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教學建筑與校園人文、自然環境的融合(4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9365
2022-07-08
4頁
41.44KB
1、淺析教學建筑與校園人文、自然環境的融合【摘要】現代的教學建筑在設計時應體現建筑與自然環境的結合。本文依據實例,從建筑設計理念、建筑形態設計與功能布局、空間、景觀設計等方面論述了教學建筑與校園人文、自然環境的融合。 /1/view-12281603.htm【關鍵詞】教學建筑;綠色工程;景觀設計;設計思想0引言上海交通大學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高等學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屬、教育部與上海市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經過百余年的不懈努力,上海交通大學已經成為一所“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的國內一流、國際知名大學。其中法學院是交大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交大文科“有選擇追求卓越”的重點之一。學院秉持面向大2、上海、大都市、國際化、公益型的人才培養理念,全力推進建設在國際上有重大影響的法學研究與法學人才培養基地。在設計該法學院項目時,不僅要體現該建筑的現代特色,也要兼顧信息、科教、研究等多方面用途,還要與交大百余年形成的人文環境、自然生態環境相對接。這樣既順應了原有的自然環境,又改善了校園環境,對外也傳達了交大的人文底蘊。1工程概況廖凱原法學園樓項目位于交通大學徐匯校區,將拆除原先第二教學樓,并于原址重建一座校園的地標。基地面積約為6400 m2。基地四周除了擁有不同年代,風格各異的歷史建筑,還有同樣歷史久遠的樹木。基地四周均為綠樹環繞,北側尤為茂盛。其樹齡大都有十年以上。這組樹將成為整個項目的核心3、特征。基地南側將規劃成為公共性花園綠地。屆時整個基地將被綠樹環繞,中心綠地法學院圖書館塔樓軸線將成為校園中重要的生態綠軸。該建筑項目將新建4層教學大樓,其中地下一層建筑面積2035 m2,總建筑面積9033m2。而地下車庫停車位由校園統一配置。本次建筑設計除了要滿足日常的使用功能之外,還必須使得建筑的設計理念與交大的校園歷史、深厚的文化積淀以及自然環境相融合。具體如圖1所示。圖1項目總平面圖2建筑設計理念教學建筑與校園環境的自然融合法學院是交大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交大文科“有選擇追求卓越”的重點之一。所以本建筑在滿足其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充分挖掘交大的校園歷史及深厚的文化積淀,4、結合法學院發展主戰略的要求,力求將其建設成為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的新地標,設計中,我們堅持以下建筑設計思想:2.1堅持高起點,塑造學院形象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的思想,采用國際先進的設計方法、設計理念、設計標準進行建筑物的規劃、設計,以建筑新形象表達學院發展新理念,通過樹立標新立異的建筑形象提升品牌與校園文化。建筑功能分區明確,功能布局科學合理,空間設計緊湊而富有變化,通過對不同功能空間的整合,實現有層次、多元化的復合型空間設計。2.2尊重校區環境,注重差異與提升新建筑建成后將成為整個校園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建筑必須與環境相協調,尊重并融入校區原有的功能布局、道路系統、景觀環境。建筑外部空間5、的設計需注重整個校區建筑空間“場所精神”的融合與認同感。同時,為滿足法學教育領域新的發展目標與發展戰略,作為行業形象的載體,建筑形象應該具有突出的個性,體現其特有的差異性與提升度,成為標志性的城市景觀。2.3堅持“綠色建筑”的設計理念充分利用周邊自然環境條件,合理配置建筑空間與各項技術措施,通過建筑物自身的設計實現節能。充分用陽光、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同時在建筑設計、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選擇中,均考慮資源的合理使用和處置資源,降低排放。在選擇建筑材料時就可以體現該設計理念:節能與環保。譬如建筑選用的中空玻璃,它是一種新型的節能玻璃,具有高效隔噪音、防露、隔熱的功能,減輕室內的暖氣負荷和改善環境,也是6、現階段最經濟的環保玻璃。還有選用的耐火等級A級的巖棉外保溫材料,性能長期穩定,抗老化。自身不會燃燒,不會釋放有毒氣體污染環境。并且可以有效的降低噪音,建筑采暖和空調能耗,節能減排。同時建筑中引入的空調通風系統也能通過對自身的控制和調節來改善室內空氣的濕度,溫度和清潔度等。盡可能減少建筑對環境的負荷,提供安全、健康、舒適及良好的使用空間,實現“綠色建筑”的設計理念,實現建筑與自然環境“友好性”,人及建筑與環境的和諧共處、永續發展。2.4以人為本,注重空間的“交流”從“以人為本”的思想出發,設計人性化的使用空間,強調使用空間的品質,目標是創造便捷、高效、舒適、人性化的高品質使用環境。科學合理的布局7、各項設施,最大限度滿足學生、教職員工使用的需要。為滿足學校辦學要求,空間的設置尤其注重“開放、整合、交流”,在杜絕干擾的前提下,弱化空間邊界,強調空間的融合,打造良好氛圍。本建筑設計的指導思想旨在通過新觀念、新標準完成一個人文系統與自然環境相融合的建設項目。該建筑設計堅持“綠色建筑”、“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充分利用周邊的自然環境條件,合計配置建筑空間,充分利用再生能源,實現低碳設計,體現建筑與人文自然“友好性”,最終實現人及建筑與環境的和諧共處,永續發展。3建筑形態設計與功能布局自然與建筑融為一體3.1建筑規模該法學院建筑平面外輪廓約為93m*22m。屋頂總體高度設定為18m,正好于周邊樹木8、的樹梢平齊。3.2建筑形態構思“樹”概念貫穿了整個建筑空間和立面的設計,以試圖為人們提供一個在大樹中生活與學習的體驗。根據功能的開放度,建筑的體量被切分為上、下兩個部分:地下層、1層的圖書館及入口公共空間組成的公共區由樹狀支柱支撐;24層的教室和辦公室組成的教學區構成了一個大型的體量。底部的公共區為樹狀的柱子所圍合,其間內部公共生活的生動場景透過大面積的落地玻璃與半室外的平臺、室外的水面呈現為一體,內外情景交融。樹的結構從地下一層生長上來,并支撐著24層巨大的長方體。飄浮的體量猶如一個巨大的裝置,由水平向伸展的紅磚與玻璃窗帶交織組成。樹的影像被玻璃切割成片斷與紅磚混合在一起,將歷史與自然,傳統9、與現代并置拼貼在建筑的表面。在立面的設計上新建筑特別的關注與老建筑的對話,通過材料的選取和組合與老建筑的磚墻所積淀出的歷史特征相協調。由此設計選取了一系列如:紅磚、水泥砂漿和不同反射度的玻璃等材料,以此來為校園歷史性表情賦予一個現代性的注釋,同時塑造一個環境和諧具有歷史連續的校園空間。構成的方式試圖用現代的語言來詮釋大學進步性與當代性的本質,為校園設計一個全新的地標建筑。設計在屋頂設計的遮陽系統,種植屋面系統,將成為節能技術與建筑藝術的融合,不僅為建筑營造了生態的屋頂花園,而且為周邊高層建筑提供了視覺效果。 3.3功能和交通布局平面布局結構由東西兩個交通服務核體把建筑分割成了東、中、西三個區段10、,以便于各個樓層不同功能空間的組合分割。建筑的功能布局是一個復合的整體:地下層為圖書館,底層為公共服務區,2層為公共教學區,3層西側設院領導辦公區和教學研究基地,4層為教師辦公研究區及廖凱原法學研究基金會。底層的入口被清晰的劃分為東西兩個各自獨立的門廳:西側為主入口門廳,通過公共樓梯聯系了二層教室、報告廳、模擬法庭,三層的研究基地、地下層的圖書館主入口。電梯廳聯系了相對私密的三層行政辦公區和四層的法治研究中心。東側門廳則成為一個相對私密的入口直接到達四層的教授辦公區。這個次要入口同樣作為貨運的服務性通道服務于各個樓層。整個建筑設計以“樹”為概念貫穿該建筑,而且基地四周擁有不同年代、風格各異的歷11、史建筑,人文與自然環境的相映成趣,和諧共生是該建筑的主要特色。該設計做選取的材料(紅磚,玻璃等)不僅使建筑的整體氣質與校園的歷史環境相協調,而且讓自然景色進入室內,自然與建筑融為一體,使二者之間的界限不再絕對。4空間、景觀設計將自然景觀融入建筑,讓文化韻味得以釋放在周邊茂盛的樹林環繞下,下沉廣場,底層的入口架空廣場,公共中庭,花園辦公和屋頂花園構成一個連續而流動的,由外向內開放型遞減的景觀系統。4.1下沉廣場設計建筑的地下層是通過東、南兩下沉庭院和地面層聯系的:東側的下沉空間被設計成為一個室外的劇場,整個空間被上方建筑漂浮的體量所遮蔽,成為一個匯聚的場所;南側的下沉庭院則把建筑主體和建筑南側的12、公共綠地隔離開來,并為圖書館提供了自然的光線。下沉廣場見圖2。考慮到交大所處的徐家匯地區地勢及遭遇暴雨情況下對下沉廣場的影響。建筑在下沉廣場東側的大臺階下設置雨水收集系統,雨水需經收集后,排入雨水井內,經雨水提升泵組提升至室外雨水壓力井,再排入校園內雨水管網。圖2下沉式廣場效果圖4.2入口廣場設計地面層建筑中央架空的室外廣場外部溝通了校園南北的軸線,內側聯系了東西兩個入口門廳和咖啡廳,成為了師生們碰面約會的理想地點。4.3公共中庭設計建筑23層是一個面向南側開放的系統:教室空間被布置在北側,而公共性走道、中庭、公共樓梯布置在南側,正好為教室提供了北側均勻的天光,而為南側提供了公共性的室外景觀;13、連續的大樓梯塑造了一個3層通高的中庭,中央大教室的體量彰顯了內部空間的巨大張力。4.4花園辦公區設計四層的教師辦公區為了給處于建筑中央的辦公用房獲得充分采光通風,引入了屋頂綠化花園,將屋頂的天光過濾進4層的空間,把辦公空間同屋頂的綠化相聯系,將自然引入室內。空間及景觀設計在校園原有的存在形態上加以修飾,實現有層次、多元化的復合型空間設計。該設計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將自然景觀融入建筑,讓這座法學院的生態環境與文化韻味得以更大釋放。讓學子們在學習之余,體驗山水,親近自然。5結語綜上所述,在現代高校教學建筑設計時,首先應考慮高校一直以來形成的建筑風貌,要注意避免對傳統建筑的重復設計。與此同時,在體現建筑的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還要在建筑的形態上凸顯其獨特的文化特征。建筑不是死物,它要顯現高校的人文歷史,發展并傳承,顯現高校獨特的人文魅力和底蘊。建筑設計時,還應考慮周圍環境的存在形態。首先要尊重自然,再順應自然,最后利用自然,讓建筑設計與自然環境相融合,相凸顯。參考文獻:1李子萍.老校園里的新建筑西安交通大學教學主樓建筑群設計J.建筑學報.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