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潮汕建筑與合院建筑(4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42976
2022-07-11
4頁
42.93KB
1、漫談潮汕建筑與合院建筑:蔡列波,廣東汕頭人,中國注冊高級室內建筑師,中國室內裝飾協會設計委員會委員。現為廣東省汕頭市伊諾裝飾設計有限公司總經理/總設計師,汕頭市裝飾行業協會副會長,CIID會員。“汕頭裝飾八大名家”之一。 【摘要】建筑于實用之外,有審美的追求,有心理的要求,也是觀念的反映。合院建筑與潮汕建筑,同樣是中國南北兩方人智慧與汗水的結晶,兩者有著一些聯系,又不盡相同。都是在特殊氣候和條件下形成的,希望通過研究他們,能夠給我們現代建筑設計帶來一些啟示。【關鍵詞】四合院;潮汕建筑;四點金;下山虎【中圖分類號】G127.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071(2011)11-2、0027-021 潮汕建筑與合院建筑概述1.1 潮汕建筑概述:潮汕建筑是嶺南四大代表性的建筑形式之一,由于其地域、社會、政治、經濟等原因,其建筑形式發展緩慢,所以相對其他地區來說人們對建筑的破壞性少了很多,更多地保留了其傳統特色。原中華美學學會會長、美術理論界泰斗王朝聞先生20世紀90年代考察潮汕時,對潮汕民居給予高度的贊美:“原以為徽州的民居最好,想不到潮汕的更有特點。”依據中原人的遷移規模及遷移對象對潮汕建筑的影響的不同,潮汕建筑的發展大致可分成三個階段:唐代以前的潮汕建筑,唐宋時期的潮汕建筑,明清時期至近代的潮汕建筑。但我們現在研究的基本上是第三個階段,因為現在保存下來的夜基本上是這個時3、代的建筑。中原文化在潮汕發展的成熟期就是明清時期,這時候大量的潮汕建筑得以出現,這時的建筑主要受兩大建筑的影響:一是中原建筑,一是東南亞建筑。明朝中期以后,天下太平,潮汕地區政治穩定,經濟發達,人畜興旺,有錢人建屋,是潮汕建筑的飛躍時期,形成潮汕民居“四點金”為基本單元的建筑,這種建筑保留較多的是今天的潮陽。還有另一種較常見的是“下山虎”,這種建筑包括一廳、二房、一天井、二過水,是一種小規模的整座建筑,在今天的農村仍大量保存下來。規模宏大的是“百鳥朝凰”和“四馬拖車。” “百鳥朝凰”在今天的潮汕地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是揭陽的“丁氏光祿公祠”,即習慣上所說的“丁府”。這座建筑有三廳、兩天井,邊有兩4、小天井,其中二、三廳間的天井建成拜亭,通風透氣。這種建筑有兩個條件:第一,中間是核心部分,稱為凰,兩邊朝向中間。兩邊共有四座“下山虎”,三座同方向,一座朝回,美觀;邊巷也是“下山虎”,朝向中間,外面為東西齋。第二,必須100間房屋。1.2 合院建筑概述:合院,是由東、西、南、北四面房子圍合起來形成的內院式住宅。其實全國各地都有合院建筑,但我們一說合院就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北京的四合院。首先,北京四合院的中心庭院從平面上看基本為一個正方形,其他地區的民居有些就不是這樣。譬如山西、陜西一帶的四合院民居,院落是一個南北長而東西窄的縱長方形,而四川等地的四合院,庭院又多為東西長而南北窄的橫長方形。其次,北5、京四合院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房方向的房屋各自獨立,東西廂房與正房、倒座的建筑本身并不連接,而且正房、廂房、倒座等所有房屋都為一層,沒有樓房,連接這些房屋的只是轉角處的游廊。 這樣,北京四合院從空中鳥瞰,就像是四座小盒子圍合一個院落。較中國其他地方的四合院工整,所以本文中的合院建筑也僅僅談的是北京四合院。北京四合院作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它的歷史十分悠久。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規模規劃建設都城時起,四合院就與北京的宮殿、衙署、街區、坊巷和胡同同時出現了。據元末熊夢祥所著析津志載:“大都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謂之經,自東至西謂之緯。大街二十四步闊,三百八十四久巷,二十九巷通。”其次,6、四合院的構成有獨特之處。它的院落寬綽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獨立,又有游廊連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閉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強的私密性,關起門來自成天地;院內,四面房門都開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親,寬敞的院落中還可植樹栽花、飼鳥養魚、疊石迭景,盡享大自然的美好。 北京四合院不僅從建筑上,而且還從文化、哲學和精神層面上具有無與倫比的現代意義。它的型制規整,十分具有典型性,在各種各樣的四合院當中,北京四合院可以代表其主要特點。四合院體現了一些中國的文化特征,比如在封建社會的封閉思想,中國人的抱團的心態,最大的就是以家為中心的思維模式。當然從四合院的內部結構來看,也包含了一些風水和封建的等級思想。 在長幼有7、序、尊卑有別的封建社會,儒教經典的影響是非常大的。由此也影響到了北京四合院的建筑。北京四合院內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嚴格的,內宅中位置優越顯赫的正房,都要給老一代的老爺、太太居住;北房三間僅中間一間向外開門,稱為堂屋。兩側兩間僅向堂屋開門,形成套間,成為一明兩暗的格局。 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親戚或年節時設供祭祖的地方,兩側多做臥室;東西兩側的臥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東側為尊,由正室居住,西側為卑,由偏房居住;東西耳房可單開門,也可與正房相通,一般用做臥室或書房。東西廂房則由晚輩居住,廂房也是一明兩暗,正中一間為起居室,兩側為臥室;也可將偏南側一間分割出來用做廚房或餐廳。整個四合院的布8、置無處不體現了家國的概念與其中,從房屋的次序也體現了家國中的等級觀念。2 潮汕建筑與合院建筑形制和特點比較分析2.1 潮汕建筑平面形制:潮汕民居的建筑方位一般都是取朝南偏東,以南為主。這樣冬可擋住嚴寒的北風,夏可接受涼爽的南風。潮汕民居的規制與國內其他很多地區的傳統民居相似 ,平面布局為嚴謹的三合院、四合院形式單體獨立或多單元組合 ,細分其規制 ,類型繁多 ,最基本的形式為“下山虎”、“四點金”;大型民居以“下山虎”或“四點金”為基礎橫向或縱向擴大規模,其外部輪廓則保留十分規整的正方形或長方形。從平面上可分為方案和樓寨 ,從外圍方式上可分為圍墻和圍樓。在潮陽,這種集居式住宅稱為“圖庫”。在潮汕9、地區 ,“四點金”多為富貴人家所建 ,并常配有祖祠,“下山虎”在鄉村則較為普遍使用 ;而“四馬拖車”則在大宗大戶、富貴顯達之家所建。揭陽榕城北窖了氏光祿公祠和澄海隆都陳慈黌故居是潮俗典型的“四馬拖車”建筑。“下山虎”又名“爬獅”,是由三面房屋一面墻壁組成。正屋為三開間居中 ,中央開間是“大客廳”,兩側各一“大房”;正屋前為天井 ,天井兩側各為一開間的“廂房”(俗稱“伸手”) 與“大房”連接 ;前為高墻 ,墻上開門。形成“一廳二房二伸手”的平面格局 ,類乎東南一帶三間兩搭廂的民居形式。“四馬拖車”也稱“三落二火巷一后包”,是一種大型復合單元 ,是“四點金”的復雜化。“四馬拖車”整個建筑的各個部分10、都有它特殊的功能。頭進的“反照”是為了遮擋路人和客人的視線 ,不致使屋里一覽無遺。通廊是主人和來訪客人停放交通工具的地方。南北廳是平時接待客人用的 ,而長輩們重要的會見和議事則在二進和三進的大廳進行。三進的大廳還設置祖龕供奉祖宗靈位。主體建筑前低后高 ,每進遞增三級石階 ,這樣便于突出主要廳堂 ,更重要的是為了不讓前進遮住后進 ,保證后進的采光。后包是為了保護主體建筑和防盜而設。2.2 潮汕建筑的特點:這種以“四點金”為基本單元的建筑的特點是:第一:以宗族、姓氏聚居為主。第二:祠堂以宮殿式、平面格局向心為主;開間單數,廳堂梁架是木結構,有3架梁、5架梁、七架梁,石木結構,和皇宮建筑格局一樣,潮11、陽民居屋頂還有皇宮專用的黃琉璃瓦,俗稱“潮汕厝皇宮起(意為建)”。 第三:厝前陽埕,比寨子通風透氣。第四:厝前有池,既可洗東西又可滅火。第五:建筑裝飾華麗,如有石雕、木雕、泥塑、嵌瓷等,比北方復雜得多。2.3 合院建筑的形式及特點:四合院是一家人活動的中心,其格局一般是一明一暗的一堂三間,其中中堂位置最顯,上供祖先、神佛,下設條案,供五供、帽筒、福祿壽星像等,又下設八仙桌和太師椅,用于祭祖、議事、等客等等。中堂兩邊常為臥室,是主人休息的場所。這一建設形式可以看成是原始居民公房制的遺留。 “四合院”,傳統居住方式是一個院落組合成一個家族,采取縱向、橫向連接兩種形式。其中以縱向為常見,于是有了二進12、三進院落,體現“深”字的意蘊。二進三進之內稱為“室”,因此女眷多稱“內人”或“室人”。婦女一般生活在二進院落以內,即所謂的“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封建皇宮實際上就是一個縱向與橫向結合,多層連接的大型四合院,是封建“家天下”的象征。 傳統四合院院落寬敞,四面房屋各自獨立,以游廊相接,起居極為方便。對外,四合院呈封閉狀,只有一個街門,有很強的私密性,因此胡同里的行商小販們只能?高聲叫賣,以吸引院落深處主婦們的注意,形成了北京獨具特色的深巷貨聲;四合院關上門則自成天地,房子都向院落方向開門,一家人在里面合合美美,其樂融融,展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家居特點,體現了四合院之“合”的精髓。2.4 潮汕建筑和合13、院建筑的關系:“下山虎”:就是三個房子連在一起,中間一個小天井,中間一間是廳,供祀祖先,生活、活動都在廳;兩邊是房,住人。“下山虎”,北方叫“三合院”,北方的“三合院”,房都在院中,三間房中間一個院。“四點金”:“四點金”就是“下山虎”前面又建了一座房。之所以叫“四點金”,是因為后面那個房子,屋頂是向下的,“雙瀉水”,象金字上面的人字,前面也是兩個這樣的屋架,四點都是像個“金”字,四邊有金。“四點金”北方叫“四合院”,所不同的是,北方的“四合院”建筑比較規整。“三座落”:就是“四點金”后面再加一進,一共三進。古代家族,人多一點的房子都是三進,有進士以上的銜頭,四進、五進都有,大的家庭一般都是三14、進。潮汕建筑對合院建筑的繼承,不僅僅是表面的平面形制、一個結構部件,而更深層的是那種因地制宜的建筑思維模式、尊卑有序的封建道德禮儀及中國人傳統的思考習慣與生活方式。正如著名設計師貝聿銘先生設計的京都博物館運用“深山藏古寺”的中國含蓄的思考模式而不是僅僅將博物館特有的設計元素簡單地堆加。正如雷鐸認為的那樣:顯而易見,沿襲至今的潮汕民居,是潮汕先民把北方的生活模式帶到南方來,與本地地理氣候條件結合,北方建筑潮汕化。“比如,北方的屋頂,把瓦蓋上去就行了,潮汕的屋頂是非常重的,瓦片還非得用石灰粘起來,因為這里雨水多、經常刮臺風。”3 研究建筑文化的幾點思考今天,對合院建筑及潮汕建筑文化的研究,仍然具有15、時代意義,對現代建筑的發展有一定的借鑒作用:第一:透過潮汕古代民居建筑,可以看出歷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變化的內涵。從選址靠山朝水,反映出潮汕先民已深受易經勘輿學的影響。用竹釘而不是用鐵釘,不生銹,經久耐用;北方木柱,潮汕建筑是石柱,更是地方特色的體現,因為本地潮濕,木易爛而石不爛;裝飾華麗、精細;反映出潮汕先民的聰明才智。屋頂比北方的屋頂平緩,因本地下雨北方下雪,雨比雪輕,易溜走;雙層瓦,下層搭三漏七,上層搭七漏三,既可保障雨水滑落,又可利用空氣隔熱,可節省開支,效果也非常好。第二:古為今用,充分體現其價值。潮汕古代民居建筑反映出“天人合一”的觀點,設計巧妙,盡量利用自然條件,注意保16、護生態平衡,符合今天我們大力提倡的“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建筑與環境協調”的觀點。精美的建筑為今天工藝美術的發展提供借鑒(如揭西竹編的蟹籃,編者就是受到石雕花籃的啟發的);整體建筑獨具特色,觀賞性好,可以開發利用,發展旅游業。可以進一步延伸中華古文化。第三:如何才能更好地將傳統建筑所蘊含的適合當時當世人的生活習俗、思維方式、倫理道德及宗法禮儀等思想與現代人的思想狀態相聯系并用建筑的形式來表現出來當為現代建筑發展的一個方向。參考文獻1 潮汕民俗大觀.方烈文.汕頭大學出版社,19962 嶺南人文性格建筑.陸元鼎.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3 潮州古建筑.潮州市建設局,20084 嶺南古代殿堂建筑構架研究.程建軍.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5 潮汕老屋.林凱龍.汕頭大學出版社,2004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4-10-31
12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