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建筑空間對人的心理感受(3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9271
2022-07-08
3頁
16KB
1、建筑空間藝術心理(2010-07-02 19:12:05)轉載標簽:宗教空間藝術虛空間羅馬萬神廟心理感受房產分類: 設計元素摘要:建筑形體的產生和存在詮釋著室內外空間。然而,室內外空間又左右著人們的心理感受。人們在把握建筑空間的同時,融合著自身的各種空間心理需求:美與丑的形態、狹隘與豁達的對比、安全與暴露的掙扎、隱私與開敞的交流使建筑空間在滿足功能的同時,又負載著豐富的內涵:藝術感、時空感、心理意識感知。 關鍵詞:建筑空間空間藝術藝術心理 一、空間 空間藝術一詞源于德語Raumkunst,德國文藝理論家G.E.萊辛最早使用了這一概念。造型是空間藝術的必要手段和必備條件,造型藝術總是存在于一定空2、間中,空間藝術必然首先是造型藝術。因此,空間藝術在本質上是對造型藝術存在方式的把握。但是,在造型藝術中,因其種類不同,空間性質亦不盡相同。一般說來,空間意識產生于視覺、觸覺、運動感覺和心理感覺中。這些意識感知的空間,其性質是不同的,可依次稱為視覺空間、觸覺空間、運動空間及心理空間。而 “藝術”一詞指審美方面的需求,指在使用基礎上的精神心理的審美需要,當然包括各種審美的形式:優美的、悲傷的、和諧的。那么,在營造生活空間的同時觀注這些審美心理,營造各式各樣的精神氛圍,即空間藝術,這樣的空間也就是藝術的空間。以空間為存在方式的藝術,一般包括建筑藝術、雕塑、繪畫、工藝美術、書法、篆刻等種類,也通稱美術3、。所謂這些空間,即物質的廣延性,最終根據人的心理感受被區分為實空間和虛空間,或者私密空間、公共空間等類型。因而,建筑藝術這種最狹義的空間種類是為滿足人類各種生理心理的需求而營造的空間典型代表。建筑可以在現實中利用不同性質的空間來駕馭人的心理。與此同時,根據人的不同心理需要也可以創造各種各樣的室內外建筑空間。 建筑空間是人類生存的必要需求之一,無論是在原始社會還是現代社會里,建筑藝術的審美都是在虛虛實實的世界里滿足人們的心理需要 :居住建筑的空間滿足安全、溫暖的心理需求;宗教空間滿足心靈祈禱、凈化的需求;公共建筑空間滿足人們的工作、交流、娛樂需求等。 二、空間的類型 依據建筑形體的不同造型產生了4、豐富多彩的空間類型。封閉的私密空間;開敞、半開敞的共享空間;用限定性比較高的實體圍護起來的領域;在聽覺、視覺上都有很強隔離性的封閉空間;沒有確定的圍合界面,或者是圍合實體的限定較小,與周圍環境的交流、滲透性很大的開敞空間等。另外,從心理感受上來劃分,也可以分成絕對分隔的實空間和無明確界限的虛空間,或者不定空間在空間世界里,讓人感覺界限分明的場,即實空間,界限不是很明確的空間就是虛空間,也叫心理空間。 三、空間心理 諸多空間類型存在的條件或者前提,也就是建筑空間種類產生的依據問題,亦是人的生理以及心理需求問題。實空間的特點是穩定感、安全感和封閉感。它是有限的、私密的,符合內向的、拒絕的心理性格,5、具有極強的領域感。虛空間其實就是人的心理空間,因此它是不穩定的、開放的、無限的空間,易使人產生極大的聯想和發揮。 四、空間心理與生理 空間的心理感受與人體生理尺度和建筑形體的尺度密切相關,根據人的生理特點,許多空間的劃分都是由這兩者的關系來決定的,諸如:親密空間、適宜空間、公共空間。各種類型空間正是為符合這些心理審美需要而產生。當空間尺度在適宜范圍以內,為親密空間。這種空間里人的心理排斥感最為強烈。當人與人之間的行為距離小于1米的時候,就是侵犯了他人的親密空間。除非是較為熟悉或者有關聯的人,否則就會引起強烈的排斥反應。例如:當一個人占據椅子的一端時,陌生人就自然而然占據另一端。 當空間既不狹小6、,又不超大,空間的虛實恰恰與人體的行為尺度相符合時,人在心理上感到較為舒適。例如,居住的住宅空間尺度的設計,讓人既感到安全,又不覺得壓抑。在封閉的實空間內,當室內的虛實空間對比懸殊時,人們在心理上容易產生壓抑感、神秘感或崇拜感。 五、空間心理體驗 依據人們對建筑空間的這些心理感受和反應,創造或者設計出符合各種心理需求的適宜空間也就成為一門藝術。而且,這種藝術一直伴隨著各種建筑空間類型的存在,很好地闡釋了人們對空間藝術與心理藝術關系的把握。在個人空間中,別墅以及度假村的產生,就是為生活在快節奏的都市人群需求休閑、靜謐的心理而產生的。賴特的杰作考夫曼住宅故意把空間意識虛化,從而將自然和室內聯系起來7、。還有密斯的玻璃住宅,都是強化空間的虛無,弱化空間的實在性,從而更深一層地延伸了空間的維度:將時間引入空間中來,增強建筑內外空間的有機性。 古文明時期的人類就十分注重空間對人心理的把握,這尤其體現在宗教建筑空間里。古希臘的建筑就是絕妙地適應了人體的尺度,因此使人感到具有寧靜的美感。古羅馬建筑發展了室內空間,雖然相鄰的各空間彼此獨立,并且每個空間都使用了對稱的幾何化構圖,強化了中心感。然而,在宗教建筑中,經常采用超出人的尺度塑造出強大的室內空間,借以體現宗教的力量和權威。羅馬萬神廟直徑43米的穹頂坐落在厚達6米的水泥實墻上,在以后的一千五百多年里保持著世界紀錄。圣索菲亞教堂的中央穹頂的直徑只有38、2米多,但卻高達55米。它在四周的半圓頂和柱墩的拱衛下,創造了比羅馬萬神廟更為宏偉、寬闊、亮麗的空間。這是個體現著復雜的穹頂組合的巨大空間。信徒們在這樣的空間里祈禱,讓人感覺到自身的渺小,因而產生對上帝的景仰和敬畏。當人們穿過前廊和教堂大廳之間的門時,它的內部空間就突兀地、極富戲劇性地展現在人們面前,顯現了它全部的神秘感,人們的眼睛隨著拱券和拱頂的引導一直望到高遠的圓頂之巔,這是令人目眩神迷和靈魂震撼的充滿魔力的空間。當時的歷史學家格羅庇烏斯也沒能抑制他的詩情,他說:“一個人到這里來祈禱的時候,立即會相信,并非人力,并非藝術,而是只有上帝的恩澤才能使教堂成為這樣,它使人的心飛向上帝,飄飄蕩蕩,9、覺得離上帝不遠” 再看哥特式建筑,到了中世紀,連續的尖拱券和飛扶臂,塑造了無限遠、向上的飄渺空間。空間尺度和人體尺度形成了極強烈的對比,人置身其中,顯得如此渺小, 像完全籠罩在上帝的庇護之下。如巴黎圣母院,連續的尖拱頂引導著人們走向祭壇,使得中殿顯得更寬敞了。向上望去,成倍地架高早期基督教堂巴西利卡低矮的屋頂,兩列的柱子和扶臂就像有魔力的神樹,不停向上伸展生長,在高空伸展出無數枝條(肋拱)。這些“枝條”在令我們目眩的高處匯合在一起。厚重的墻壁消失了,燦爛的陽光穿過布滿在巨窗上的彩色玻璃漫射進來,我們仿佛置身于幻境之中。建筑藝術家正是絕妙地利用了高聳的拱券在教堂的內部創造了一種向上的無限的心理空10、間,以滿足宗教場所所需要的迷離、神秘的藝術氣氛。東方的佛教建筑中,采用適宜的建筑空間比例,以襯托超大空間偶像實體空間,同樣會讓人產生崇拜感。 在現代建筑空間里,為了極大地滿足現代冷漠的都市人群交流、并存、保持適宜距離等復雜的心理渴望,尤其是有機建筑的口號提出后,建筑技術日新月異地發展提高,為人們的這種需要又提供了可能的情況下,空間藝術又豐富了新的內容。人們可以最大限度將有限度的室內封閉空間過度延伸到室外,也最大限度地把室外無限開闊的景觀、景物、空間介入到室內來。于是,公共場所大跨度空間的中庭產生了,通透的玻璃幕墻技術得以開發應用,城市廣場的興建,景觀建筑藝術的興起,再次豐富了建筑空間的內涵,增加了藝術韻味,更加人性化地滿足人們對審美、功能、技術的協調統一要求。 結論 由此可見,建筑造型的藝術性決定了空間的藝術性,同時二者又受人對空間藝術的心理制約,反作用于人的心理,互相依賴,互相依存。有好的建筑藝術的造型,才會有藝術空間的存在,才能滿足人們對空間藝術的需求,了解三者之間的關系引導我們去開拓空間、感受藝術、建設實體,有助于設計師設計藝術空間以及人們欣賞感受空間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