今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由此可見,如何使建筑、適應時代的挑戰,加快探求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與建筑已成為人們不可回避的歷史重任。根據芝加哥宣言提出的“為爭取持久未來的相互依賴”的宗旨,根據當今世界哲學發展的主潮流以生態為中13、心的世界觀,根據中國“天人合一”的哲理,認為中國21世紀可持續發展的建筑,也就是所謂“生態建筑(EcologicalArchitecture)”或稱“綠色建筑(GreenArchitecture)”的建筑觀應確立為:以人為本,天人合一,遵循自然,回歸自然;人、社會、自然三者和諧,生態綜合平衡,生生不息地可持續發展。“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國傳統的優秀文化。返樸歸真的生活,使生命活得有意義,讓生活同生命和諧。尊重生活,維持生命。以生態為中心的世界觀表達的就是返樸歸真的生活,這是一種富有創造力和想像力的生命,也是同自然界和宇宙生命相聯系的生命。“天人合一”既是一種宇宙觀,也是一種道德觀。“建筑是環境的14、科學與藝術。”在人居環境的規劃與設計中,它的構思應把自然環境(包括生態環境、氣候環境和物理環境)和人文環境(包括藝術環境、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兩者相結合而和諧地協調發展,創造出健與美的人居環境。居住建筑人居環境的規劃與設計要有利于促使人造建筑環境與自然環境的生態平衡,有利于形成自然環境的生態的良性循環。一般要采取多學科(包括地理、生物、衛生、植物、能源等)、各專業人才共同探討,由建筑師進行綜合設計,這就意味著建筑設計要超越單一建筑建造的范圍,走向設計的整個環境,建筑的規劃與設計不能只偏重于空間、形態、形式、視覺等方面去研究,而應從自然生態的角度去研究和探索問題。在人居環境的規劃與設計中,要注重15、保護生態環境,注重創造和改善居住區、住宅和居室的氣候環境和物理環境,利用其有利因素,防止和改善其不利因素。同時要尊重人們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滿足人們的藝術愛好與鄰里的社會活動。要善于繼承地方傳統建筑的寶貴經驗,并善于學習和吸收國外建筑先進和科學的設計手法和具體措施,敢于改革和創新,為居民創造舒適良好的生活環境。五、建筑師在推廣健康型居住建筑中應起的作用:健康型居住建筑及人居環境的規劃與設計要有利于促進人造居住建筑環境及人居環境與大自然的生態平衡,有利于形成自然環境的良性循環,一般要采取多學科(包括地理、生物、醫學、植物、能源等)各專業人才共同探討,由建筑師進行綜合設計,這就意味著建筑設計要超16、越單一建筑設計的范圍,走向設計整個環境。建筑師直接從事建筑及構配件的設計和選材工作,肩負著“設計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歷史重任。無庸置疑,建筑師在推廣設計建設健康型住宅及規劃、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建筑規劃與設計不能只偏重于空間形態、形式視覺等方面的研究,而應從自然生態的角度去研究探索問題。二十世紀內這一深刻內涵仍未提上日程,由于我們一直忙于真實的建造,無暇反思。自二十世紀交替以來,我們習慣于敏銳地捕捉前衛新奇的先鋒藝術,同時也為自己日新月異改造土地的技能挺進而感動。所有這些無疑強化了我們對改造土地、自然及真實建造的意識和能力,但這是否體現了人類“土地恩怨”愛恨之根本情結,惟有敏銳思辯方可賦予其意義。我們要樹立可持續發展的建筑觀,就為今后城市人居環境的改善與創新指明了方向,要遵循當地生態環境、氣候環境的特點,因地制宜進行居住區與住宅的規劃和設計,要敢于改革與創新,為居民創造舒適、美好、科學、衛生的生活環境,造福于后代。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1-22
35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