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杭州城市建筑景觀(3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9345
2022-07-08
3頁
40.67KB
1、淺議杭州城市建筑景觀摘要:在高速的城市化發展過程中,受信息的共享和價值觀的趨同等社會生活全球化因素的影響,城市形象研究與建設往往流于潮流式的開發,城市特色的退化成為中國城市所面臨的普遍問題。城市建筑景觀擔當起體現城市特色的重要任務,城市建筑的景觀意象讓人們識別城市、認知城市、記憶城市的。本文以杭州城市建筑景觀為議題,闡述杭州城市建筑景觀特點。 關鍵詞:城市建筑景觀;杭州景觀中圖分類號:P9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城市建筑景觀作為一個城市形象載體,標志著一個城市形象信息。另一方面,城市建筑景觀更加貼近城市內涵與地域特色,與民眾生活緊密聯系,在服務公眾的同時,真正地展示一時一地的城市形象。2、杭州具有“國際花園城市”的環境特征,以旅游、歷史文化、生態為發展方向,因而對城市景觀體上進行把握尤為重要。杭州空間形態的最佳組合原本是“東城西湖”,它高低有致、開合有度,西湖群山高聳而城市建筑低平,西部群山連綿緊密而東部湖面、城市平原地面開闊,相得益彰。而由于當今社會的房展,大體量、大尺度的多層、高層建筑出現于濱湖地區,鋼筋水泥叢林嚴重沖撞了西湖美景,西湖景觀改變了“三面云山一面城”即由高及低、由合而開、一瀉千里的空間形態,呈現出新的城市空間。濱湖空間湖濱商業街在杭州“三面云山一面城”的舊城格局中,吳山、寶石山一南一北鍥入其中,使南北長約4 km的臨湖地帶形成了“一面城”,也就是城市的重心位置3、,形成了杭州城市發展的一個重要景觀戰略點。湖濱街區特殊的區位、功能、尺度和形態使其成為城市的一個“單元細胞”,與城市其他環境之間有著明晰的界面。界面既具有可識別性,又具有開放性和滲透、融合的功能。該街區瀕臨西湖,與自然之間形成了鮮明的聯系性。利用這種界面的空間可以創造出生動、活潑的城市濱水景觀;同時可以讓自然界面滲入城市,形成良好的生態綠廊,將環境景觀、城市生活及商業活動編織在一起,起到融合城市生活、改善城市空間的生態作用。沿湖濱路是一種鮮明的線性空間,連續的騎樓,保留了原有的空間特征,設計把沿湖濱路的建筑體量處理成一條同時整合了沿平海路以及東坡路的建筑體量和外部空間輪廓,在形成各具特點的街道4、空間的同時,圍合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內庭院空間,又運用里弄、天井等溝通內外空間,這樣就構成了地塊內豐富的外部空間關系。這種空間關系對于地塊來說是新的內容,但是這種空間本身卻是應該保留的傳統的空間類型。地塊內的建筑形體關系可以歸結為一群非常相似的雙坡頂,三四層的建筑體量以某種結構形式的集聚,這種結構的邏輯是清晰的,恰如舊的民居建筑的形體關系,但在這一群中有一些全新的由清澈透明的平板玻璃構成的形體嵌入其中,加劇了形體之間的張力,同時它們與滄桑的磚墻一起,構筑出本色的、純粹的空間。錢塘江時代錢江新城隨著時代的發展,圍繞西湖的城市建設已經不滿足實際需求。杭州下決心從“西湖時”走向“錢塘江時代”,走“保老5、城,建新城”的發展新模式。而錢江新城是杭州城市建設從“西湖時代”邁向“錢塘江時代”的標志性工程,其中,核心區塊為中央商務區(CBD),包括行政辦公區、金融辦公區、商務辦公區、商貿會展區、文化休閑區、商業娛樂綜合區、辦公園區和休閑旅游區。錢江新城,是集行政、金融、商貿、會展、居住、信息服務、文化科技、旅游休閑等功能為一體的杭州城市新中心和中央商務區。錢江新城的設計確定了樓群分布的層次、區域、建筑物的高度、綠化及水的分區,改善了原有的無組織、無特色的城市設計模式。用回填土覆蓋路堤,形成了一個非常吸引人的河岸觀景平臺。這個新的平臺從視覺上和空間上將錢塘江和城市融為一體。長期以來構筑形成的城市軸線“西6、湖一錢塘江”。這也是一條文化的軸線,它的大部分是開敞空間和分散的高品質建筑。設計中保留的要素是一些大的矩形水塘和種植區,這重復了這個地區以矩形魚塘和小塊田地為特色的原有的土地耕種模式。這條軸線以一個朝向錢塘江的開闊的露天廣場作為終結,充分延續了歷史文脈和現代化城市建筑景觀的聯系性。杭州的城市溪流京杭大運河區塊大運河開鑿完工于隋朝大業六年(公元610年),上起北京、下迄杭州的京杭大運河積淀著悠久的杭州歷史,承載著厚重的運河文化,是構成杭城“溪流線形”景觀和對外交流的長廊。從城市景觀平而布置的變化韻律上來講,京杭大運河構畫了最樸素的杭州紋理分明的線形文化景觀。杭州拱宸橋的保護與改造就是設置兩側文化7、廣場、水上巴士的拱宸橋碼頭,使之成為市民樂于停留、活動的公共空間。兩側的水道組成了我們景觀設計中最可能的運動線路網絡,這是整個動態景觀賴以組織的最有效手段。其沿岸已經或正在等待改造的舊有功能如工廠、倉儲等正被以LOFT49為起點的LOFT創意產業園、新建的以南北商務港為中心的銀湖墅CBD,艮山運河公園等所取代,這些都是被這條脈絡賦予特征的濱水場所。四、 新住宅模式九樹山莊在當下千篇一律的住宅形式,往往忽略了建筑與環境的關系。當今的住宅同樣可以成為城市景觀的一種和諧景象。九樹山莊就成為很好的一個例子,這個項目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兼備了社會理念的房地產觀念。九數位于中國東南部的杭州錢塘江畔,所有的建8、筑物呈棋盤圖形狀分布。盡管規劃的樓區分布密集。相鄰的建筑樓區間和大量未建造的開放空間仍保持著相應的距離。在這樣一個環境優美的地塊中,任何鋼筋水泥的建筑都是一種破壞,因此九樹這樣將光影、樹影與白墻、大面積玻璃、木格柵巧妙融合的建筑成為一種必須。建筑不再是“入侵者”,而像周圍的植物一樣,成為山谷的天然組成部分。而且保證觀景和私密要求的 這些木格柵是可以移動的,更使得每幢小樓的外立面,變成一種“活”的,具有生命力的建筑。九樹不僅通過木格柵和空間制造了距離感和隔離感,而且保持了親近感。九樹這個項目,注重的不僅僅是因為住宅的環境,還有居住人群的狀況。在一個相同的環境的住區中,住戶對住所以及對其他人的關系9、該如何考慮。對于住所的樂趣不僅僅在房間里,而且要和你的鄰居們分享。60組不同的人生活在這個地方,關系都很親密,因此就形成了這樣的一種社區。歷史文脈的延續良渚博物館在一個城市中,歷史文脈的延續是作為傳承所遵從的。博物館建筑本身可以作為歷史的傳承和再現,成為城市建筑景觀中的一個方面。良渚是“良渚文化”發祥地。良渚文化是環太湖流域分布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新良渚文化博物館新館所在地是“良渚文化村”距離良渚國家遺址最近的區塊,這里集中了良渚文化時期最為典型的幾種地貌:山坡、土墩、湖沼和綠洲,設計時尊重環境內外環境的相互滲透,外部的地形地貌,內部的文化遺址,交相輝映,使建筑能表達10、的內涵達到最大。良渚文化底蘊深厚,任何具象的符號都不能完全表現出這種內涵,所以決定拋開對具象符號的要求,突破了以往對具象事物的模仿,以極度簡約的方式來詮釋對文化內涵的深刻體驗。文化是一種推進和精神,建筑來表現文化的時候應當作為從更深層次表現,而不僅僅是從形象上可以的模仿。博物館是一個文化信息型的展館。要把整個良渚文化是怎么回事告訴參觀者。而我們以往看見的博物館僅僅是展示了對文物的展示工作,而并沒有對整個所帶有的文化特征的展現,而導致整個建筑和文化的脫節,建筑內涵的空洞無味。所以新良渚博物館在設計階段就介入了,這也在后期使用上更適合實際的陳列展示,更好得對用戶服務。新時期現代化的規劃無疑是新時期建設的非常良好的開端,從根本上保持杭州名勝的風采,從各項環節實現建筑、景觀與杭州城市的共融。發展城市應該充分得了解自身的特色和優勢。使山水景觀與城市建筑景觀完美結合、天然和人工精致和諧,保持城市建筑序列完整、特色鮮明,使人們在領略湖光山色、如畫風景中體味獨特的文化氣息。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1-23
34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