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中國建筑設計的新概念趨向(3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9497
2022-07-08
3頁
39.83KB
1、淺析中國建筑設計的新概念趨向【摘要】隨著2001年中國入世以來,中國元素在影響著世界,世界文化也在作用于中國。在中國與世界相互融合的今天,中國建筑設計的發展深受實際建筑設設計的影響,在世界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建筑設計的新趨向正在向生態化、智能化、本土化與大眾化的發展趨勢邁進,本文針對21世紀中國建筑新的發展趨向展開論述。希望通過本文的闡述對促進我國建筑設計良性發展有所啟發。 /2/view-13092878.htm【關鍵詞】建筑設計;全球化;生態化 智能化;本土化;趨向隨著我國建筑事業自身發展水平的逐步提高,以及在建筑文化的全球化發展趨勢的推動下,我國建筑事業已經逐步認識到盲目發展有引發的各種2、問題。盲目的追求發展速度并不是我國建筑事業發展的最終目標。在我國積極推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的今天,我國城市建筑設計正在向生態化、智能化、大眾化與本土化的發展趨勢邁進,中國的建筑事業正在逐步走向成熟。1 城市建筑設計的生態化發展趨向生態化以謀求自然的可持續發展為根本目標,并努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隨著我國能源問題與生態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以及建筑耗能的逐步提高發展生態型建筑已經成為我國建筑發展的目標之一。建筑的生態化是在建筑事業發展的過程中謀求人、自然與建筑三者之間的和諧統一、促進人與自然、建筑的和諧發展,將建筑融入自然生態循環之中,實現建筑能好的與建筑資源的合理使用3、,最終為人類提供健康、舒適的生存空間。我國建筑的生態化發展,將改變傳統意義上建筑能耗與建筑資源的單向流動,促進資源與能耗的良性循環發展,實現人與建筑、資源、環境之間的可持續發展。現階段對生態建筑的定義為:立足于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綜合運用生態學、建筑學、以及現代化的建筑施工工藝和科技手段,促進建筑與其他因素之間的有機統一,努力使建筑融入神態環境之中,成為生態環境的一部分,并為充分滿足人們居住生活的舒適環境,使人、建筑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系統。通過生態建筑的基本定義以及建筑生態化的發展趨勢我們可以看出建筑的生態化的基本特點具體體現在一下幾個方面:首先,生態建筑是一種環保型建筑,通過4、可再生能源的循環利用可以有效減少廢渣、廢氣、廢水的排放,減少環境污染;其次,生態建筑一種節約型建筑,生態型建筑對土地的利用率要高于普通建筑,此外生態型以利用可在再生能源為基本特色,可以替代非可再生資源,循環使用有節省了有限的自然資源;最后生態型建筑最終還會為生們的生產、生活提供安全、舒適、空氣清新、環境良好的空間。2 城市建筑設計的智能化發展趨向城市建筑設計的智能化發展趨向是指在進行城市設計時,將各種現代化的智能技術如:人工智能技術、精神網絡技術等內容融入建筑功能之中,使建筑具有根據外部環境變化(溫度、濕度)時能對“智能殼體”的開頭和空調用量等內容進行自動調節的功能,通過建筑對外部環境所做出的5、反應進行自我調適,營造一個安全、舒適、節能、環保、智能化的空間環境。上世紀八十年代第一座智能化建筑在美國建成,這一建筑的建成標志著世界智能化建筑的開端,隨后的十幾年內,歐洲其他各國以及日本都相繼的建成了數以萬計的智能化建筑,智能化建筑最為典型的國家當數日本,智能型建筑在日本占據建筑總量的一半以上。隨著智能化建筑在世界范圍內的逐步推廣,英法等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相繼建成了一批獨具特色的智能化建筑,并給予了智能化建筑一定的文化內涵。智能化建筑通過對各種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得對種通信、家電、安保設備通過總線進行控制,為現代社會家庭提供了舒適、便利、安全空間以及多元化的信息服務。我國智能化建筑起步比較晚6、,國家對智能化建筑予以了高度重視,由建設部所頒發智能建筑設計標準,為我國智能化建筑的建設創造了有利條件,隨著我國建筑事業的蓬勃發展,智能化建筑在我國將有極大的發展空間。隨著我國計算機網絡技術,信息傳輸技術的迅速發展,高新技術逐漸滲透入建筑行業,建筑的智能化是科技發展的必然趨勢。3 城市建筑的大眾化發展趨向城市建筑大眾化的發展趨向是指建筑隨著社會文明程度與開放程度的不斷提升,建筑應本能的體現出依托大眾,趨向民主的品格,建筑面向公共開放的內容應逐步擴大。工業現代化以經濟發展作為社會發展的第一要義,而在現代化的知識經濟時代,生活質量更為人們所關注,已經取代經濟發展所處的第一的位置。我國擬定于20157、年實現中國的第二次現代化。在第二次現代化時代精神空間將被知識與信息所擴大,生們的精神生活與文化生活將向多元化的趨勢發展,為此建筑的空間應逐步擴大,來適應人類生活的這種變化,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作為發展中大國,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是不協調的,經濟發達地區正在積極向第二次現代化邁進,逐漸增加城市與建筑的公共活動空間。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人們用于參觀、交往、旅游的時間在逐步增加,并有獲得信息、知識、文化的需求。為此城市建筑的公共空間除固有的各類公園、商業、娛樂、餐飲、博物館等公共場所外,在私有、團體私有的建筑中,亦應增加對外開放的公共活動空間。這是第二次現代化的一個特征,是社會的進步。城市建筑的大8、眾化趨向是我國城市建筑發展的目標之一,更是基于大多數人對生活的進一步需求,順應時代發展潮流而形成的21實際的新發展趨向。4 城市建筑的本土化發展趨向本土化應該理解成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目的。一個事物為了適應當前所處的環境而做的變化,通俗的說就是要入鄉隨俗。建筑中所謂的本土化意味著建筑地域性格的凸現,建筑民族文化的表現以及建筑民族精神與風俗的體現,并且其根本之意在于滿足人們豐富的且日趨多樣化的建筑審美需求。本土化建筑是一個具有時空特征,相對穩定的概念,其延續和發展取決于建筑師對具體地方語境的理解。本土化不能僅僅理解成建筑形式本土化,本土化應該體現在多方面,它不僅體現在建筑形式上,而且體現在建筑的9、功能上,體現在建筑的空間上,體現在建筑的材料上,體現建筑的園林景觀綠化上等。在全球化文化的沖擊下,中國的許多城市逐漸失落了個性,彼此之間越來越相像,在國際文化,尤其是美國文化的沖擊下,城市空間也越來越向紐約的曼哈頓看齊,城市的發展越來越向高處延伸,而不考慮具體的社會歷史環境、城市基礎設施和人口的承受能力。在全球化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我國建筑逐步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內涵,作為古老文明的東方古國,中國將失去自己的獨特魅力,建筑本土化的丟失意味著我們文化的衰落。中國的現代建筑設計沒有明確的發展方向和自強意識,不自覺地保護與發展,就會顯得被動,有可能喪失自我的創造力與競爭力,淹沒在世界文化趨同的大潮中。”中國文化是中國城市與建筑發展的根,只有根深,才能葉茂。為此在我國城市建筑發展的今天我們要積極立足于本土文化,對世界文化進行吸收與借鑒,在不丟失中國特色的基礎中融合時代發展的特色是我國建筑設計具有本土化、民族化和時代化的特性。5 總結上述四種發展趨勢是我國城市建筑未來的發展目標,我國城市建筑事業正在積極的朝著這個方向而努力發展,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的城市與建筑設計一定能夠走上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道路。參考文獻:1王飛逸. 建筑設計風格與設計理念初探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 2009, (08) .2張瑞國,李向學,宋時琴. 生態學理念在建筑設計中的實現J. 建筑設計管理, 2009,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