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宋代建筑的特點及其當代教育意義(4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9625
2022-07-08
4頁
30KB
1、摘要 建筑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體現一定時期一個國家、地區、或民族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是技術進步和藝術特色的綜合反映。本文從宋代建筑的藝術風格、文化特征入手,并通過對典型建筑的個案分析,展現宋代建筑的特點,以期在全球化背景下引起更多的人來關注中華傳統文化,來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喚起文化自覺意識。 關鍵詞 宋代建筑、藝術價值、文化內涵、科技含量、文化自覺 建筑是凝固的文化,建筑作為一種歷史見證,反映了當時的生產水平和審美情趣,同時也刻畫了歷史的變遷,不同社會時期造就了不同風格的建筑。中國的古代建筑發展到宋代,達到了成熟時期,宋代建筑不僅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其科技含量也達到了頂峰。一、 2、宋代建筑概貌 經過了五代十國短暫的紛爭,宋朝(公元9601279年)登上了中國的歷史舞臺。在史學家眼里,這是一個頗有爭議、又值得關注的時代。在南、北宋存在的三百多年時間里一直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脅和侵擾,北宋與遼、金對峙,南宋與西夏、金、元對峙并最終被元取代。宋代的歷史一方面是由于它過分的中央集權,重文輕武,對外采取和親納幣的妥協政策,是中國古代政治、軍事上較為衰落的朝代;另一方面它在社會經濟、文化、手工業和商業方面都有較大發展,科學技術更有很大進步,中國的四大發明中的三項:印刷術、指南針與火藥,正是在宋代出現的。經濟的發展和科技水平的進步使得宋代的建筑水平達到了新的高度,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3、宋代建筑是中國古建筑體系的大轉變時期。規模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建筑更為秀麗、絢爛而富于變化,出現了各種復雜形式的殿閣樓臺,主要以殿堂、寺塔和墓室建筑為代表,流行仿木構建筑形式的磚石塔和墓葬,創造了很多華麗精美的作品。裝飾上多用彩繪、雕刻及琉璃磚瓦等,建筑構件開始趨向標準化,并有了建筑總結性著作如木經、營造法式。二、宋代建筑的藝術價值 宋代建筑雖然沒有了唐代建筑的雄偉和大氣,但是他的建筑結構和建筑裝飾卻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直到現在仍被人稱頌。 1、奇特的建筑布局:例如河北正定隆興寺,其布局和結構是典型的宋代建筑,整個寺院縱深展開,殿宇重重,高潮迭起。院落空間時寬時窄,隨建筑錯落而變幻。佛香閣與周4、圍的轉輪藏、慈氏閣所形成的空間,成為整組寺院建筑群的高潮,具極強的感染力。寺中的摩尼殿為隆興寺現存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最高的摩尼殿。大殿建在12米高的臺基上,殿面闊、進深皆七間,重榴歇山頂。奇特的是,正方形殿身每面正中各出一扇向前的歇山式抱廈,使平面形成十字形。由于殿身和四抱廈的整體組合,大殿外觀重疊雄偉。對此,著名古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大加贊賞:“這種的布局,我們平時除去北平故宮紫禁城角樓外,只在宋畫里見過;那種畫意的溉灑、古勁的莊嚴,的確令人起一種不可言喻的感覺,尤其是在立體布局的觀點上,這摩尼殿重疊雄偉,可以算是藝臻極品,而在中國建筑物里也是別開生面。” 2、清雅柔逸的園林建筑 宋代是中國5、古典園林創造的成熟期。以北宋東京為例,有關文獻所登錄的私家、皇家園林名字就有一百五十余個,此可見宋代園林建筑之盛。宋代的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不僅數量超過前代,而且藝術風格更加細致、清新,詩情畫意更為濃郁,意境創造更加自覺。通過借景、補景等方式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較有代表性的宋代宮殿園林有山西太原的“晉祠”。 晉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處,其主殿圣母殿和“魚沼飛梁”是北宋遺物。其標志性建筑“圣母殿”創建于北宋天圣年間(公元10231032年),是現在晉祠內最為古老的建筑。晉祠內圣母殿的宋塑侍女(泥塑)、老枝縱橫的周柏(齊年柏)、長流不息的難老泉,并稱“晉祠三絕。 魚沼飛梁,全沼為一方形水池6、,池中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頂架斗拱和梁木承托著十字形橋面,就是飛梁。整個造型猶如展翅欲飛的大鳥,故稱飛梁。這種形制奇特,造型優美的十字形橋式,在我國現存實物僅此一例。它對于研究我國古代橋梁建筑很有價值。3、富麗華貴的建筑裝飾 裝飾與建筑的有機結合是宋代的一大特點,宋代建筑從外貌到室內,都和唐代有顯著不同,在建筑技巧嫻熟的基礎上,著力于建筑細部的刻畫,不僅一梁一柱都要進行藝術加工,而且對于裝修和裝飾更要著力細致處理。格子門的一條門框可以有七八種斷面形式,毯文窗格的棱條表面要加上凸起的線腳。在彩畫中一朵花的每一花瓣都要經過由淺到深、四層暈染才算完成。雕一朵花,花瓣造形極盡變化,生動活潑。 一7、些宗教建筑中,室內作神靈居住的“天宮樓閣”,把虛幻中的佛國凈土形象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在墓葬建筑中,望想將生活中美的感受永遠保存下來,于是出現了墓主觀戲、墓主夫妻飲宴、墓主出行和回歸之類題材的壁畫或雕刻。工匠觀察事物細致入微,刀功繪筆掌握熟練。在建筑內部空間的塑造上,力圖表現出人們的審美理想。這些壁畫和雕刻對后來的民間圖案發展有著指導性的意義。三、宋代建筑的文化內涵 我們說建筑總是根植于一定的文化土壤和文化背景中的,宋代的文化正如王振復老師在中國建筑的文化歷程中所描述的“宋代是一個文弱而文雅的時代,其思想感情已有唐代的熱烈奔放而漸漸變冷從而收斂自己,猶如從崇拜旭日而轉為崇拜明月,從敢于面對噴薄8、之朝陽轉而遙望明寂之星空,顯得寧靜而沉濾。”宋代的建筑風格也深深的烙上了宋型文化的痕跡。 首先是建筑的尺度縮小。不管是北宋首都東京,還是南宋首都臨安,其城池和宮殿的規模都遠遠小于唐代長安。中國建筑史指出:“北宋宮殿布局不如唐代恢廓。”比如東京宮城“因為他的宮城是在州級子城的基礎上擴張而成。僅2.5公里周長,這些都是氣局不大之處。”至于陵墓建筑尺度趨小,也很明顯。以北宋的七帝八陵為例,他們比較擁擠地集中在河南鞏縣,分布在相距不過10公里的地域范圍內。這種建筑布局雖然與當時的國力貧弱有關,但主要還是受到當時理學思想的影響,理學提倡“存天理、去人欲”,因此當時的中國文人學子及其整個民族的文化心態,有9、“向內轉”、“內斂”、“內傾”的特性,在物質層面上一般不求其宏大,而在精神象征意義上具有深廣的蘊意。正如宋代理學家邵雍言“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寬”,“氣吐胸中,充塞宇宙”。 其次是建筑布局隨意。完全打破了“坊”、“市”界限,商業活動不再限制在特定的區域,住家和商業貿易、手工業作坊等直接面對街道,形成了臨街設店的平面布局,并且取消夜禁制度。體現了城市市民意識和實用觀念的蘇醒。也體現了宋代文化的世俗化,平民化傾向。 再次是建筑風格改變。宋代的宮殿不論是群組建筑還是個體形象都是清雅柔逸之風采,尤其其屋頂形象,屋脊、屋角有起翹之勢,給人以輕靈、柔美、秀逸的感覺。宋代的園林建筑更是纖巧秀麗、融自然美與人10、工美于一體。建筑的這種風格和宋代的繪畫、雕塑都有相似之處,如被稱為“馬一角”的馬遠的山水畫,畫面大部分是空白或遠水平野,只一角有一點點畫,令人看起來遼闊無垠而心曠神怡。我想這也是與當時的社會背景相適應的吧。另外,宋代還產生了大量的書院建筑,如白鹿洞書院、應天書院、岳麓書院、嵩陽書院等,這是與宋代的教育制度密切相關的,宋代重文輕武的國策,以及擴大科舉取士名額的政策使大量寒門學子奔求功名有望,極大地刺激了各類書院的發展,也促進了書院建筑的發展。四、宋代建筑的科技含量 如前所述,宋代是我國古代社會中科技水平發展較高的一個朝代,同樣宋代的建筑也體現了其高超的技術水平,對后世及至當代的建筑界都產生了一定11、的指導意義。這主要表現在磚石建筑上,如福建的洛陽橋。 洛陽橋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東北10公里的洛陽江上,舊名萬安渡,故又稱萬安橋,宋皇佑五年(1053年)至嘉佑四年(1059年)建,歷時六年完成。全長540米,橋寬7米,為一座巨石砌成的梁橋。洛陽橋建筑技術: 筏型基礎:由于當時洛陽江潮 狂水急,“水闊五里”、“深不可址”,橋基屢被摧毀。造橋工匠創造了一種直到近代才被人們認識的新型橋基筏形基礎,就是沿著橋的中軸線拋置大量石塊,形成一條連結江底的矮石堤,然后在上面建造橋墩。“種蠣固基法”:為了鞏固橋基,在橋下養殖了大量的牡蠣,通過牡蠣無孔不入的繁殖,把分散的石塊膠固成整體,以作為橋的基礎,然后在穩固的12、基礎上再用大石塊砌出四十六座橋墩,上放巨大石梁,然后鋪石板。 “浮運架梁法”:石梁自重很大,不易搬運,利用海潮水位漲落的環境特點,采用浮運架橋把一條條重達數噸的大石板架在橋面上。 洛陽橋的建造,是我國古代橋梁建筑史上的偉大創舉,也是對世界橋梁科學的一大貢獻。 筏型基礎的建造方式對中國乃至世界造橋科學都是一個偉大的貢獻。“種蠣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把生物學應用于橋梁工程的先例。“浮運架梁法”,利用海朝漲落的高低位置,架設橋面大石板,顯示了我們先民建橋的非凡才智。船形橋墩也頗具特色,它有利于分水。洛陽橋成功地建成了我國第一座海港大石橋,不僅使洛陽江天塹變成通途,對泉州海外交通事業的發展也起著重13、大的作用。五、宋代建筑的影響 宋代的建筑處于中國古代建筑的成熟階段,其建筑藝術和技術對海內外都產生很大的影響,據記載貫穿南北宋的金(女真族)在滅了遼和北宋之后也尊“漢法”。在建筑上,所用工匠多為漢人,其建筑形式,特別是在細部及裝修上造型柔麗、纖巧,明顯受宋影響。元代在宮殿布局、街市設置等方面也多有宋型特點。另據專家考證,日本著名東大寺佛殿與廣東潮州開元寺天王殿一摸一樣,證明當時的宋代建筑風格已為海外所學習。營造法式在南宋和元代均被重刊,明代還被用于當時的建筑工程,可稱之為中國古代建筑行業的權威性巨著。六、開發宋代建筑資源的當代教育意義 1、進行審美教育,提高視覺素養。建筑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14、明的產物,從藝術的角度來講,它屬于一種造型藝術,空間藝術,更是一種視覺藝術。有效地開發這種視覺教育資源,可作為審美教育的材料,因為建筑是表達感情最直接的一種方式,從建筑本身的構圖、色彩、以及建筑所傳達的意境美,給人帶來美的享受和心情的愉悅,在解讀資源的過程不斷提高自己的鑒賞力和欣賞水平,從而提高視覺素養能力。 2、傳承和發揚民族文化,喚醒文化自覺意識。在讀圖時代和全球化背景下,我國的傳統文化受到極大的挑戰,視覺信息大量充斥社會的各個角落,人們被電視、電影和網絡帶來的信息包圍著,更由于話語霸權的影響,中國的傳統文化被冷落、被忽視。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教育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通15、過對宋代建筑以至對整個古代建筑甚至對更多的傳統藝術文化的開發,使受教育者深刻地體會到我們先民的智慧和能力,感受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喚醒一種文化自覺意識。 3、建筑設計的理念的借鑒作用。建筑其實也和教育一樣是一種傳播過程,包括建筑設計者、建筑作品、欣賞者(使用者)三個要素,是建筑設計者通過建筑作品向使用者或欣賞者傳達設計理念和思想的過程,建筑還是技術和藝術的有機結合。優秀的建筑作品一定是適應時代發展、具有時代特色的,是能夠同時被建筑設計者和欣賞者認可的,能使設計者和欣賞者之間產生共鳴。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可以借鑒建筑設計的傳播過程,既要考慮時代特色,更要注意到我們的教學對象學生的特點,如果設計的教學資源能使受教育者和資源開發者產生共鳴,那么將有利于學習者的學習,大大地提高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