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分析(3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43137
2022-07-11
3頁
40.96KB
1、蒙古包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分析【摘要】蒙古包這一傳統建筑作為草原的核心文化,常被用于旅游業,展覽、景觀等諸多領域。本文主要探?蒙古包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對蒙古包建筑的文化內涵進行了詳細分析,從便于游牧生活、三個圈的內部布局、上中下組成形式三個方面探析蒙古包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提出了蒙古包建筑的傳承和發展,以期對蒙古包建筑的發展有所裨益。 【關鍵詞】蒙古包;地域文化;特征一、蒙古包建筑的文化內涵(一)空間文化蒙古包內的空間分配通常是男右、女左。據記載:“蒙古族建氈包時,門要朝南,上首就是主人的座位,婦女們的座位永遠在左邊,即主人的左手旁,男士的座位在右邊,也就是說,在主人右手旁。”蒙古人之所以在蒙2、古包內采用男右女左的秩序是根據“西-陽,東-陰”的星相歷法文化習俗。“蒙古人把天分為兩邊,男人在蒼天范圍之內,視打仗、打獵、制造兵器為好運,祭天要向西邊。男人占據西邊的習俗就源于此。(二)傳統計時文化蒙古族人的傳統計時文化在蒙古包內體現得最為突出。蒙古包太陽計時原理與其他民族的太陽計時原理相同,不同之處在于,蒙古族人民把居住和計時相結合,通過太陽從陶腦照射進來的位置不同而較為準確的推斷出時間。它又通常與傳統的十二地支時辰表現法結合使用。蒙古包獨具特色的計時功能,是蒙古包的一大特色和優勢。(三)色彩文化色彩文化在蒙古包建筑中也有獨特的體現。藍色和白色是蒙古包的主要色彩,這兩種色彩是蒙古人的吉祥色3、。藍色是天空的顏色,象征永恒安寧和善良以及人們對自然的敬畏之情。蒙古包的基本顏色為白色,這是蒙古族最崇尚的白色在建筑中的具體體現。白色在蒙古族文化代表著圣潔、光明和希望,所以蒙古人自古崇尚白色,以此來寓意草原光明的未來。在草原上,我們可以看到,白色的蒙古包與羊群、白云,點綴于一望無際的草原和遼闊的天空之中,讓人仿佛置身畫卷之中。二、蒙古包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一)便于游牧生活游牧文化的最大特點就是對自然的適應性。生態學表明,人對自然界有依存性,各種生命現象之間是相互關聯的,因此人類必須與自然之間和諧共生并協同發展。畜牧業是自然、家畜、人三要素組成的有機的整體生活方式。畜牧業發展的基礎保障是草場,4、畜牧的進食量是固定的,但是草場的出草量也是固定的,當草場畜草量滿足不了牲畜的需要的時候,就必然會遷徙。由于我國草原干旱少雨,其供養的牲畜是有限的。而草場的出草量更多的受自然因素影響,如雨水的大小,風力的強弱等等。適應這一變化的最佳方式就是遷徙。“從亞洲干旱草原的生態系統看,不是游牧民族選擇了遷徙一適應行為,而是環境促使游牧民族做出遷徙一適應的舉動。”他們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宗教信仰,倫理道德以致于工藝器皿,文化教育必須與其奔波遷徙的生活相適應。與定居的農耕民族不同的是,游牧民族總是要不斷地遷徙,尋找新的牧場。游牧人適應干早大漠的自然條件所創造的游牧文化養育了生活于此的居民。為了適應遷徙的特點5、,蒙古包應運而生,可以說蒙古包是對“遷徙”的最佳適應居所。游牧業,它所采取的經濟方式,是整年分散地游牧,且大部分或絕大多數是攜家帶口地隨畜群移動。蒙古包是游牧人與草場、牲畜的長期相互作用和動態平衡中找到的最佳民居選擇。蒙古包的發展過程,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如何更好地適應游牧生產的過程。蒙古包為游牧提供了后勤和保障。蒙古包作為游牧生活的產物,它的搭建與搬遷又是游牧生活的組成部分。我國古代多把蒙古包稱作“行屋”、“行賬”,也是這個道理,蒙古包是游牧民族在對牲畜、草場的利用中不斷探索,找到的最佳生活驛站。(二)三個圈的內部布局在蒙古包內香火圈主要用于擺放燒火做飯的工具。火撐子是蒙古包內主要的燒火做飯的工6、具。火撐子位于蒙古包平面布局的中心位置。火撐子定位的依據是蒙古包包頂上的墜繩。讓包頂上的墜繩自然下垂,它正對的地方,就是火撐子的中心點。火撐子擺在中心點上以后,再放好火撐子框,框的各邊要跟火撐子的距離相等,也就是說火撐子框相對蒙古包的平面布局來說,也是居中的。鍋灶要端正的安放在火撐子的上面。火撐子的附屬物,牛糞箱子,放在火撐子的東南方向。火鉗和吹火管在牛糞箱子里。火撐子的東北方向,天冷時方酸奶桶,因為離火近的地方酸奶發酵的快。鋪墊圈位于香火圈的外圍,家具圈的內圍。鋪墊圈屬于蒙古包內部的活動區域。香火圈擺好后,?允計痰嬡鈉躺琛嫻鈉痰嬡饕?由四塊氈墊構成。氈墊全部鋪好以后,在火撐子框的北面,留一個7、放碗桌的位置,靠北再鋪一條面氈,東西向放置,面氈的上面,還要鋪上成對的栽絨坐墊。在火撐子框的西面,也要留一個放碗桌的位置,不過面氈是南北向放置的。面氈的上面,也要鋪上成對的栽絨坐墊。家具圈位于鋪墊圈的外圍,家具圈的具體位置如圖所示。關于家具的擺放,一般以正北為中心,往西的西北、西、西南半邊,放置男人的生活用品。相反,往東的東北、東、東南半邊,放置女人的生活用品。蒙古包的門位于蒙古包的正南面。緊挨門背后的位置不放東西。門背后空出一小部分空間后,按順對針依次擺放酸奶桶,馬鞍具,男主人的箱柜。男主人的箱柜里面,主要放置征戰之具,有時古?、笛子、馬頭琴也放在之中。套馬桿上的套索也盤起來,夾在主梁西端北8、面的烏尼里。家具圈的西北為神位,主要擺放供桌與佛食。佛龕放在供桌的上面。家具圈的北面,擺放著被桌,被桌的上面疊放著這家主人、主婦的行李被褥。家具圈的北面,也有的人家,在這里放一對板箱,大小與彩繪完全相同。里面放的東西卻不同,一個放女主人的物品,另一個放貴重的東西。(三)上中下組成形式蒙古包上部包括套腦、檬氈、系在套腦正下方的墜繩這三部分,套腦位于蒙古包木結構的最上部。套腦的作用是使得蒙古包內的空氣能夠容易流通,光線可以充足的照進來。檬氈是苫蓋在套腦上的部件,通過調節它的開合及大小,可以起到調溫、調光和交換空氣的作用。墜繩系在套腦正下方,是從套腦最高的中心點上拴下來的長繩。當刮起大風的時候,就可9、以把它馬上抽出來,固定在地上拴牢。春秋季節刮大風的時候,用力把墜繩拉緊,或者把它固定在外面北墻跟的樁子上,就可以防止蒙古包被風刮走。蒙古人認為墜繩是保障蒙古包內居民擁有的五畜的福分的吉祥之物,沒有墜繩的氈包不存在,沒有墜繩就不能算氈包。 蒙古包的中部包括烏尼、頂棚、系在?棚上的外壓繩。烏尼上端插在套腦里,下端掛在哈納頭上,呈傘骨般輻射狀,是蒙古包木結構中承上啟下的部分。頂棚是蒙古包頂上苫蓋烏尼的部件。烏尼、頂棚、系在頂棚上的外壓繩三者有機的接合在一起,使蒙古包中部成為一個可以滿足功能的整體。蒙古包下部包括哈納與木門、內圍繩、圍氈、氈門、外圍繩這幾部分基本構件。哈納是兩層柳條疊合而成的長方形扇片10、,這些柳條交叉以后互相釘在一起,形成許多正方形或菱形網眼,可以開合收縮。蒙古人四季游牧,流動頻繁,正是由于哈納片的伸縮性非常大,可以折疊,所以給裝卸、運載、搭蓋帶來許多方便。搭建蒙古包的時候,哈納的高低是向門看齊的。把哈納立起來展開,調節網眼大小,使哈納的高度與門框的高度大體在一條線上。由于哈納高度的限制,蒙古包的門框一般都在1.3米與1.45米之間,比較低矮。三、蒙古包建筑的傳承和發展蒙古包作為草原民族特有的建筑,在草原文化遺產的發展中,有著十分緊迫的保護需求性和繼承發展的必要性。近年來,各種材料和構造方法出現在蒙古包的建造中,但是簡單地模仿和復制是目前傳承蒙古包文化的弊病。發展的過程中應該11、更注重使用者的需求和建筑本身的文化內涵。對蒙古包建筑的繼承、利用和發展,必須進行文化層次的尋求和思考,從地域視角入手找出建筑的發展規律和發展邏輯,從傳統的建造觀念及工藝的生態性中吸取精華。并不是簡單形式上的模仿與符號借用,而是用適當的手法將傳統民族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時代性作為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整體。對于蒙古包建筑藝術的傳承,應該在尊重文化、尊重歷史的基礎上,從簡單的復制走向有機的和諧發展。創造有根的建筑形式、有活力的民族特色、有生命力的傳統文化,使傳統的蒙古包建筑融入時代精神風貌之中。參考文獻:1烏日娜.蒙古包的創造性思維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6.2白麗燕,梅洪元.原真性思想下蒙古包住居文化的現代轉譯J.建筑學報,2017(4):87-90.3洪永祥.從蒙古包的變遷看草原牧歌的絢麗綻放巴音烏魯鄉的鄉愁與創新J.巴音郭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3):70-73.4趙艷,許馨戈,龐澤閎.民俗建筑文化與風水淺談蒙古包?竹樓?窯洞的建筑特點及風水象意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6(13).5王卓男,高艷莉,張磊.蒙古包建筑元素哈那新發展淺析J.城市建筑,2016(18):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