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大基因中心施工測量及監測施工方案(31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故事
編號:440998
2022-07-11
30頁
6.95MB
1、華大基因中心施工測量及監測施工方案編 制 人 : 審 核 人 : 批 準 人 : 目 錄第一章 工程概況3第一節 基本概況3第二節 工程測量概況4第二章 施工測量10第一節 平面測量10第二節 高程測量11第三節 地下鋼筋混凝土結構工程測量11第四節 地上鋼筋混凝土結構工程測量12第五節 樓層測量16第六節 裝飾工程測量18第三章 施工監測19第一節 建筑物沉降觀測19第二節 基坑監測21第四章 測量質量保證22第一節 減少測量誤差方法22第二節 測量復核23第五章 資料管理23第六章 儀器保養和使用制度24第七章 測量管理制度24第八章 安全保護措施24第一章 工程概況第一節 基本概況華大基2、因中心項目為深圳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開發的生物科技研發基地。項目基地位于深圳市鹽田區03-01號片區大梅沙地區12-1 E9地塊,南臨鹽壩高速公路,東、西、北三面環山位于地塊南側。南北長約470m,東西寬約270m,總用地面積102999.81平方米,建設用地面積92300.88平方米,規劃計容總建筑面積2060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34.4萬。本項目規劃設計為:生物科技研發廠房B共9層、高43.75m;幼兒園D共3層、高11.45m(已經建成);廠房E地上2層,地下1層、高11.6m;廠房F原設計共8層、高37.8m;宿舍A:共19層,裙房1層、高59.85m;會議中心C共4層、高21m;3、以及各類配套設施。地下室為一層地下室是停車和設備用房;局部設有人防地下室。建筑耐火等級:一級;結構類型:框架,剪力墻;抗震設防烈度:7度。本項目鋼結構用量約3000噸左右,主要由一個108m X 108m的鋼結構網架屋面組成,以及一個43.2m X 40.2m的長方形鋼結構網架屋面。正方形網架由多條長達108m的大跨度桁架組成,桁架高度為4m。長方形網架屋面桁架為傾斜布置,高度為2.5m。主材為國標方管以及焊接方管,最小規格為口1508,最大方管規格為口60030030030。建筑效果圖:第二節 工程測量概況1.場地布置生物科技研發廠房B共9層;幼兒園D共3層;廠房E地上2層,地下1層;廠房F4、原設計共8層;宿舍A:共19層,裙房1層;會議中心C共4層。見下圖:2.測量難點1) 建筑物變形影響:由于受到沉降、收縮等影響,設置的測量點位會發生變化影響測量精度。2) 施工條件的影響:基坑尺寸約為470m270m,在基坑施工階段基坑的位移及沉降對軸線控制樁的留設影響較大,必須每次復核無誤后方可引測。3) 標高變化的影響:要考慮建筑物的沉降量及上部結構的標高修正,先前設置在各樓層上的標高線(點)變化也不盡相同,必須經常檢查和修正。3.總體思路在制定技術方案之初,我們分析和研究了國內有關工程。本工程將采用科學的測控技術,先進的測量儀器,嚴格的復核校正手段來保證施工測量精度。平面控制網分總控制網5、和軸線控制網三級測設。總控制網的建立以業主提供的控制點(網)為基準,采用全站儀導線法測量。軸線控制網以總控制網為基準對建筑物各軸線控制點進行加密,進場施工地下室主體結構時,直接利用業主提供的控制點(網)將總控制網投測在基坑底,施工首層以上主體結構時,將總控制網投測在首層地面上,以避開深基坑、大基坑位移和沉降的影響。高程控制網布設成閉合環形,采用數字水準儀進行數次往返閉合測量,經平差后作為施工水準網。地下施工平面測量采用外控法,直接用全站儀投測各控制軸線;高程采用懸吊鋼尺法進行傳遞。地上住宅樓、寫字樓施工平面測量均采用內控法,用激光準直儀將控制點整體同步傳遞,并經全站儀進行檢測校正;高程用全站儀6、測天頂距法進行傳遞。4.測量依據1) 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2007)。2) 業主提供的有關測量資料和實物,設計資料及相關技術文件、施工規范等。5.測量準備施工測量準備工作包括圖紙的審核,測量定位依據點的交接與校核,人員的組織及測量儀器的選擇、檢定與校核,測量方案的編制、論證與數據準備,工程重點、難點的分析與應對措施。6.主要測量儀器及性能表1-1 主要測量儀器性能表儀器名稱型 號數量精 度用 途全站儀Leica TC20033臺0.5 1mm+1ppm平面控制網的測設、高程傳遞全站儀Leica TC1800L2臺 1 1mm+2ppm樓層軸線測量電子經緯儀ET-023臺2軸線投測激光7、經緯儀JBJ22臺2電子水準儀Zeiss Dini103臺0.3mm/km高程控制測量、沉降觀測激光準直儀Leica ZNL5臺1/200000控制點的豎向投遞水準儀S25臺2mm/km標高測量控制激光掃平儀SJ23臺1標高水平線測設風速/風向儀ZSXZ030m/s2臺0.5m/s風速/風向測量紅外線測溫儀TES1326-205001臺0.5溫度測量鋼卷尺50M15把經計量局檢驗合格距離測量7.人員組織表1-2測量人員配備及分工表職 務數 量任務及工作責職測量總負責人1測量策劃及專業技術施工管理負責測量工程師2方案編制、理論分析、測量控制網的布設和傳遞、樓層測量作業、技術資料編制、內業計算測量8、員4配合測量工程師工作及測量細部作業8.基準控制點(網)的復測測量工作實施前與業主進行基準控制點(網)書面和現場交接,對業主提供的平面和高程控制點的測量成果資料和現場控制點(網)進行復測,并將復測成果報業主和監理審核。在施工過程中定期對控制網點進行校準。9.布設原則及精度1) 平面控制先從整體考慮,遵循先整體、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則。2) 軸線控制網的布設根據設計總平面圖、現場施工平面布置圖等進行。3) 控制點選在通視條件良好、安全、易保護的地方。4) 平面控制網的精度技術指標必須符合表1-3的規定:表1-3 平面控制網的測量精度要求等級測角中誤差(m)測距相對中誤差相對閉合差四等2.9、51/800001/35000控制樁位必須用混凝土保護,地面以上設醒目的圍護欄桿,防止施工機具車輛碰壓,見圖1-1。圖1-1 控制樁埋設及保護示意圖25螺紋鋼10010010鋼板維護欄桿控制點10.平面總控制網平面總控制網分地下室施工階段和地上主體施工階段兩部分進行投測,且布設成環形,用全站儀導線法測量,并進行復核。平面初始控制點是業主給的S1(X=25730.9,Y=141023.9)、S2(X=25895.21,Y=141099.68)、S3(X=26055.66,Y=141202.55)三個市政控制點,根據三個控制點將南北兩個區段分別設置控制點,其中北段設A1A4四個控制點形成閉合網;南10、段設B1B3三個控制點形成閉合網,再根據施工需要引出。如下圖:11.軸線控制網軸線控制網與平面總控制網保持同步,也在地下室施工階段和地上主體施工階段分別布設成矩形,采用全站儀直角坐標法與極坐標法相結合進行測設。12.高程控制網的建立1) 控制點的埋設高程控制網以業主提供的場區水準基點為依據,在地下室施工階段和地上主體階段施工階段的平面總控制網點上擬布設12個控制點,形成環形閉合水準路線。水準點埋設見圖1-2。圖.1-2 水準點埋設示意圖25螺紋鋼13.控制測量高程控制測量按國家一、二等水準測量規范(GB128972006)規定的二等水準測量要求進行,儀器為數字水準儀。測站觀測順序為往返測:奇數11、站為后前前后;偶數站為前后后前。返測:奇數站為前后后前;偶數站為后前前后。14.精度等級高程控制網等級為二等,技術要求見表1-4。等級視線長度(m)前后視距差(m)前后視距累積差(m)視線高度(m)基輔分劃讀數之差(mm)閉合差(mm)二等301.03.00.30.34表1-4 水準測量技術要求高程控制網水準線路按環形閉合差計算,每km水準測量閉合差按下式計算:MW=4mm(L為路線長度)。第二章 施工測量第一節 平面測量本工程的樁基部分采用鉆孔灌注樁,其定位測量方法:首先,根據根據業主提供的樁位移交資料計算出所有樁的中心點坐標;其次,復測布設的總平面控制網;再次,以復測后的平面控制點作為測量12、依據,運用全站儀極坐標法測出灌注樁的中心點。第二節 高程測量首先,復測總控制網點的高程;然后,按照工程測量規范所規定的三等水準測量的要求,把控制點的高程引測到模板的頂面;最后,依據模板頂面布設的臨時高程控制點,用繩尺丈量法來控制鉆孔灌注樁的開挖深度。圖1-6 墊層軸線放樣示意圖經緯儀經緯儀墊層軸線軸線第三節 地下鋼筋混凝土結構工程測量3.1 軸線控制樁的校測在建筑物基礎施工過程中,對軸線控制樁每半月復測一次,以防樁位移動。校測儀器采用測角精度0.5、測距精度為1mm+1ppm的全站。3.2 平面測量1) 墊層軸線放樣在墊層上進行基礎定位放線前,復測軸線控制樁無誤后,再用經緯儀以正倒鏡挑直法投測13、各控制線,投測允許誤差2mm,見圖1-6。2) 樓層軸線放樣將經緯儀架設基坑邊上的軸線控制樁位上;經對中、整平后,后視同一方向樁(軸線標志),將所需的軸線投測到施工的平面層上;在同一層上投測的縱、橫向軸線各不得少于二條;以此作角度、距離的校核。3) 樓層軸線復核每一層平面或每一施工段測量放線完成后,必須進行自檢,自檢合格后及時填寫樓層放線記錄表并報監理驗線,以便能及時進行下道工序。3.3 高程測量1) 標高引測在向基坑內引測標高時,首先聯測高程控制網點,以判斷場區內水準點是否被碰動;經聯測確認無誤后,方可向基坑內引測所需的標高。進場施工時,直接將高程控制點引測到基坑里。2) 樓層標高控制點布設14、采用50m鋼卷尺水準法在同一平面層上所引測高程點,與各層標高控制點作相互校核,每次每棟塔樓校核不少于4個點,校核后的校差不得超過3mm,取平均值作為該段施工標高的控制點,引測到附近的立柱上進行標識,以便施工中使用。3) 標高控制線放樣待模板拆除后,用水準儀在高程控制點以外的立柱上抄測每層結構+1.000m 線,作為該層結構施工標高控制的依據。3.4 模板測量1) 中心線及標高的測設根據軸線控制點將中心線測設在靠近墻體底部的樓層平面上,并在露出的鋼筋上抄測出樓層+500mm 或+1000mm標高線,控制模板平面位置及高度。2) 模板垂直度檢測模板支立好后,利用吊線墜法校核模板的垂直度,并通過檢查15、線墜與軸線間距離,來校核模板的位位置。第四節 地上鋼筋混凝土結構工程測量施工測量精度受結構自振、風振、日照的影響大,擬采用增加施工測量基準層,減少激光準直儀的投測高度,以及通過測量基準層傳遞,采用計算機軟件自動處理動態測量數據,消除結構自振、風振對施工測量精度的影響。利用計算機通過對激光接收靶上測得的結構自振、風振產生的擺動影響的激光接收點擺動振幅進行自動處理的方法解決結構自振、風振對垂直度測量控制進度的影響;通過在清晨同一時間進行垂直度測量時間的控制解決日照對垂直度測量精度的影響;通過固定的測量施工人員控制測量精度的人為誤差。1) 軸線控制點的布設在地下室施工完成后,依據基坑邊布設的平面控制16、網,按照工程測量規范四等導線網測量的精度要求,在0.000m樓面(第1控制基準點層)布設軸線控制基準點(見圖3.1-4),并用徠卡GX1230GPS全球定位系統進行坐標校核,精度合格后作為地上部分平面控制依據。控制點所對應的各樓層澆筑混凝土頂板時,在垂直對應控制點位置上預留出200mm200mm 的孔洞,以便軸線向上投測。2)控制點傳遞原則為了保證核心筒的鉛垂性,使固定在底板面上的控制點精確傳遞至施工層,以控制施工層的各軸線,為保證傳遞精度,豎向傳遞必須分段投測。3)控制點傳遞方法將激光準直儀架設在首層樓面基準點上,對中、整平后,接通電源射出激光束。把有光學成像物鏡與CCD光點傳感器的激光接收17、靶由導線引入計算機系統。根據計算機顯示器顯示偏移方向的偏移值移動激光接收靶。基準控制點與激光接收靶中心重合后確定控制點的點位并加以保護,見圖1-81-10。圖1-8 基準控制點傳遞示意圖(一)圖1-9 基準控制點傳遞示意圖(二)圖1-10 基準控制點傳遞示意圖(三)第五節 樓層測量5.1 軸線豎向投測的允許誤差軸線豎向投測的允許誤差見表1-5表1-5 軸線豎向投測的允許誤差項 目允許誤差(mm)每 層3高度(H)H30m530mH60m1060m90m205.2 施工層放線施工層放線時,先在結構平面上校核投測軸線,閉合后再細部放線。室內應把建筑物輪廓軸線和電梯井軸線的投測作為關鍵部位。為了有效18、控制各層軸線誤差在允許范圍內,并達到在裝修階段仍能以結構控制線為依據測定,要求在施工層放線中彈放所有細部軸線、門窗位置以及洞口邊線。5.3 高程測量1) 標高基準點的建立在每棟樓首層建立3個標高測量基準點,共計9個高程控制點,采用水準儀由施工現場內高程測量控制點引測,校核合格后作為起始標高。2) 標高傳遞高程控制點的傳遞是在底層平面控制點預留孔正下方架設好全站儀,先精確測定儀器高,再轉動全站儀進行豎向垂直測距,最后通過計算整理求得激光反射片的高程,然后按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2007)所規定的二等水準測量的要求把激光反射片的高程傳遞上,見圖1-11。高程的傳遞不得從下層樓層丈量上來,以防19、此誤差積累。柱子砼梁塔尺高程控制點全站儀反射片激光圖1-11 高程控制點傳遞示意圖3) 標高控制線的建立施工層抄平之前,先校測首層傳遞上來的三個標高點,當較差小于3mm 時,取其平均高程引測水平線。抄平時,盡量將水準儀安置在測點范圍的中心位置,采用水準儀、塔尺引測高程控制點的標高。方法是:調整儀器高度使其后視線正對水平線,前視則用鉛筆直接在鋼筋上標出視線,提高測量精度。第六節 裝飾工程測量6.1 軸線的恢復和引測1) 軸線恢復前對每條軸線的相對距離、角度進行校核,方法為:用鋼尺直接丈量距離,用經緯儀測量軸線、軸線控制線之間的角度;2) 在施工中被砂漿覆蓋和因為時間久而模糊的軸線、軸線控制線,把20、面層的附著物清理干凈,用墨線重新彈出,用于隔墻的平面位置控制;3) 柱立面的軸線由恢復后的軸線進行引測,并彈出墨線用紅油漆標識;4) 根據恢復后的軸線及圖紙上隔墻線與軸線的關系依次放出各樓層的隔墻線,用墨線彈出。6.2 標高的抄測+0.500m 線在裝飾工程中因為高度太低上返易造成誤差,一般把裝飾線定在1.000m,這樣可以為施工時定標高提供方便。樓層+1.000m 抄測前先用水準儀校測結構施工從首層傳遞在電梯井內壁的標高控制點,當較差小于3mm 時,取其平均高程引測水平線。圖1-12 激光掃平儀樓層+1.000m 線抄測,將激光掃平儀(見圖1-12)安置在測點范圍的中心位置,抄測各施工區內的21、裝飾水平線并用墨線標示。第三章 施工監測第一節 建筑物沉降觀測1.1 沉降觀測的目的沉降觀測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對高層建筑的沉降進行一個時期的跟蹤觀測,獲得建筑物準確可靠的沉降數據,了解建筑物的實際沉降情況,為建筑施工和運營安全提供數據保證。1.2 沉降基準點布設1) 基準點布點原則沉降基準點是沉降觀測的依據,每項工程應有4個穩定可靠的基準點,并每半年檢測一次,以保證沉降觀測成果的正確性;沉降基準點與觀測點的距離不宜太遠,以保證足夠的觀測精度;沉降基準點須埋設在建筑物的壓力傳播范圍以外,距離建筑物基坑邊線不小于2倍基坑深度。2) 基準點的埋設及測量沉降觀測基準點采用測量總控制網埋設的控制點。基準點22、高程的校測:基準點使用前,用蔡司 Dini10 電子水準儀從業主提供的水準基點與場區內6個水準基準點聯測,經平差計算后的6個基準點高程數據作為本工程沉降觀測的基準點高程。沉降觀測基準點布設閉合路線,其主要技術要求和測法應符合表1-6規定。表1-6 沉降觀測技術要求(單位mm)等級相鄰基準點高差中誤差每站高差中誤差往返較差、附合或環線閉合差檢測已測高差較差觀測方法及要求二等1.00.300.6 0.8往、返各兩次注:n 為測站數3 )沉降觀測點的布設A 布點原則依據建筑變形觀測規程(JGJ/T897)的要求,沉降觀測點布設位置應符合下列要求:(1) 布置在變形明顯而又有代表性的部位;(2) 穩固23、可靠、便于保存、不影響施工及建筑物的使用和美觀;(3) 避開暖氣管、落水管、窗臺、配電盤及臨時構筑物;(4) 承重墻可沿墻的長度每隔20m 左右設置一個觀測點;(5) 在轉角處、沉降縫兩側設置觀測點;(6) 框架式結構的建筑物應在柱基上設置觀測點。B 埋設方法為了便于觀測及長期保存,觀測點宜采用不銹鋼標志,見圖3.1-21圖3.1-21 沉降觀測點埋設C 沉降觀測點的布置針對本工程建筑結構形式,根據設計圖紙和規范要求,沉降觀測埋設在首層核心筒剪力墻、外部柱側面標高+0.5m 處。4)觀測技術要求A 觀測儀器選用德國蔡司 Dini10型數字式精密電子水準儀及與其配套銦瓦條碼尺。B 觀測方法沉降觀24、測按建筑變形觀測規程規定的二等水準測量要求,采用單路線往返觀測。觀測過程中應做到:主要觀測人員固定、儀器及附屬設備固定、安置的尺位固定、觀測方法及程序固定。C 觀測的技術要求沉降觀測的視線長度、前后視距差、視線高度按表1-7的要求進行。表1-7 沉降觀測要求等 級儀器型號視線長度前后視距差前后視距累積差視線高度往返較差、附合或環線閉合差二等蔡司Dini1030m1.0m3.0m0.3m4 第二節 基坑監測1.1基坑頂面水平位移監測用全站儀(根據現場情況設置必要的水平位移測站)測讀埋置于基坑頂面水平位移監測點,獲得基坑頂面監測點的水平位移隨著基坑開挖與施工的進行的變化情況。當水平位移總量及其速率25、超過報警值時,及時報警,并加密監測頻率。根據基坑的特點、所處的周邊環境條件及設計要求,在基坑頂面周邊每隔15.020.0m布設一個水平位移監測點。1.2基坑頂面沉降監測用精密水準儀測讀埋置于基坑頂面沉降變形監測點,獲得基坑頂面監測點的沉降隨基坑開挖與施工進展的變化情況。當沉降總量及其速率超過報警值時,及時報警,并加密監測頻率。根據基坑的特點、所處的周邊環境條件及設計要求,在基坑頂面外側地表每隔15.020.0m布設一個沉降監測點;在遠離基坑的地方,按規范要求及工地具體情況選埋2030個沉降測量基準點。第四章 測量質量保證 第一節 減少測量誤差方法1.1經緯儀 1) 采用盤左、盤右復測法2) 以26、長邊定短邊 3) 選用DJD2-PG電子經緯儀 4) 注意保養儀器,在檢定期內使用并每星期自檢 1.2水準儀 1) 采用附合測法 2) 前后視線等長 3) 塔尺要扶正,保證順直 4) 高差(或應讀前視)要算對、測準,用紅藍鉛筆緊貼尺底劃線5) 現場引測標高采用精密定平法 6) 相鄰測點間距3m,一根柱要抄測4個點7) 小線要細(1mm),墨量適中,彈線要繃緊。8) 在檢定期內使用,并每星期自檢 1.3鋼尺量距 1)丈量兩點間定線要直,以保證丈量的距離為兩點之間直線距離。2)丈量時尺身要水平,以保證丈量的距離為兩點之間的水平距離。3)前后測手拉力要準(用標準拉力100N),要穩。4)前后測手動作27、配合要齊,對點與讀數要及時、準確。 1.4儀器的使用與維護: 1)測量器具必須由專人負責保管,非測量人員不得擅自使用測量儀器。 2)儀器要防震、防潮、防曬,保護目鏡,保護物鏡。 3)鋼尺要防折、防踩、防軋、防潮、防電、護尺面。 4)儀器搬運要輕拿輕放;器具每次使用后,要作必要的清潔工作。 第二節 測量復核2.1本工程的測量復驗主要采用互檢,復查,復驗。軸線及水準控制(1米線)主要由每段測量負責人組織測放,由經理部測量責任人組織各段測量負責人復查,兩次較差應控制在3mm以內。 2.2每段的細部測量由各段技術測量人員配合測量負責人測放,由每段測量負責人復測,誤差也不應超過3mm。 2.3全部放測完28、成后,由技術主管、質檢員、測量主管檢查驗收,合格后報請監理復驗,以確保無誤。 第五章 資料管理 1、施工測量記錄按深圳市建筑工程資料管理規程要求編制,編號,根據資料內容和數量進行裝訂。2、施工資料內容1) 工程定位圖紙(總平面圖、首層建筑平面圖、基礎平面圖)。 2)交接樁記錄。 3)設計變更文件及圖紙。 4)現場平面控制網與水準點成果表。 5)施工測量記錄。6) 竣工驗收資料、竣工圖。 7)沉降變形觀測資料。 第六章 儀器保養和使用制度 1、儀器實行專負責制,建立測量儀器管理臺帳,由專人保管、填寫。2、所有測量儀器必須每年校準檢定一次,具備合格的計量檢定證書,并由項目測量負責人每半月自檢一次。29、 3、儀器置于專業儀器柜內,儀器柜應干燥、無塵土。 4、儀器使用完后,必須進行擦拭。 5、儀器運輸過程中,必須手提、抱等,禁止置于有振動的車上。6、儀器現場使用時,測量員不得離開儀器。 7、水準尺不得躺放,三角架水準尺不做工具使用。 第七章 測量管理制度 1、所有測量人員必須持證上崗。上崗前認真學習測量的相關規范。 2、到現場放樣前必須先熟悉圖紙,對圖紙技術交底中的有關尺寸進行計算、復核,制定具體的方案后方可進場。 3、所有測量人員必須熟悉控制點的布置,并隨時檢查控制點的保存情況,如有破壞及時糾正。 4、及時掌握圖紙變更、洽商,并及時將變更內容反映到圖紙上。 5、工作中應嚴格、認真、負責、及時校核,避免因測量出現大誤差,影響施工質量、進度,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 6、及時收集、整理、保管各種測量原始資料。 7、對于施工測量,應主動、及時,不得延誤。 第八章 安全保護措施 1、測量放線人員進入現場內,嚴格遵守工地制訂的各項規章制度,服從工地安全小組的領導。 2、工地定期進行切實可行的安全教育,以及現場三級安全教育。 3、施工人員進入施工現場內必須戴好安全帽,測量放線人員在高空引測外墻軸線點及標高點時必須系好安全帶,注意腳下,防止踩空,不得違章作業。 4、易出危險處做好明顯的危險標志,放線人員更要注意,危險地段引線不可單獨行動,至少兩人,必須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