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的挑戰與建筑業企業的對策(5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8448
2022-07-07
5頁
35.50KB
1、入世的挑戰與建筑業企業的對策 關于企業定位與打造核心競爭力的思考張天駿摘 要:本文對我國入世后建筑業企業如何應對新的挑戰,重點從找準企業自身定位和打造核心競爭力角度進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議,以期引起企業從戰略高度對未來的市場競爭加以重視。關鍵詞:WTO;挑戰;建筑業企業;對策一、入世對建筑業企業的沖擊隨著我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建筑業企業如何迎接挑戰成了近期整個行業最為關心的話題。應該看到入世后我國經濟格局的變化,以及由此帶來的建筑市場游戲規則的變化將是對我國建筑業企業一個很重要的挑戰。作為建筑業企業,我們應該正視這種壓力,并努力把壓力轉化成動力,使企業在未來的新形勢下去爭取更大的生存發展空間。2、具體說來,未來市場的壓力主要體現在:1、 實行建筑造價的量價徹底分離,最低價中標逐步成為慣例。隨著無標底招標的出臺,已經經歷多年的建筑市場價格大戰將進入新一輪的搏殺。低價中標、最低價中標往往為業主所青睞。在經過10多年的價格戰,建筑業企業降低施工成本的能力已經十分有限, 而在索賠方面不僅缺乏實戰經驗,更缺乏相應的環境條件,這樣企業面臨著更大的生存發展壓力。2、 隨著外商在華投資的增加,國內工程建設使用FIDIC合同文本(菲迪克合同文本)的頻率將會大大提高。FIDIC合同文本的執行將會作為甲乙雙方可接受的一種基本合同方式,這種對業主行為要求比較規范的合同文本,實際上對承包商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而3、我們在國內施工的企業到目前為止,大量采用過的還不多,因此如何適應這種規范性的施工交易對建筑業企業來說也需要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對一部分企業可能還是一個脫胎換骨的過程。3、 國外大建筑公司擠占國內市場。進入國內的國外承包公司一般都是有相當實力的國際承包公司,他們不僅有雄厚的資金實力,更有管理與技術優勢。因此在競爭外商投資的大型工程、各地政府采用BOT方式投資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上這些公司往往會獲得一定的份額。這批高水平競爭力量的入駐,對國內建筑業企業造成了新的擠壓。4、 陳舊落后的各種理念不能適應國際慣例的要求。市場行為的扭曲,地方保護主義的或隱或現,服務意識的滯后,競爭手段的單一,腐敗現象無明顯4、收斂等等,無不暴露了建筑市場非規范化的痕跡。而這些痕跡的背后除了體制性原因以外,很大程度上表現在企業陳舊落后的理念在作怪。如果這些與規范市場經濟不合拍的理念不得到轉變,在入世后規范的市場或國際慣例面前我們的企業將會顯得很不適應。二、建筑業企業的對策 面對未來不容樂觀的挑戰,筆者認為,入世后的建筑業企業應著重在以下幾方面給予重視:(一) 找準企業自身的定位 面對入世后將不斷變化的國內建筑市場,應該說如何選擇生存發展空間又將是每個建筑業企業的決策者所首要應對的大事。為了構筑現階段我國合適的建筑施工體系,建設部出臺了新的建筑業企業資質規定,給出了以總承包為龍頭、專業承包和勞務分包為主體的總分包平臺,5、以徹底改變國內建筑業企業總包多、分包少的格局。這樣對企業的決策者來說,明確企業自身的定位是一項很重要的戰略。首先應了解本企業在市場中的生存發展空間究竟有多大,是走總承包型、還是走專業承包型,抑或勞務承包型的發展道路,都需要三思而行。反觀當前建筑業企業一窩蜂地擠占總承包型的格局,其實并不可取,甚至對一些實力不強的企業可能還是災難。盡管有時定位錯誤而一時造成的企業資源損失不是那么顯現,然而它對未來而言肯定是災難性的。根據國際經驗,其實三種承包形式沒有優劣之分,它們只有不同的風險。如果經營有方,各自同樣可以獲得成功。入世后的國內市場逐步變成準國際市場,企業對政府的依賴度將越來越弱化,更多的是靠自身的6、摸打滾爬來求得發展。因此企業生存發展這條路怎么走,確實需要企業決策者明斷。市場是無情的,對不少企業來說,與其在總承包型企業的戰壕里格斗得一敗涂地,還不如在專業承包型或勞務承包型的天地里施展手腳。當然企業定位除了承包類型的決策外,還有發展專業上的定位。是搞工業民用建筑還是搞市政交通施工,抑或是搞綜合土木類工程等等,都是可供選擇的專業,關鍵是把握本企業的資源適合什么樣的專業,以及國民經濟發展中哪一個專業空間更大。定位恰當是件不容易的事,其關鍵取決于決策者的能力。我國現在擁有的建筑業企業大軍中地方建筑公司占了相當大比重,其中專業的雷同是導致過度競爭的一個原因,明智的企業若能從中轉移,避開過度競爭的陷7、阱,企業有可能會開創一個新的專業天地。應該說,有效的決策定位對企業而言是一大幸事。通常企業的發展前程是與該企業在行業中的排序名次呈正相關的,一旦企業變成行業中的落伍者時,它離被淘汰的日子也就為期不遠了。正因為定位不當的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往往顯得事半功倍,因此面對入世后的市場,每個建筑業企業是否都應該捫心自問:我們該走什么樣的發展道路,該如何去實現企業既定的戰略目標等一些重大問題,因為在市場競爭中,機會總是青睞于有準備者。(二) 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有了正確定位后,企業要想獲得市場優勢,擁有強勁的核心競爭力是又一項關鍵因素。1、如何打造核心競爭力通過總結前些年行業內很多建筑業企業在多元經營方面的得失8、,我們認識到作為一個建筑業企業,最重要的競爭優勢是不斷打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所謂核心競爭力,其實就是本企業所擁有的獨特能力,這種能力不論是技術專長的,還是管理特色的,抑或是服務策略的,甚至是它們的組合,都是競爭對手一時難以模仿與掌握的。因此打造核心競爭力就是要企業創造出一定的競爭優勢,也只有擁有競爭優勢的企業才能在競爭中獲得生存發展空間。打造核心競爭力決定了建筑業企業應集中精力搞好工程施工主業,圍繞工程施工開展各項經營業務,特別是對于那些與主業關聯度不大,且缺乏足夠專業資源的業務應給予轉移或摒棄,使它不再滯留于企業內消耗有限的資源。集中注意力加大對主業的投入,加大對與主業相關業務的投入,這是打9、造核心競爭力的一項前提。投入應是高起點式的,集中有限資源一項一項地搞,不要撒胡椒粉,遍地開花。當前有些建筑業企業發展經營業務是一哄而上,市場上風行什么業務它就跟著上。到頭來,與工程施工配套的業務什么都有,但就是市場優勢什么都沒有。這種小而全的做法帶來的企業效益是可想而知的。因此開展配套業務必須集中企業有限資源開展一項,成功一項,直到使它成為該行業的排頭兵或企業的產業支柱。打造技術型的核心競爭力,需要企業主動承攬一些高大難新工程,在施工中加強對工程技術的研發和儲備,有時甚至要向規范標準“叫板”,即通過獨創的工藝技術,使施工精度能較大幅度地超越規范標準的要求,從而奠定企業的技術優勢。打造核心競爭力10、,需要企業堅持管理創新,提高管理效率,把工程施工的質量、工期、造價等目標完成通過系統的管理能力等到完美體現,使企業在業主的心目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還有的企業對于一些專業工程施工形成了一套自有的管理格局,從而在施工中表現為同樣的價格,在質量或進度上超越對手,或者是在同樣的工程質量上,價格低于對手、進度超越對手等等。至于打造服務型的核心競爭力,需要企業堅持服務至上的理念,要不厭其煩地把業主的需求作為企業正常的工作任務來完成,更多的時候,要把超越業主的期望作為企業追求的目標,培育業主對企業的忠誠度。總之,打造核心競爭力就是要形成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優勢格局。當然,核心競爭力不僅僅是總承包企業的專利11、,對于專業承包和勞務承包型企業來說,也完全可以塑造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從而獲得總包單位或業主的信賴,成為二級市場的競爭優勝者。 2、加強人才建設是打造核心競爭力的核心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成功與否,除了決策者的有意而為之外,說到底還是一個人才建設問題。當前從全國一些地區人才招聘信息上獲悉,高級和外向型的建筑施工人才十分搶手,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建筑業企業高層次人才的匾乏,而這些人才正是在我國入世后企業面臨新的市場競爭格局所急需的人力資源。 現代理論認為人才的競爭是企業競爭之根本,而擁有并保持人才的優勢則是打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的必要前提。因此加快企業人才高地建設是建筑業企業有效實施經營戰略的重要舉措。這12、里創建一個良好的用人機制,造就一個學以致用、充分施展個人才華的工作舞臺是關鍵因素。 對于建筑業企業來說,持續不斷地開展培訓,把企業建設成為學習型組織也許是最有效的途徑。從領導到普通員工都應當強化學習意識,不僅要學新技術、新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更新各種理念。只有當我們摒棄了各種陳舊的理念,企業的行為才能與國際規則真正接軌。 從發展的眼光喜企業的人力資源永遠是短缺的,因此在具體工作中企業則應通過培訓與引進雙管齊下,加強專業隊伍建設。首先是化大力氣建設好項目經理部,使現場一線的管理層的工作水平提高一個檔次,并且保持基本均衡。其次重視對年輕人的培養與鍛煉,大膽啟用有才華的大學生,通過多壓擔子,使他13、們盡快成材。對于企業在FIDIC合同文本、國際法律與金融、施工索賠、國際招投標等專業和技術管理等方面所缺乏的中高級專業和外向型人才應采取招聘引進方式,并委以重任,充分發揮他們的專長,為主業創造財富。 不論是那類承包型企業,保持相對的人才優勢是一個共同的命題,當企業從外部引入的資源不足或成本過高時,培訓便是一個必須采取的途徑,因此建筑業企業一定要強化內部持續性的業務技術培訓,造就一批批高水平的施工技術和項目管理人才,培養一批批企業的各類專家和能工巧匠。 當前人才高地建設方面如何防止人才流失是一個棘手的問題,今后也將是一個十分現實的難題。盡管受到行業特點的限制,但隨著國外大公司入駐國內建筑市場,本土化戰略也會在建筑領域或多或少產生,此外同行中對高級人才的爭奪肯定會愈演愈烈。因此保持人才比獲得人才更不容易,這就需要企業的決策者采取更多的措施給人才以穩定的發展空間。【說明:本文發表在建筑管理現代化雜志2002年第3期頭篇,后發表浙江建筑業雜志2002年第6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