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市尋烏縣抗震防災專項規劃方案(2018-2030年)(17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440038
2022-07-11
17頁
3.08MB
1、尋烏縣抗震防災專項規劃(2018-2035)(一)規劃期限2018-2030年。(二)規劃范圍贛州市尋烏縣城市總體規劃(20142030)局部調整方案確定的中心城區范圍,分為兩片區控制,北部片區邊界為:東靠大路村,西以青金山、雞母山為界,南接馬蹄河、河嶺村,北至上壩村,面積約為13.74km2;南部片區邊界為東以七段石和雙茶亭村邊水系為界,西至園墩背村及山體,南北以尋烏水為界,面積約為3.51km2;合計17.25km2。(三)規劃模式依據城市抗震防災規劃管理規定(建設部令第 117 號)和城市抗震防災規劃標準(GB50413-2007)的有關規定,尋烏縣中心城區規劃人口為15萬人,地震基本烈2、度為VII度,抗震防災規劃應按照丙類模式進行編制。(三)防御目標1、當遭受多遇地震影響時,城市功能正常,建設工程一般不發生破壞。2、當遭受設防烈度地震影響時,城市要害系統、應急保障基礎設施和避難場所不應發生影響救援和疏散功能的破壞,一般建設工程可能發生損壞但基本不影響城市整體功能,重要工礦企業能很快恢復生產或運營。3、當遭受罕遇地震影響時,城市功能基本不癱瘓,要害系統、應急保障基礎設施和避難建筑不應發生危及救援和疏散功能的中等破壞,其應急功能基本正常或可快速恢復;無重大人員傷亡,受災人員可有效疏散、避難并滿足其應急和基本生活需求,不發生嚴重的次生災害。4、當遭受超設防水準特大地震影響時,預先設3、置的承擔避難功能和應急救災的建筑、應急保障基礎設施及輔助設施不應發生危及救災和避難人員生命安全的嚴重破壞,救災和避難功能應能順利恢復,區域重大協調救援、救災物資運輸活動和對外遠程疏散可實施。(四)城市防災空間布局1、區域抗震救災協調依托尋烏縣“鐵路+公路”綜合救災通道,構建“一縱三橫兩射”的網絡化區域抗震救災通道格局。一縱為南北救災軸,主要以鷹瑞梅鐵路、濟廣高速公路和G206國道為救災通道。三橫包含北部救災軸、中部救災軸和南部救災軸。兩射包含北部放射軸和南部放射軸。2、中心城區防災布局采用“多元分散、有機聯系”的片區式布局方式,形成“三橫五縱、多出入口”的抗震防災空間格局。中心城區分為7個二級4、防災分區和15個三級防災分區進行防災布局。(五)中心城區建筑抗震防災1、一般建筑按地震基本烈度VII度設防。2、I類保障建筑:對抗震救災功能起關鍵作用的建筑(包括救災指揮中心、傷員救治中心、通訊樞紐、水電供應設施等)。應按照不低于重點設防類要求進行抗震設防,同時應采用基于性能的設計方法,保證大震下不產生中等及以上破壞,并保障建筑物及內部重要設備的救災功能正常運轉。3、II類保障建筑:對抗震救災起輔助作用的建筑、對結構安全需求更強烈的建筑(包括學校、幼兒園、養老院、大型商場、體育場館、交通樞紐等人員密集場所)以及文物保護建筑等,應按照重點設防類要求進行抗震設防。4、建筑高度指引:地震活動斷裂層兩5、側各100米范圍內不適宜作為建設用地。新建工程應予以避讓,確有需要建造,應以分散布局、建筑層數以3層為主,同時應按提高一度采取抗震措施;街道兩側建筑高度控制應滿足避震疏散通道有效寬度要求。(六)中心城區避震疏散規劃1、避震疏散場所規劃安排包括廣場、體育場、公園、綠地、學校操場等各類型固定疏散場所11處,總有效疏散面積27.1萬m2,可疏散8.62萬余人。按500m服務半徑,布置緊急避震疏散場所40處,有效疏散面積20.6萬m2。2、避震疏散通道按照震后救災對應急交通的需求,規劃應急通道包括救災干道、疏散主干道和疏散次干道共3種類型。城市道路有效疏散寬度:救災干道不小于15m,疏散主干道不小于76、m,疏散次干道和疏散通道不小于4m。救災干道網絡規劃為“三橫五縱”,包含東西向的長舉大道、東江源大道、強國路學習大道以及南北向的G358國道創新大道、G206國道、新東大道、長安大道中山路G236國道、S317省道形成的8條城市救災軸,是震后城市應急救災所重點依托的快速通道。3、疏散場地配套設施包含應急指揮中心、應急物資儲備用房、應急衛生防疫設施、應急醫療站、應急供水設施、能源與照明設施、消防治安設施、情報通訊設施和指示設施等。詳見規劃公示成果圖。以上規劃于2021年通過贛州市城鄉規劃局組織的專家評審會,為廣泛征求社會各界和相關利益人的意見和建議,根據規劃審批程序的相關要求,現按程序進行規劃批前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