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建筑空間和自然環境的關系(4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9313
2022-07-08
4頁
31.50KB
1、淺析建筑空間和自然環境的關系學生:指導老師:摘要:本文主要是對建筑空間和自然環境二者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探討,認為二者是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并指出二者應該是一種和諧的關系。This article is mainly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discussion to construction space and betwee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twos relations, thought that the two are the incident cross-correlations, the mutual influence2、,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two should be one kind of harmonious relations.關鍵詞:建筑空間,自然環境正文:建筑已經不再是單獨存在的功能性處所,社會和時代賦予了它更多的意義和價值,人們所追求的也不再是簡單的遮風避雨,休息工作的生活處所,現代社會,建筑儼然是多重功能的混合體,要體現其基本功用之外,還要充分體現其文化感、藝術感,反映其設計理念,要與環境和諧共生。人起源于自然,當人類最初出現的時候,就在不斷地改變著自己的環境,不斷的索取、改造、創造,然后,逐漸的發展,然后才有了現代的“建筑叢林”。可以說人類生存環境的改善,標志著3、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以及生活水平的飛躍。關注建筑和環境的關系,無疑是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首先,是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宏觀環境是指具有整體概念的山巒溝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等大自然面貌,其地理范圍和區域,以及形態架構都是固定的,其存在是自然天成,難以改變移動的。微觀環境是指那些局部的區域形態,以及與建筑周圍的生態景觀,比如花草樹木,臥石溪流等。微觀環境在一定條件下為配合建筑位置和形態的需要,可以適當改變其本身的形態和布局以適應建筑,但仍是把建筑和周圍的微觀環境適當組合,力求和諧,既不破壞微觀環境的主要存在感,又不影響建筑的設計概念和本身的功效。然后,是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外部環境是指自然氣候氣象4、的變化,以及聲音氣味的感官物春夏秋冬,風霜雨露,鳥語花香等。自然環境在氣候和氣象的變化和轉換中呈現不同的色彩和明暗,也造成了建筑的光影變化和冷暖色調,聽到的聲音,嗅到的氣味也作用于建筑,配合著表現建筑的美感和和諧感。內部環境是指室內布置和陳設的直接或間接作用和影響到室內空間環境的形態、顏色、光線、陰影等。因而,處理好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的關系就顯得十分的重要。最后,是銜接環境和景觀環境。前者指的是處于內外建筑環境空間之間的小徑庭院,走廊亭榭,雕欄畫棟,樓臺水池等。通過它們內外承接、明暗轉換、虛實過渡、幽敞相濟,分離融合。其交錯掩映,對比襯托給室內外空間帶來豐富的藝術效果和不同的時間感受,為接觸自5、然和引進自然提供了欣賞的方便條件。后者是指景觀組合,對物得景,景為人觀。在風景環境中進行建筑設計選點時,必須同時考慮景觀與觀景的對應關系,使自然景觀和建筑景觀相互照應,互為映襯,不能只為單方面的效果和需要就破壞另一方的存在意義和原始形態。在空間設計中,如果能仔細考慮,深入琢磨潛藏在建筑設計和環境營造中的心理因素并將其作為一種標準和設計所追求的目標,并將其概念納入到建筑設計和空間創作中去,把它們理解為人和自然的統一,提升到人和所處空間的和諧共生,共同發展的境界之上,那將是一個飛躍的進步。一定的自然環境決定了擁有一定特色的建筑風格,任何建筑空間都置身在特定的環境之中,一旦脫離了環境,建筑就無從談起6、,任何建筑風格都是在特定的環境中產生的。而且隨著環境的變遷更改,建筑也在其潛移默化的作用下不斷更新換代,發展創造。世界著名的建筑大師貝聿銘先生也承認特定的環境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他不僅巧妙地樹立了“屬于時代的建筑” 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而且還使之成為“另一時代建筑物的好鄰居”。一定的環境成就了與其相適應的建筑風格,而擁有一定風格的建筑又豐富了其所存在的環境。建筑空間藝術所追求就是建筑空間和環境的高度和諧。這種和諧除滿足基本功能外,還要保證人的內外和諧,即對外的感官,以及對內的感受的和諧。為人們創造適宜生存,繁衍發展,健康舒適,優美適用的建筑環境,是建筑空間設計的最終目的。就像建筑設計師們所追7、求的“好象建筑是從大自然里長出來的一樣”。建筑設計是一個從無到有,由虛到實的過程,完成建筑空間的設計以及成品需要遵循一定的設計理論。人是兼具感性和理性的復雜體,所有建筑的產生及使用都是由人類自己完成,其設計規劃、美化效用,以及各種器官的感知,這一系列的過程所涉及的評判的標準都不可簡單或絕對劃分歸類的。近幾十年來,人們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建筑空間的設計取得了飛速的發展,人們在得到物質和精神享受的同時,也為建筑空間對自然環境產生的不好作用和影響而憂心忡忡,也正是因為出現了問題,所以就要去解決,平衡建筑空間和自然環境的關系,而不能放任自流,否則人類最終會受到懲罰。值得慶幸的是,人類已經認識到建8、筑空間和自然環境休戚相關,建筑空間和自然環境的關系也逐漸得到改善,建筑環境特別是居住環境質量日益受到重視,建筑空間不僅僅是人類單方面的指向,它也努力的與自然環境相融合,構筑和諧的關系,營造良好的共生氛圍。在建筑空間的設計中,不僅要處理好建筑空間中自身(包括了地理位置、范圍、結構、設備、建筑物理、建筑材料和建筑施工等要素,即所有的建筑設計所要滿足的一般使用功能)的設計規劃,裝飾創新等關系,而且還要處理好建筑空間與自然環境的關系。而且,現今建筑空間的設計已不僅僅是指其實用性,美觀性和經濟價值的一般性問題,它還涉及到社會學、生態學、心理學、環境學和歷史學等多門學科。即建筑設計不僅要滿足為人使用的基本9、功能外,還要體現建筑的時代性、地域性和文化性,要由外在物質的形態,過渡到內在心里層面。現今,在提倡“人與自然”的社會文化背景下,設計理念也由單純的滿足人轉變為建筑空間和自然環境的和諧,在一個強調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時代,人們已經不滿足居住在孤立隔閡,沒有交互往來的鋼筋混凝土結構中,而是向往和憧憬居住在與自然環境相協調統一的綠色建筑體系內即建筑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建筑空間樣式,就是在建筑設計中充分考慮環境保護的需要,使建筑空間不光能有效地滿足各種使用功能,與此同時,還要符合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持續發展的需要。這就要求建筑師在進行設計中必須有綜合思維的能力,將設計理念貫穿到作品之中。希望肩負重要使命的設10、計師們能以無限的熱忱和責任心在自己的設計創作中,關注和認識空間和環境的意義,不斷的創造和探索,為人類生活創造更多的美好空間,讓建筑空間和自然環境的和諧作為一個主題,并不斷延伸。參考文獻:1 葛安興, 楊月秋, 王英群. 住宅設計與環境的協調J. 黑龍江科技信息, 2007,(03)2 周家高. 住宅走向“三化”J. 發明與革新, 1994,(11)3 江寶鑒. 21世紀的住宅變化動向J. 杭州科技, 1995,(01)4 沈洪. 明天的住宅什么樣J. 中國青年科技, 1997,(10)5 Charles Wardell, 藍彧祥. 未來的住宅J. 世界科學, 2001,(02)6 陳志強. 淺談國內住宅改革J. 甘肅科技, 1999,(01)7 巫瓊. 新世紀嶺南住宅設計理念:百年大計,以人為本J. 廣東科技, 2001,(04)8 李宏亮. 居住區步行空間初步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 2006. 9 曹式軍. 居住區外部環境的行為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 2006. 10 羅韜. 居住社區步行系統分析D湖南大學, 2006. 11 李勤. 現代住區戶外空間環境“交互性”設計方法研究D東南大學, 2006. 12 張宇翔. 土地集約型的城市住宅小區規劃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 200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