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精選之當代動態建筑與外部環境分析(3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8424
2022-07-07
3頁
23.12KB
1、當代動態建筑與外部環境分析摘要:建筑和外部環境是城市環境系統的重要內容,是人工和自然相互作用的一種體現,形成的一種特殊的空間結構。同時建筑和外部環境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建筑離不開外部環境,同時在外部環境沒有建筑,不能夠成為真正意義的環境,兩者之間相互作用。建筑的出現必然會給環境帶來影響,同時外部環境也會給建筑帶來制約。本文對建筑和外部環境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并且探究以外部環境為基礎的動態建筑構造的手法,以供參考。關鍵詞:當代動態建筑;外部環境;關系;設計方式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在二十世紀末到十二一世紀初出現動態建筑,隨著全球化、信息化和多元化的發展,建筑形式需要打破傳統的法則,采用折疊、扭曲2、較差以及錯位等一系列的手法,借助現代化科學技術,形成動態形式和空間趨向的建筑。動態建筑隨著功能方向的發展,形成一種新的建筑形式。動態建筑對靜態、千篇一律的建筑方式進行打破,注重建筑需要引發強烈的視覺沖擊,對生態學和城市問題進行關注,創造出能夠和使用者文化、歷史以及地理環境相互關聯和互動的空間和場所。一、建筑和外部環境之間的關系1、建筑和外部環境的統一性關系。在城市環境體系中,外部環境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城市環境是一個整體的系統,那么外部環境則是其一個一個的子系統。隨著城市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城市環境中包含不同時期的物質形態,并且存在一種內在關聯的整體化結構。外部環境作為一種子系統,同樣遵3、循這樣的整體化結構,同時此種整體化的結構對城市的外部環境有著制約和影響。當建筑進入到外部環境時,各個要求按照相應的規則形成適應外部環境的整體結構,和環境進行融合,并且形成一種統一性的結構。建筑形態是內在結構的一種表現形式,建筑和外部環境的統一,促使建筑的形態與其周邊的環境進行有效融合,表現出連續的特點。因此,建筑和外部環境和諧統一的關系主要體現在建筑和外部環境之間的統一性、整體性以及連續性。2、新建筑和原有外部環境融合,成為環境新主體。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產業的結構也在不斷調整,建筑的功能也從單一逐漸向綜合進行轉化,成為一個綜合性建筑整體。同時,外部環境也在不斷的變化,外部環境難以適應社會發展4、的步伐,造成城市的環境出現惡化,城市的結構出現退化的情況。因此,新建筑的接入能夠對原有環境進行調整和重組,并且構建新的結構體系。新建筑和外部環境的結構不統一,使得建筑形態和環境中原有建筑形態具有差異,造成形態的不連續性。形成新建筑的標志特征。因此,新建筑成為外部環境中的主體主要體現在新建筑和外部環境結構存在非統一性、非整體性以及非連續性。3、動態建筑和外部環境相互融合又突出自身特點。動態建筑和外部環境之間的融合和突出,主要是由于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形成一種中間的狀態,主要體現在兩者在結構上的統一、空間上的整體、形式上的特殊以及尺度上的從屬。在新建筑介入的過程中,需要對原有城市結構進行尊重,根據5、實際對建筑元素進行構建,并且對原有結構體系進行延續,促使兩者能夠整體統一。動態建筑在其外部形式、建筑材料、色彩以及環境等存在一定的差異,同時具有不確定性,多變的特點,體現出其自身的特色。二、外部環境的基礎上當代動態建筑的建構方式1、動態構成。動態建筑建構的過程中,動態構成是對“至上主義”和“構成主義”的一種復興和發展,在實際中注重人的視覺是直覺的相聯系的感知邏輯,采取抽象的組合方式在靜態設計中融合不動之動的幻覺。在具體的方式上如不同色彩的點、線、面、體,相互之間的重疊,進而各個元素之間相互牽動形成聚集、離散的一種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中隱含著一種內在的秩序。隱性中軸對各個元素進行控制,正是由于此種6、控制,使得各個構成要素想要掙脫。里伯斯金認為,線在建筑中不只是代表著墻或者構件的一個符號,同時潛在的代表探尋、約束和變化等,線和時間的概念具有永恒的聯系。在其建筑作品中,方形的建筑形式不再存在,線性要素的傾斜、穿插以及某種矛盾的感性表達進行替代。2、分形幾何。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在云彩、山嶺、海岸線以及樹木等不規則的形狀進行描述時,傳統的歐式幾何已經難以描述,經過不斷的努力研究,分形幾何的理論被提出,以幾何作為基礎,涉及到自然、社會等學科,并且電子藝術等成為其體系的組成部分。分形幾何主要是一些不規則的形式,其不規則的特性在不同的尺度上有著一致的特性,對此種形式的任意部分進行放大都和原來的整體7、具有相同得到性質和相同的數量,分形體的不同層次在形狀上具有相似之處,并且通過一定的方式成為一個整體。如,一顆參天大樹與其自身的樹枝以及樹枝上的樹杈相比,它們在形狀上具有相似性的特點。隨著人們對分形幾何更加深入的探索,建筑是需要在建筑平面和立體等維數分析中進行運用,對建筑進行量化的評判,使得建筑設計更加的科學,建筑更加的貼近自然,更加人性化。3、自動構思。此種方式是建筑師有意識的進行書寫和繪畫,促進建筑的延續和發展,發掘出和更多的自由建筑形式。在寫作的過程中,可以不受任何意向和事實的約束,用手在白紙上進行任意的書寫,此種方式不受精神的控制,潛意識對創作活動進行支配。波洛克的行動繪畫是一種包含潛意8、識狀態的一種表達方式,將潛意識進行藝術化。4、地形擬態。此種方式主要是建筑師從自然地形中進行外在表現特征的提取,并且將此種特征轉化成城市和自然融為一體的建筑形態的建構方式。建筑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在一定自然地形的基礎上,在建筑設計構思的過程中,建筑師需要進行實地的考察,并且對周圍的環境進行了解,任何一種自然形態關系都可能成為建筑師構思的靈感,促使地形特征能夠轉化到建筑形態上,形成一種自然和建筑融合的建筑形態。地形擬態建構的建筑主要有斷裂和流動等形式,通過模擬環境特征實現復雜的建筑形態和環境的融合。三、結語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過程中,建筑理念和形式也在不斷變化,傳統的建筑形態和外部環境處于不協調的發展中,因此,需要加強動態建筑的設計和建構。動態建筑的產生以及發展時間較短,并且具有其特殊性的功能,技術難度較大并且造價高。動態建筑具有豐富的功能以及美感,是未來建筑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應當加強動態建筑和外部環境的關系研究,深入探究動態建筑的建構手法。參考文獻1丁治宇.當代動態建筑設計手法研究基于外部環境中的地形擬態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3(2):180-182.2李茂全,李勇.當代動態建筑的空間形式初探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26). 3 / 3
建筑施工
上傳時間:2024-10-29
164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