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建筑心理學2(5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8528
2022-07-07
5頁
17.50KB
1、生活中的建筑心理學 姓名張思宇 學號2012301270038 摘要:主要是筆者從自己的生活之中,看到了一些建筑的與心理學的聯系,引發了一些自己的思考,本文從建筑的結構、建筑的材料、建筑內部空間設計、建筑外部空間設計方面談了談自己的想法和體會。 關鍵詞:生活建筑結構建筑材料建筑內部空間設計建筑外部空間設計建筑心理學隨著時代的變遷,我們的棲息地由房屋演變成了建筑,由原材料直接來自大自然,比如干草、泥土或是樹干,演變成了鋼筋混泥土的結構,由簡單的木結構或砌體結構建筑發展到今天的框架結構、鋼材框架剪力墻結構、剪力墻結構、框筒結構、筒中筒結構、鋼網架以及懸索結構的種種現代的建筑結構,滿足了我們的對于房2、屋布局的種種以前看似不切實際不符合受力結構的想法。現代建筑結構消除了我們的對房屋承重的擔憂,我們對于建筑的布局變得更加講究,更加注重人文的關懷。除了房屋是否結實(這一點現代人已經較少關心了),現代人更加關心房屋是否舒適。因此,建筑設計中的心理學因素正在快速地走上前臺, 在工程設計領域里滲透心理學知識,構成了建筑心理學在建筑中的實踐。事實上,建筑心理學的應用之廣泛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這里,筆者想通過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對建筑心理學認識。 1結構 1.1建筑結構發展的現狀 正如在緒論中所說的,現代建筑的結構千奇百怪,各種結構新奇聞所未聞而且承重力極其出色的建筑層出不窮。房子有能力越來越高了,似乎真3、的可以像通天寶塔一樣與天比高。就我見過的新奇結構而言,臺北101大樓是一朵奇葩。由于臺灣位于地震帶上,在臺北盆地的范圍內,又有三條小斷層,為了興建臺北101,這個建筑在臺北平原的位置的設計必定要能防止強震的破壞。且臺灣每年夏天都會受到太平洋上形成的臺風影響,防震和防風是臺北101兩大建筑所需克服的問題。鑒于此,整個建筑結構的理念就是“不倒翁”的原理。在臺北101大樓的88至92樓掛置一個重達660公噸的巨大鋼球,即“調諧質塊阻尼器”(tuned mass damper,又稱“調質阻尼器”)應高空強風及臺風吹拂造成 的搖晃,利用擺動來減緩建筑物的晃動幅度。 1.2建筑心理學的結構作用 建筑結構的4、現狀都是后話,建筑結構在建筑心理學的作用,筆者認為最重要的不是結構的新意,而是這種結構是否能帶給居住者安全感。 同樣是臺北101大樓,雖然知道它所采用的是十分先進可靠的結構,但是臺北101大樓的高度和地震多發臺風頻頻的地段絕對不能給人安全感(至少不會給我安全感)。處于條件與時間的限制原因,本文事先無法就結構進行調查,但是推己及人,我不妨大膽推測一下,盡管大多數人可能會被新奇建筑結構所吸引,但是絕大多數人會認為最傳統最常見的建筑結構是最為結實堅固的,最能夠給人安全感。而且,樓層數與安全感可能一定程度上成負相關關系。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平房給人的安全感往往是最高的,因為你永遠也不會擔心房子坍塌對人身5、安全造成危害(盡管這種安全感與建筑的結構關系不大)。 2材料 建筑材料對于人的心理的影響,其中的利害關系可能并不明顯。其實,只要分清楚建筑的用途功能,我們又會自然而然的選擇合適的建筑材料了。 2.1建筑材料的分類 建筑材料可分成結構材料、裝飾材料和某些專用材料。結構材料包括木材、竹材、石材、水泥、混泥土、金屬、磚瓦、陶瓷、玻璃、工程塑料、復合材料等;裝飾材料包括涂料、油漆、鍍層、貼面、瓷磚等;專用材料是指用于防水、防潮、防腐、防火、阻燃、隔音、隔熱、保溫、密封等的材料。 2.2建筑心理學中的材料作用 筆者認為,關于建筑材料帶給人的心理影響最為淺顯的一點莫過于建筑材料的質量所帶來的心理暗示了。試6、想你走進一間金碧輝煌的房子,你認為自己走進了一個豪華場所,但是仔細看一看,摸一摸,你發現大理石的桌板只是人造的復合材料桌板,木地板只是一層貼紙,墻面漆散發著濃濃的化學制劑的令人不快的氣味。那么,再輝煌的裝飾也只無法讓你相信這是什么高檔場所。通過建筑材料的質量水平可以很容易判斷一個建筑的檔次。 另外,某些特殊用途的建筑會采用特定的材料。比如,修筑寺廟的材料往往是石材,原因我想可能是石材的厚重感給人一種莊重的心理感受,類似的,人民大會堂與法院等較嚴肅 的地方也多采用石材做石柱;再比如,蛋糕房等地方會采用玻璃做墻,目的是給消費者傳達一個“我們的食品是很衛生的”心理暗示。 3建筑內部布局 3.1建筑內7、部布局定義 我自己最感興趣的就是有關建筑內部布局對人的心理的影響。因為中國自古就有房屋內部布局的講究林林總總,如果不講究,就會犯了“風水”。但是“風水”的概念又比較廣泛,而且多涉及建筑的選址與家具的擺設,所以“風水”與建筑內部布局的關系不大。 3.2建筑內部布局心理的生活應用 但是,受某些中國建筑內部空間布局的講究所啟發,我對這個問題有一兩點自己的看法。首先,中國人是不喜歡一開門就能一眼望穿自己家的,這種講究表現在古代園林當中就是進門有屏風隔斷,我分析其用心理學來解釋無非是對自我隱私的一種保護,這一點在現代建筑中的表現就是居住房的大門的位置絕對不會正對臥室,而且臥室往往是離大門最遠的一處,這是8、對居住者隱私的保護,也是一種安全感的構筑。 其次,我有一個很讓人感興趣的發現:我家原來住的房子,廚房和廁所是緊挨在一起的。搬了家之后,廚房和廁所的距離就遠了。后來偶然一次聽我爸爸說,原先的房子之所以要廚房廁所相連,原因是水管接入房子后,廚房和水管可以共用一個水管,節約了工程造價。的確如此,但是新近造的房子為什么不這樣節約造價,而要分開引兩條水管入一戶的廚房廁所呢?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稍稍看看原先房子的內部布局就不難發現,廁所和廚房的邊上就是飯廳,廁所是正對著飯廳的。換言之,廁所廚房相連的確節約了造價,但是這也就決定了與廚房密不可分的飯廳離廁所的距離很短。那么,寧愿犧牲造價,也要分開廚房和廁所也9、就是分開廁所和飯廳的心理不用我做過多的心理學解釋了吧。 4建筑的外部空間設計與心理學 4.1建筑的外部空間設計心理感受舉例 這個問題可以舉一個對比很鮮明的例子來說明:哥特式建筑的特點是尖塔高聳、尖形拱門、大窗戶及繪有圣經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設計中利用尖肋拱頂、飛扶壁、修長的束柱,營造出輕盈修長的飛天感。新的框架結構以增加支撐頂部的力量,使整個建筑以直升線條、雄偉的外觀和教堂內空闊空間,常結合鑲著彩色玻璃的長窗,使教堂內產生一種濃厚的宗教氣氛。哥特式建筑的整體風格為高聳削瘦,以的建筑技藝表現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強烈 情感,哥特式建筑外部空間給人的心理感覺是陰沉的等級森嚴的;與哥特式建筑相反的巴洛克10、建筑是17到18世紀在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筑和裝飾風格。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給人的心理感覺是柔和的人文關懷的。 4.2生活中的舉例 從哥特式建筑和巴洛克式建筑的比較中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建筑的外部空間設計的風格對人們的心理的影響。高聳的建筑,給人一種寬敞的開闊的暢快的感覺。比如說我們學校的第四教學樓,建筑內部十分高,而且很巧妙地利用了外高內低的地勢,使它在外表看起來很不起眼很寒酸很嬌小,但是走進去又別有一番洞天,在里面上課就很舒適很愜意手腳都能放得開。 5結語 現在的心理學作為一門交叉學科發展得十分迅猛,心理學的普遍原理與各個具體學科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話,就可以摩擦出我們想象不到的美妙的火花,誕生出一門新的學科,還可能會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效果。 建筑心理學就是這樣應運而生的,利用心理學原理在建筑學領域的應用,我們完全可以把建筑營造的更加舒適完美,讓建筑不再只是冷冰冰的建筑材料的堆砌,而是更多一些人文的關懷。 我對建筑心理學并不十分了解,只是對建筑有興趣,就在平時的生活中找了一點建筑與心理的摩擦,希望以后能有機會深入了解這個方向的問題。 文獻綜述 百度百科(建筑結構與建筑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