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中西古代建筑空間的差異性(3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9403
2022-07-08
3頁
39.62KB
1、淺析中西古代建筑空間的差異性摘要:中國古代建筑空間主要是在以庭院結構為主的橫向空間上發展,而西方建筑主要是在以向上的高度空間上發展,對于這種中西古代建筑空間的差異,本文主要從當時的建筑材料、社會觀念意識、宗教文化、光的利用四個方面進行分析這兩種不同的建筑空間形態。 關鍵詞:建筑空間 宗教 自然 自古以來,建筑就是人們現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一門實用的藝術典范,它的精華是實現了物質與精神、實用與審美、技術與藝術的完美融合,展示了人類文明的發展軌跡。在古代歷史時期,由于中西方地域環境和人們觀念意識以及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的不同從而形成了中西方建筑空間的差異性。 建筑雖然作為一門藝術,但明顯不同于2、繪畫,這歸于它所實用的材料、結構和功能不同,同樣我們必須置身于它的空間中才能夠欣賞它,所以建筑的表現形式首先就是空間。中國和西方古代建筑空間的差異是比較大的,中國傳統建筑高度重視群體組合,力求通過若干單體建筑物的聯系組合,擴大建筑規模,豐富空間關系,強化審美效應。一般是以庭院結構為基礎的建筑群,各個歷史朝代基本一個模式沒有大的變化,但西方建筑注重向上空間的發展,在高度上較中國有較大的差異,一般頂部較尖,而且不同時期經歷了不同的風格,可以先后分為:希臘柱式、羅馬拱頂式、拜占庭式、巴洛克式等。中西古代建筑空間的差異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建筑材料的不同引起建筑空間的差異 數千年來,中國3、建筑一直以木材為主要的建筑材料,并創造了與之相應的完善的建構技術。這在世界范圍內幾乎是一個孤例。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歐洲西方國家凡是取得過偉大成就的建筑體系,基本上都采用磚石結構。作為建筑材料,木材與石材各有短長,并無絕對的優劣之分。 之所以中西建筑材料出現這種區別,有一種觀點認為,一個文明區域中建筑材料的選擇使用,與該區域地理自然條件所提供的材料資源有緊密的關聯。中國古代文化發源于黃河中下游地區,因為當時當地盛產木材,多森林;也可能是因為中國人的文化性格,與木材輕巧、簡便、靈活、堅韌的特性存在天然的聯系,所以木材就成為建造房屋的主要材料。于是,這種以木構架為承重骨架的建筑空間結構成為中國古4、代建筑的特色。而古代希臘和羅馬都是地處地中海沿岸,石材豐富,所以建筑多為石材結構,雖然考古發現它最早也是起源于木質結構,但隨著歷史的發展,石材建筑形成了西方建筑的主流,相對于木制建筑,石材建筑不利于建造但有利于向高度上挺立,不利于采光而能營造神秘、幽暗的空間,不利于施工而利于包尋,這些特點剛好滿足了西方宗教建筑在高度上的需要及永恒的堅固。 二、觀念意識的不同引起建筑空間的差異 中國古代的建筑是多個房屋組合的建筑群,在空間上是橫向發展,一般的平民住宅是四合院式的庭院結構,這種院落住宅是中國傳統建筑的基本形式,其圍繞家族血緣的人倫秩序而與自然和諧交流的結構形式,構成了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主題。庭院或5、天井與陰雨風雪的直接呼應,使居住者身處家中也能感知節氣的變化。庭院生活對空氣、陽光、雨水的依賴和利用,使人的生命與自然緊密聯系。此外,院內空間具有隱蔽性,在這個單元的基礎上繼續放大發展就形成了輝煌的皇家建筑群,這種空間結構具有相當濃厚的保守性和封閉性,因為在當時的封建社會中,人們比較安于天命,在建筑結構上也無法得到創新,因此,長久已來便形成了這種建筑格局。 而在西方由于古希臘城邦經濟和奴隸制民主政治,和軍事戰爭,人們的觀念意識具有開放性,加上希臘神話的浪漫特征,使得西方人的思維比較活躍,敢于創新,所以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西方的建筑在空間和造型上有了多種不同的變化。由此可以看出中國閉合式建筑屬于封6、閉類型,雖與自然親近卻是封建保守觀念的體現,而西方是展示類型的建筑,是強化自我的觀念意識的體現。 三、宗教文化的不同引起建筑空間的差異 中國社會的世俗色彩比較濃厚,重風俗重秩序,受佛家和儒家文化的影響,中國建筑在空間布局上講究“天人合一”的思想,不把建筑的形式規范作為僵硬的教條,所以中國的佛教寺院一般都與山水相依,在平面布局上與自然相融合,力求天然,包括林木山石都盡量使用天然形成的,在景物的設計元素上也注重細節,使得整個寺院成為建筑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和諧美景。而西方社會中的宗教氣氛比較濃厚,往往經典的建筑不是凡人的住宅和宮殿,而是精美的教堂,如歐洲中世紀后半期的宗教建筑,是西方古代宗教建筑的典型7、式樣,主要特點是教堂都有一個尖尖的頂蓋伸向藍天,體現了超越塵世的宗教精神,因為西方人不是為了給人類提供一個舒適的寓所,而是更注重給靈魂尋找一個棲息的圣地,所以這些教堂往往建在城鎮中心,單體空間形式比較巨大,裝飾色彩也比較精美,希望它能夠永久的保存下去,因此這種神秘幽暗的空間結構顯然與宗教建筑是一脈相承的。后來這種帶尖的哥特式建筑也蔓延到公共居民用建筑。也就是說中國的建筑占居著地面,而西方建筑占居著空間。 四、對光的認識不同引起建筑空間的差異 光在人們是日常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它使萬物能夠生長,包括人類,當然,沒有光亮也就感覺不到任何色彩和一切物質,所以光的存在自然也對建筑的空間產生了一定的影響8、。 中國古代的建筑,無論從平民住宅還是宮殿在數千年間都比較忽視光在室內的利用,沒有把光線很好的引入到更多的空間中。而在西方的建筑中,自兩千年前的希臘羅馬就用開窗方式把光線引入建筑室內大空間,中世紀的哥特式建筑更是大窗戶玻璃,更注重了光的利用,因此在各自的空間設計上出現了不同的特點。 總之,中西方古代建筑空間的形成都與各自的歷史文化是分不開的,中國古典建筑空間始終遵循人文主義精神理念,講究與自然和諧的因素,而西方建筑在空間上則多加入個人創造的成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于建筑的需要不僅滿足于使用功能,也更注重建筑的空間形態美,同時鋼筋水泥加玻璃的高層現代主義建筑空間模式形成了世界各地建筑的主流,而中國建筑也逐漸融入西方的建筑設計理念,希望中國建筑在這種世界現代建筑的潮流下能夠體現中國傳統特色,能夠設計出更多優秀的建筑作品。參考文獻:1孔新苗.中西美術比較M.山東美術出版社,2008.42范夢.藝術美學M.中國青年出版社,2011.13田川流.藝術美學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74彭吉象.中國藝術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1-22
23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