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營改增”對建筑安裝企業的影響(4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43203
2022-07-11
4頁
40.62KB
1、淺析“營改增”對建筑安裝企業的影響【摘要】 自2012年元旦開始,“營改增”方案在我國開始實施,其對建筑安裝企業的經濟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同時也使建筑安裝企業在經濟上面臨著一些挑戰。本文基于“營改增”的內容,著重分析其對建筑安裝企業產生的正、負面影響,并提出相應的應對措施,以有利于相關建筑安裝企業更好的理解其對于自身企業運營及經濟發展的利與弊,從而促使“營改增”方案的實施能夠更好的服務于其自身的生存與發展。 【關鍵詞】 營改增;建筑安裝企業;影響;措施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的關鍵階段,其主要方式就是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稅收制度直接關系和制約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影響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方向。就目前2、我國經濟的發展狀況來看,各行業的經濟發展息息相關,相互滲透,這就造成了我國各行業在傳統稅收制度下面臨著重復征稅的問題。而就“營改增”方案中營業稅向增值稅的轉變就是基于改變重復征稅的現狀而設計的國家稅制重大改革。一、“營改增”的內容“營改增”最核心的內容就是把企業流轉稅中的營業稅改為增值稅,該稅收制度改革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實施減少了企業生產經營中的重復征稅,一方面減輕了企業的經濟負擔,另一方面也減輕了消費者的消費負擔。根據國家計劃該方案的貫徹落實主要分為三步,1、在試點地區的貫徹落實。即該首先在上海等部分地區落實實施,作為試點地區,以試驗該方案的可實施性、實際效果,并及時發現該方案實施過程中存3、在的一些問題,做出相應的改變;2、在全國范圍內部分行業的貫徹落實。也即該方案從2013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部分行業的逐步推廣,主要包括交通運輸業以及現代服務業中的少數企業,以進一步檢驗該方案的實施效果,為全國范圍內全部規定行業該方案的貫徹落實打下堅實的基礎;3、在全國范圍內規定行業的貫徹落實。也即在所有試點地區及行業結束,并對該過程中“營改增”方案暴露出的問題加以改進后,該方案在全國范圍內規定行業的貫徹落實,預計該方案在2015年將在全國范圍內規定行業全部落實實施。二、“營改增”對建筑安裝企業的正面影響1、減輕企業的稅負就我國以往的稅收制度來看,其實行是營業稅和增值稅并行的稅收政策,而建筑安裝4、企業隸屬于應繳納營業稅的范疇,這就導致了建筑安裝企業在其生產經營的過程中面臨著重復繳稅的問題,加重了建筑安裝企業的稅務負擔。而“營改增”的出現,則取消了營業稅的繳納,代之以增值稅。增值稅的征收在一定程度上使企業在稅收上抵扣了部分進項稅,雖然從表面上來看增值稅比營業稅要多,但在實際上對于企業來說,增值稅的繳納遠比營業稅劃算的多。以下就山東某建筑安裝企業的在經濟上的實際情況進行舉例說明“營改增”給該企業帶來的經濟利益:以上為該建筑安裝企業的成本分布,其年營業收入為11200萬元,營業成本為9980萬元。究其營業收入和營業成本來看,兩者都內含有增值稅。若按照以往的稅收制度,該企業所需繳納的是營業稅,5、稅率為營業額的3%,計算為:112003%=336,也即該行業應繳納的營業稅為336萬元;“營改增”后,應繳納的增值稅計算為:1)進項稅額計算:9980(55%+5%)(1+17%)17%=870,也即該企業的進項稅額為870萬元;2)銷項稅額計算:11200(1+11%)11%=1110,也即該企業的銷項稅額為1110萬元;3)增值稅額:1110-870=240,也即該企業最終所要繳納的增值稅額為240萬元。相比以上的營業稅額和增值稅額,如圖所示,可以明確得知,該建筑安裝企業的經濟負擔明顯減輕。當然,不同的建安企業,由于經營規模和經營模式、管理水平的不同,材料成本、機械成本、人工成本所占的比6、列也有不同,其稅負減輕的程度不同。另外,小規模納稅人供應商和一般納稅人供應商占比的不同,因為以上二者稅負和采購價格的不同而影響實際稅負的減輕程度。2、均衡企業稅負在“營改增”方案實施之前,我國建筑安裝企業在稅款的繳納上,一直存在著稅負不平衡的狀態,影響著企業經濟的健康發展。自“營改增”方案在我國部分地區中的建筑安裝企業實施以來,使得原本隸屬于營業稅繳納范圍的多項項目可以轉為繳納增值稅,進而建筑安裝企業可以充分利用進、銷項的抵扣優勢,從而大大均衡了各建筑安裝企業的稅負,不僅提高了建筑安裝企業擴大再生產的能力和積極性、主動性,也拉小了建筑安裝企業與其他行業的稅款繳納差距,加快了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步7、伐。三、“營改增”對建筑安裝企業的負面影響1、資金壓力的增加工程款項的拖欠以及到位的不及時是我國建筑安裝企業長期面臨的一大問題,“營改增”方案的實施,使得建筑安裝企業在申報繳稅時由于工程款項的不到位,部分供應商向該企業提供相應發票的時間可能滯后,這就造成建筑安裝企業無法及時在繳納增值稅時利用進項稅額進行抵扣,造成實際稅款繳納時間的一定程度的前移,從資金的時間價值角度上考慮,增加了企業的資金壓力。2、對企業經營業績的影響增值稅與營業稅有所不同,其并不能在企業的財務報表中明確的體現出來。在實行增值稅之前,計算營業稅時是把企業的毛利潤計算在內的,而“營改增”之后,原材料等各種含稅成本在繳納增值稅時,8、根據進、銷項稅是要被扣除的,也即在制定財務報表時,該建筑安裝企業的毛利潤 、總營業額等是要受到一定程度影響的。增值稅為價外稅,營業稅為價內稅,“營改增”后在工程總造價不變的情況下,對建筑安裝企業來說,它的總營業收入(銷售收入)是降低的,進而造成企業經營規模一定程度的下降。“營改增”對企業產值規模、企業排名、利潤指標等產生負影響,進而對業績考核也應適當調整。3、企業管理成本的增加增值稅的計算、申報及繳納過程相比較于之前的營業稅來說,較為復雜、繁瑣。以往時期,建筑安裝企業在繳納營業稅時,只需要在繳納之前根據相應的營業收入及營業稅率進行計算即可完成應交營業稅款項的計算;但增值稅的繳納則涉及到進項稅、9、銷項稅以及多個憑證才能完成整個應交稅款的繳納過程。在此過程中,則需要大量的會計等相關財務人員進行憑證的審核、進、銷項稅款的抵扣計算等工作,比較繁復且計算量較大,這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建筑安裝企業加大對人力的投入,以保證增值稅計算申報工作的順利進行,進而增加了企業的管理成本。 4、企業稅負轉嫁的非均衡性增值稅最大的特點在于它的可轉嫁性,從而進行進、銷項稅款的抵消。而與國際上盛行的單一的增值稅率有所不同,我國不同的行業領域,存在著多層次的稅率。建安企業的正常的生產經營則涉及不同的行業領域,這就造成了其在稅負轉嫁的過程總,存在著一定的非均衡性。多種稅率的存在使得建筑安裝企業在面臨多個差價存在的情況下,只10、能企業本身自己吸收,與其他企業相比,這對于建筑安裝企業來說,是不公平的。四、應對“營改增”的相關措施“營改增”給建筑安裝企業帶來一定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挑戰,為更好的應對這些挑戰,并抓住發展的機遇,從而使企業更好的時間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建筑企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專用發票的管理增值稅最大的特點在于其可以充分利用進項稅、銷項稅相互抵扣的優勢,而利用這一優勢的前提是該企業具有專用的增值稅發票憑證。因此,建筑安裝企業在選擇原材料供應商時,在選擇最優價格的前提下,要著重考慮該供應商是否擁有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的資格。一般而言,小型經營規模的納稅人一般不具備增值稅專用發票的開具資格,這一點,建11、筑安裝企業應當熟知,要選擇經營規模較大的、正規的具備增值稅專用發票開具資格的原材料供應商;其次,要注意增值稅專用發票的時間性,并不是所有時間段的增值稅發票均具備進、銷項稅款的抵扣效力。2、會計核算的管理增值稅相對于營業稅的核算工作更加的繁復,且其存在于建筑安裝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的各個環節,這就大大加重了該企業會計核算的工作量。因此,企業要加強對會計工作人員的專業及綜合素質的培訓,尤其是加強對其進行新稅務政策的培訓,以使會計人員能夠盡快熟練增值稅的核算流程,從而進行合理的避稅,為企業貢獻出更大的經濟利益。3、材料設備供應商的選擇管理現實狀況是大宗材料的供應商一般都是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要分析選擇12、的是小宗材料供應商,要選用能夠提供增值稅專用發票的一般納稅人作為材料設備供應商,否則無法進行進項稅額的抵扣,造成增值稅的多交。小宗材料如果選擇小規模納稅人作為供應商,不能取得進項稅額的抵扣,但是因為供應商的管理成本和稅負影響,采購價格要低一些,根據本人多年的采購經驗,價格降低10%左右,考慮企業所得稅的影響,實際的采購成本降低為10%-10%*25%=7.5%,增值稅稅負11%,綜合考慮企業所得稅后的利益差距為11%-7.5%=4.5%;根據經驗,小宗材料占的比例很小,約為4%左右,因此整體考慮影響企業的最終利益約為銷售收入的4.5%*4%=0.18%,影響有但是不大。需要每個企業根據自己的實13、際情況來分析。4、分包方的選擇管理選擇一般納稅人分包方能夠降低增值稅稅負,但是分包成本要隨之上升,所得稅后的總體稅負和效益影響還很難界定,需要實踐過程的證明。5、轉變企業的經營理念,實現企業經營的優化升級結語:綜合以上可知,“營改增”方案的實施,一方面給建筑安裝企業帶來了很大的發展機遇,同時也給其生存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如何將這些潛在的挑戰轉化為發展的機遇就在于企業應對稅務政策的改革環境。從長期發展規劃來看,“營改增”的實施對于建筑安裝企業的發展具有很大的正面作用,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業的稅務負擔,有利于該企業經濟的長遠利益,因此,建筑安裝企業應加強自身的管理,以促進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參考文獻:1 黃翠玲.淺議“營改增”對企業稅收的影響.現代商業,2012(21).2 段光勛.“營改增”對建筑施工企業的影響.中華會計網校,2015.3 謝紅萍.“營改增”對建筑安裝企業的影響.中國集體經濟,20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