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建筑學教育中應強化建筑地域性特色(5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9443
2022-07-08
5頁
16KB
1、淺議建筑學教育中應強化建筑地域性特色 論文關鍵詞建筑學教育建筑地域性 論文摘要建筑的地域性是建筑的基本屬性之一,其對當地的建筑學教育會提出不同的社會要求,而建筑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建筑的地域性。建筑學教育更應當重視建筑地域性設計理念的培養(yǎng),從而讓我們的建筑地域性得以延續(xù),、 作為歷史文化結晶的地域建筑,是地域文化在物質環(huán)境和空間形態(tài)上的體現,正是由于建筑的地域性差異才使世界建筑文化變得豐富多彩。而建筑地域性的重要性則需要從學生起開始灌輸,作為培養(yǎng)建筑師的高等院校在建筑學教育中對這一教學方向不能忽視。應當使學生在進入這一學科的初始階段就認識到只有重視建筑地域性的特色才能設計出優(yōu)秀的建筑作品2、。 一、建筑地域性 建筑總是在一定的地區(qū)、地段、地點內的空間建造,建筑的地域性是建筑與建造地點相關的自然、經濟、技術和社會文化地理方面的關聯(lián),是某一地區(qū)建筑區(qū)別于其他地區(qū)建筑的特點,是建筑的基本屬性之一。在建筑設計中必須加以考慮。 影響建筑地域性的因素有兩個方面:一是當地氣候與地形因素,這是客觀存在的。我國南北方氣候差異巨大,南方氣候悶熱潮濕,要求建筑防潮、通風,而北方的氣候風沙大,冬季嚴寒,這就要求建筑注重防風沙和保暖。從地形地貌來看也有平原與丘陵山地的區(qū)別,看重慶的吊腳樓與北京的四合院,其為了適應地形從建筑形態(tài)上就有明顯的區(qū)別。另一個是當地的人文及歷史傳承,這是主觀存在的影響因素,隨著時間3、的流逝,建筑已經不再是簡單的予人棲息之處,還承載了民族內涵和歷史意義。縱觀那些歷史悠久的城市,我們總能找到一些某個歷史時期留下來的與其他城市不同的建筑形態(tài),這些建筑形態(tài)讓城市區(qū)別于其他城市。可以說,地域建筑文化本身就是其本土文化的一部分。 二、建筑學教育中的建筑地域性特色體現 建筑地域性的存在,在培養(yǎng)建筑師的教育中也不可避免地會打上地域性的印記。早在八十年代,就有人根據當時的建筑風格把建筑學派分為以清華大學為代表的“京派”、以同濟大學為代表的“海派”和以華南理工大學為代表“廣派”。這些高校培養(yǎng)出的建筑學學生其設計風格都帶有鮮明的地域性,或者說本校自身的設計風格。 以華南理工大學為例,廣州地處亞4、熱帶地區(qū),氣候炎熱多雨,常受臺風吹襲。因此當地的傳統(tǒng)建筑在解決通風、隔熱、防風、防雨、防潮等方面都極具特色。而位于廣卅l的華南理工大學于1932年成立,在當時廣州就出現了一批重要的具有中國傳統(tǒng)樣式的建筑,例如中山紀念堂、中山圖書館等,且?guī)X南地區(qū)素有開放的商埠文化氛圍,客觀上刺激了建筑業(yè)的發(fā)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誕生的華南理工大學,在建校之初,建筑學科的發(fā)展就具有鮮明的嶺南特色。之后到五、六十年代,隨著夏昌世、龍慶忠、陳伯齊三位教授的加人,辦學風格開始強調對地方歷史文化和地域氣候的關注,為華南理工的建筑學教育開拓了嶺南現代建筑創(chuàng)作、亞熱帶建筑科學研究、華南建筑史學等整體發(fā)展的學科建設道路。1955、3年,夏昌世教授設計的中山醫(yī)學院采用了開敞自由式的布局,結合環(huán)境氣候設計了多種遮陽格柵,不但在建筑外觀上通透輕巧,還保證了建筑的遮陽,成為亞熱帶氣候建筑的典范。到了現在,華南理工大學以何鏡堂院士為代表,其建筑學教育延續(xù)了一貫的嶺南派建筑風格,不單在研究生教育中以此為主要研究領域,連在本科教育中都開設了嶺南建筑與園林和廣州城建發(fā)展史兩門選修課。正是由于其這樣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教育風格,使得華南理工大學輕易地通過了學科評估。而其培養(yǎng)的學生,長期生活在嶺南,耳濡目染當地文化,教師義側重于嶺南建筑的教授,畢業(yè)之后,他們的設計風格都帶上了濃厚的當地風格,成為廣東地區(qū)嶺南建筑風格的接班人,讓建筑的地域性得6、以保持發(fā)展。 三、當代建筑學教育中建筑地域性發(fā)展的誤區(qū) 我國目前已有80多所高校建立了建筑系科,各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和風土人情不盡相同,學生所受的環(huán)境熏陶也不盡相同。但是在改革開放后,海外建筑設計的大量涌入讓各地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城市逐漸喪失了自己的特色,淪為一個技術性的人T產品聚集體。居住小區(qū)缺乏與周邊的聯(lián)系正淪為一個個封閉的城中村。城市街區(qū)形態(tài)與單體建筑之間豐富復雜的聯(lián)系機制被簡化為幾個僵化的數據控制,人們缺少交流的地方,社會變得冷漠,地方文化特征也面臨被消解的壓力。在這樣的背景下,建筑學教育也面臨著外來文化的巨大沖擊,海外的建筑書籍和互聯(lián)網讓人們的眼界變得開闊,但是隨之而來的問題是世界建筑7、的大同;另一方面,我們過快的城市發(fā)展速度,忙碌的出圖出方案使多數院校的教學不能深入的挖掘教學特色、院校特色和地方特色,只是平平淡淡培養(yǎng)出能夠快速出圖的好手。建筑的地域性需要建筑設計師來完成延續(xù),建筑學教育地域性的喪失將會使得我們的城市更進一步的喪失地域感,建筑學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 四、把握建筑學教育規(guī)律,挖掘、建設本校的建筑地域性 在當代中國的建筑創(chuàng)作中,地域性建筑設計無疑是一個重要且值得肯定的探索方向,在建筑學教育中,建筑地域性的挖掘和建設也是需要我們靜下心來慢慢去做的事情。像清華、同濟、華南理工這些學校,保留其地域性是十分重要的策略,而那些還沒有找到自己辦學特色的學校則需要深入挖掘出當地8、特色。具體的方法可以包括: 其一,挖掘和依賴本地資源,教師本身提高對當地地域性的了解與掌握,這樣才能更好地教授學生。 其二,加強教材建設與教學內容更新相結合。在保證評估基本要求的基礎上,強化本地特色。例如北方的建筑御寒保暖技術、南方的防潮隔熱技術等等。 其三,改革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參與到當地的實踐項目或者科研項目中去,讓學生在實踐項目中更直接的體會到當地建筑地域性。 吳良鏞先生曾經指出:“中國擁有深厚的文化傳統(tǒng),又有著豐富的東方哲學思想與美學精神,因此,如何運用現代的理念和技術條件,吸取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創(chuàng)造優(yōu)美的生活環(huán)境,探索新的形式,這可能是尋找失去的靈魂。避免世界文化趨同,促進當代城鄉(xiāng)環(huán)境豐富多彩的途徑之一。”建筑學教育作為培養(yǎng)建筑師的搖籃,也必須充分認識到這點,挖掘出自身的地域性特點,從而讓我們的建筑地域性得以延續(xù)。 參考文獻 1齊康,建筑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9:5 2薛求理,建筑教育:北方和南方的策略I時代建筑,2001(增刊),38-39, 3肖意強,馮江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建筑教育與創(chuàng)作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J,南方建筑,2008(1):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