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中西方建筑文化差異(3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9579
2022-07-08
3頁
31KB
1、淺析中西方建筑文化差異建筑作為歷史文化的記錄和見證者,作為凝固了的文化藝術品,從未間斷過對人們生活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從文化特質、哲學體系、藝術風格、審美觀念、建筑歷史等方面來看,中西方建筑文化存在許多明顯差異。1中國的宮室建筑帶有權力中心思想的印記中國大型宮室建筑的特點是中軸對稱,中軸線上的宮室巍峨宏偉,有多層級縱深,兩旁有附屬性建筑,左右對稱。這體現著中國政治文化中的君臣秩序、尊卑長幼之節。皇家建筑是帝國形態的象征。普通人家建筑也嚴格地體現著封建家長的權威地位家長住上房堂屋,子孫住廂房偏廈。即使最偏遠鄉村中的房子也遵守著宮殿建筑中蘊含的等級體系與社會思想文化準則。2中國重視“內宇宙”修煉2、的思想在園林建筑中的痕跡園林建筑體現了中國士大夫的思想追求和藝術情趣。重視正心誠意、修身養性之學,涵泳性情,默思玄覽,修煉“內宇宙”,在筆墨紙硯則為書畫,在草木土石則為園林。他們將內心修養作為宇宙中最廣大最重要的學問。中國古代除了李白、徐霞客等寥寥數人,并無太多探險家,大約與士大夫重視“內宇宙”修煉而不重視對“外宇宙” 的探索有關。反映在建筑上就表現出內容和形式的華麗、精巧。他們將“內宇宙”又投影在園林建筑上。蘇州園林玲瓏精致,咫尺之間變幻多重景觀,譬如獅子林中的假山曲徑,極盡曲折回環之能事。3中國建筑的圍墻文化中國建筑喜歡用一堵堅實的圍墻把建筑封閉起來。作為家天下的皇帝,更是給“國家” (以3、國為家)修了一座世界上最大最長的圍墻。此處可隱約窺見中國內斂、保守的思想因子。4。中國建筑中的“天人合一”徽派建筑模山范水、師法自然,建筑和周圍山川景物、地理形勢融合無間,讓水土成為建筑的有機部分,讓建筑渾融而化入山川。中國建筑講究風水堪輿之學,大概與“天人合一”的思想問有某種內在的隱秘關聯。5西方建筑文化發展與中國文化的迥異之處經歷了風格迥異的不同歷史時期,西方建筑在每一發展階段的特征都十分顯著,而中國建筑在不同歷史時期變遷的痕跡則微乎其微,只有專業人士才能從斗拱的層數多寡等細微之處判斷出一座中國古代建筑的年代。建筑的差異體現出西方有比中國更強的革命性傳統。中國儒學幾千年基本是一脈相承的,也4、基本上無人挑戰。西方則不同。中世紀否定了古希臘古羅馬的文化成果,啟蒙主義又打破了中世紀的黑暗與蒙昧,重新尊崇人的價值,在巴洛克、洛可可走上華麗、花俏、奢靡的險途之后,古典主義又一次向簡潔、典雅的古代傳統回歸。就這樣,西方在不斷的否定之否定中比中國更早地邁向了現代文明社會。6中西方建筑材料選材的不同中國建筑以木結構為主,宮殿的基座和普通房屋的墻則用夯土;歐洲建筑的材質則主要是石頭。從東西方民族的性格差異與文化差異中是否可以找到答案呢?石頭真率、質樸、剛硬、雄壯;木材細致、深秀、堅韌、柔美。物猶如此,人豈相同?西方文明的源頭有二:一是古希臘文明,一是中東的基督教文明。古希臘文明中特有的是酒神文化,5、酒神狄俄尼索斯象征著享樂主義與個人主義,這種享樂與豐收、富饒聯系在一起,因而是明快、健康、樂觀、積極的,這與中國失意文人消極、遁世的及時行樂思想大相徑庭。古希臘神話中的諸神有著人的七情六欲,也折射出這種享樂主義與個人主義。民主與科學的源頭都在古希臘,繼承了希臘精神的羅馬人又發展了法治精神,這些共同構成了現代社會的基石。基督教給西方文明帶來了宗教品格,其特點是罪感文化與契約文化。認為人生來有原罪,所以摩西與上帝訂立了十戒,遵守戒約可以上天堂。這種契約文化從外部調節人與社會的關系,一定程度上對酒神文化的張揚進行了矯正。總之西方思想文化更多的是石頭般的真率、質樸、剛硬、雄壯。與西方相對,中國的儒教可6、以說是一種恥感文化,講究溫良恭儉讓,講究忠恕之道強調自我約束,強調從內部調節自我與社會的關系;如果做不到這些,則足以羞恥。中國人素有忍的傳統與韌的精神, “小不忍而亂大謀”、 “欲速則不達”是忍,中國的自然條件與歷史環境培育了國人的堅韌精神。佛、道作為宗教是儒的制衡與補充。中國的思想文化與木材的細致、深秀、堅韌、柔美有更多相通之處。東西方民族的文化與性格差異在建筑材質上也得到了一定的反映。7西方建筑的開放特質與中國圍墻文化的封閉、內斂特質西方建筑從正面一個方向即可獲取主體印象,庶幾可窺得全貌。即使草坪、花園也在開闊之處。中國的宮室建筑要在空中俯瞰才可獲取整體輪廓,此外大門口還要加上照壁,所以有7、“庭院深深深幾許”的詩句。中國的園林建筑回環、繁復、曲折,決沒有西方的草坪、花園來得直接、簡約、開敞。中國無論宮室還是園林,一律圈以圍墻。西方建筑的圍墻在若有若無之間,即使使有,也不給人封閉、壓抑的感覺。這種差異同樣可以從東西方文化中找到原因。起源于希臘的西方文明是海洋文明,這種海洋文明富有商業精神。古希臘神話中的奧德修斯和伊阿宋即是典型的海洋冒險家。中世紀的騎士精神深刻地影響了西方文明。后來的麥哲倫、哥倫布的探險之旅更是改寫了整個世界史。美國是一群來自歐洲的冒險家的后裔建立的,后來很多美國人到西部淘金成就了美國的西部大開發。總之,西方海洋文明富有外向的擴張性。而中國文明可以說是黃土文明,這種8、黃土文明即是農業文明。東西方的這種文明差異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很大。中國人安土重迂,家園不僅提供衣食,而且是宗廟所系,古訓有“父母在,不遠游”和“葉落歸根”。中國人自居于天下之中心,對待周邊民族有一種天然的優越感,實行德化要近者安而遠者歸,要四夷賓服。總之,中國文明富有內向的聚斂性。西方人把世界幻化為自家的花園來游戲探險,而中國人把自家的園林臆想為宇宙來修養心性。海洋文明與黃土文明的這種差異在建筑上得到了確實的反映。8中西方建筑文化總結(1)中國建筑的意境與西方建筑的典型中國建筑基于熱愛自然、尊重自然、與自然高度和諧的傳統文化精神,可以用“意境”二字來概括,創造的建筑形象強調神似、寫意,與自然界參9、差相依而求得和諧,以“天人合一 ” 為其終極目標。而西方建筑美學主題則可以用“典型” 二字概括,美學思維使用了求異思維,力求在無盡的紛爭中達到對立統。(2)傳統與原創中國傳統建筑的審美判斷包含很強的社會性,表現為重社會、重傳統、重倫理。西方則宣揚個人本位論,中國傳統建筑思想中洋溢著的審美因子中缺乏足夠的沖突、夸張和崇高,一切都被消融在靜觀平和的超越自我的境界之中。這種審美靜觀的心靈境界限制了人的創造能力,思維的收斂性使得建筑創造固步自封的趨勢在近現代物質技術大大更新的條件下顯得更加明顯。相反,伴隨著西方美學理論和其他藝術理論的興起,西方現代建筑的各種流派不斷涌現,使“天人相分,天人相爭” 的成10、分更加濃烈,使建筑形象“ 中突化”的趨勢得到進一步強化。(3)幻想與理念西方建筑理論強調邏輯,富于理念。古羅馬時期維特魯維就提出“實用、堅固、美觀”的觀點。如果說西方建筑的理念性集中體現在“實”上,則中國建筑的幻想性集中體現在“空”上,尋求一種虛幻的和諧。中國建筑不很注意整座建筑的體量造型與透視效果,而更注重在平面上鋪展與在空間上延伸的群體效果,以及建筑群在不同角度、不同層面上所顯現的畫面效果。(4)禮樂與邏輯、趨同與求異中國建筑的哲學依據在于傳統的禮樂精神,即“大壯”思想與“形適”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秩序”,整組建筑群、整座城市,乃至整個國家的建筑,都被納入了這種統一的禮制規范中。以四合院11、形制為例,外部由界限分明的圍墻圍合,入口處要以照壁和影壁屏蔽,顯現出內向、自衛的心態,反映了小農經濟自給自足、與外無涉的封閉特點。實是建筑物,虛是組成建筑物的院落,二者融為一體、不可分割,其倫理功能和群體意識極為明顯。西方建筑文化的特征為理性與抗爭精神、個體與主體意識、懷疑與否定綜合形態,西方建筑通過中性空問向自然開放,不強調內部空間,以外部空間為主,四周以開敞的柱廊形成外向的離心空間,西方人把廣場稱為城市客廳,表明了將室內轉化為室外的意向,孕育了對待自然坦率、誠實、勇敢的心態。9結語改革開放初期,國外五光十色的建筑風格一下子涌進中國,崇洋媚外、盲目抄襲的現象層出不窮,催生了千篇一律的建筑面孔。大浪淘沙,開放國門幾十年后的中國開始不再盲從,逐漸注重文化底蘊的挖掘,關注建筑與環境的協調性,建造和完善不失本色的有親和力的中國城市,是年輕建筑師身上非常重大的責任和義務。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4-10-31
12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