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彼得.卒母托的建筑思想及其作品(5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43205
2022-07-11
5頁
1.66MB
1、淺析彼得.卒母托的建筑思想及其作品淺析彼得.卒母托的建筑思想及其作品摘要:彼得卒姆托是當今世界建筑界深受關注的建筑師之一。他的作品以對材料的精選和高質量的手工藝處理,以及規則的幾何形體而聞名。本文試圖對卒母的幾件作品,從形體、功能、材料、空間和場所等方面,對其超乎尋常的空間設計和獨特的表現方法進行了分析,以期喚起人們對建筑本質的思考。關鍵詞:卒母托;空間;形體;材料;光1 引言在今天這樣一個消費者至上主義的文化時代里,仍能偏居于阿爾卑斯山脈,以一種近乎中世紀的步調,一種仍然與土地、大自然發生關系的步調蓋著自己的“小”房子,證明著另外一種價值的存在。而在他的作品里,能明顯感受到那種缺失已久的永恒2、價值。面對國內如此浮躁的一個建筑時代,彼得卒姆托的思想具有相當的借鑒意義,他能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找回我們失去的永恒價值。2 卒母托生平介紹1943 年4月26日,Peter Zumthor (圖1)出生于瑞士巴塞爾,他的父親是一位專門制作家具的木匠,1958年,卒母托曾在一位木匠身邊以學徒的身份學習木工相關技術,因為有這層關系,一般認為卒母托從他的父親身上學習到許多事物以及對于材料的了解等,卒母托自己也領悟到那種不畏艱難的心理,認為工匠應該要克服技術上的問題,然后將作品以最完美的形態呈現出來;1963年,卒母托二十歲時進入了巴塞爾藝術工藝學校學習設計,其后到了美國紐約的普瑞特學院學習,在那里3、,嚴格的工藝訓練使得他清楚的了解到現代主義的想法和感覺。彼得。卒母托的作品尺度都不大,但是他的每一棟建筑物對于基地和整體的計劃有著很周詳的考慮,反應出不同的感受。 每一個作品都反應出人對于建筑物基本元素、位置、材料、空間和光線的感覺。24 歲的卒姆托回到瑞士在當地歷史保護委員會任建筑師,卒姆托于1979年在瑞士的格勞賓登一個偏僻小鎮開辦了自己的事務所。在開辦事務所的20年中,卒姆托的作品數量并不多。隨著2000年德國漢諾威世界博覽會瑞士館的成功設計,卒姆托達到了自己事業的巔峰 。2009年4月13 日普里茨克基金會宣布,瑞典建筑師彼得。卒母托獲得2009年普里茨克獎。圖 1 彼得.卒母托3 卒4、母托的建筑思想4 現象學建筑思想概括來講現象學是一門關于事物與意識關系的學問。建筑現象學是基于哲學中的現象學,對建筑和場地本身,對人的空間體驗,以及對設計動機的實踐和研究。 卒姆托的設計技能一一即對材料以及對空間感受和場地的把握使現象學的“事物性”和“ 意識”得以實現 。 圖2 瓦爾斯溫泉浴場室內瓦爾斯溫泉浴場(圖2)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有趣的例子。卒姆托并沒有以現象學的名義來闡釋他的設計思想 ,但是我們卻實實在在的看到了一個建筑現象學的代表作 。沐浴本身就是一 個十分感性的過程 ,水與肌膚的接觸更喚醒了人對氛圍 、光線和材 料的敏 感。卒姆托成功地創造了一個能調動人的相應感受的場所。他的兩個設計5、要素:對材料的(光線也是 一種材料 )以及對空間的感受和對場地的把握與現象學中強調的“ 事物性”和“意識”的立足點相對應 ,也因此卒姆托被稱作建筑現象學的代表人物。 5 批判的地域主義思想“對我而言,有些房子具有一種神秘的力量。它們看上去簡單地矗立著,并不特別引人注目,但是我們卻無法想象沒有它們時這塊地方的樣子。這些房子牢牢地錨固在土地上。它們是環境中自證的一部分。它們說我就是你所看到的,我屬于這兒。我有一種強烈的沖動去設計這樣的建筑 。它們自然地生長,成場所形態和歷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眻D4谷倉工作室圖3圣本尼迪克特教堂批判的地域主義對世界文化具有抵抗性的主要 原因是“場所一一形式 ”這一6、相輔相成的由場所引發的形式。彼得卒姆托關于場所與形式的問題在自己的紅皮書思考建筑 里有著這樣的描述:“當一個建筑設計獨獨來源于傳統,僅僅重復它所在場所的指示,我覺得這缺少一種對世界和當代生活誠懇的關注。如果一個建筑作品僅僅訴說當代的語匯和詭辯的視線而不去引發場所的感,那么這個建筑與基地是脫節的,我認為它失去了對它所處場所表面的引力?!?(圖3圖4) 6 極少主義設計思想極少主義建筑始于密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集大成于密斯。他利用有限的信息傳達一種耐 人尋味的意味。他在紛亂中保持清晰的脈絡,并給觀者的記憶里提供精煉的索引符號,給人留下深刻的整體印象。自從他提出“少就是多”的口號以來,建筑朝著單7、純、邏輯的方向發展。并最終形成了現代主義千篇一律的盒子式國際主義建筑 。 圖5小教堂簡潔的體形卒姆托的極少主義建筑思想跟密斯的“少就是多”的設計思想是有著本質的區別的。卒姆托的極少主義建筑在繼承現代主義建筑的一 些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從建筑自身的語言入手,探尋建筑的本質,刨造性地將簡潔的形式與復雜的內涵結合起來,并在對材質、構造以及光和空間塑造方面表現出極強的個性。其創作過程充滿著理性與嚴謹,并且在簡約的表象下賦予建筑復雜的意義。 (圖5)卒姆托認為從一個過分混亂的環境進入一個十分簡單的環境,這樣的感受是令人震驚的。卒姆托本身對于現今社會上太過于復雜的現象以及對過去舊有事物的尊重,使得他希望他的8、建筑作品以一種較低的姿態呈現,去除矯飾的事物 ,剔除創作 中不客觀的自我情感表現 ,以抽象隱喻的外形表現出對外在事物的應對,堅持以極其簡約、樸素的形式來表達豐富的內涵,他的作品表達的是建筑本身,體現著對場所和環境的尊重 。 盡善盡美的理想我不是從理論定義的出發點來做建筑。我致力于做建筑、蓋建筑物、期望達到盡善盡美。就像小時候我照著自己的想法做東西,一切都是恰到好處才行,原因為何,我也不懂。事情就是這樣,對于為自己而做的東西,我一直有深刻的個人感受。我從不認為這有什么特別,就是這樣。今天,我知道身為建筑師的我,工作多半是在追求這份早年的熱情與執著, 病史者更深入理解,使之盡善盡美。而當我思索是否9、為舊事物增添新概念與熱情,以及是否從訓練與實務學到什么時, 我明白在某種程度上,對于新發現必須憑直覺獲知的核心要義,自己似乎一直都曉得。7 建筑作品介紹8 瓦爾斯溫泉浴場圖6浴場鳥瞰瓦爾斯是位于瑞士阿爾卑斯山一個狹窄山谷里的邊遠村莊,海拔高度為1200m。村里生活著大約300位居民,他們大都居住在粗石屋頂的農舍木屋中。這個靜謐村莊的一大特色就是有治療功效的30溫泉。19世紀末,這個村莊建了一座溫泉旅館,為游客提供了住所。在1960年代,原有的旅館被一座新建筑取代,即使在今天,這個建筑也還和周圍的環境形成著鮮明的對比。1983年,瓦爾斯村購買了溫泉浴場和周圍的各家旅館,并于1986 年委托彼得卒10、姆托建造一座新的溫泉浴場,并于1996年完工。圖7浴場透視圖設計方案的中心理念傾向于:讓建筑看起來成為周圍景觀的一部分,以退讓和謙遜的姿態覆蓋于同山體一色的草皮之下(如圖2)。新建的溫泉浴場如同一塊巨大的方形巖石般嵌入山體之中,一側與山體緊密結合,另一側暴露在外的建筑本體上開著巨大的方形孔洞,仿佛是對山體沉積巖風化形成的深洞的呼應與現代的詮釋。整座浴場的內部材料全部用瓦爾斯當地的石材,石壁觸摸可以讓人安心,比起美麗這一點,它以一種更特殊的方式定義了人類的存在感。由這些石片構成的巨大墩柱成為建筑的支撐結構,不均勻地布置在基地中,通過對空間的占據來劃分空間。圖8浴場室內在建筑具體的處理手法上,則是11、根據地形特點來建造。為了眺望,制約了建筑的高度,所以采用了傾斜的方式,屋頂上種植草皮使之和周圍和諧。面山的外壁,采用本地很早就用于屋頂的片麻巖。將片麻巖加工成薄片狀,它對溫度差的不敏感性使之成為優質耐用的建筑材料。正立面使用了大窗與陽臺。設計的重點遠不在此,而是在于提供一個真實的感官世界,這個感官世界依賴于對沐浴,自我清潔,水中的放松等情感寂靜的最初的體驗;依賴的是不同類型空間里身體與不同溫度的水體的相互作用;依賴的是對石材的觸感。通過創造一種冷與熱、寬與緊的直接感官體驗來達到所謂的“真實”。(圖6圖8)9 布雷根茨美術館1999年卒姆托以其明亮的玻璃盒子式的奧地利布雷根茨美術館(圖9)榮獲了12、第6屆歐洲建筑師密斯凡德羅獎。該美術館坐落在布雷根茨康斯坦斯湖畔,它由構成室內空間主體的現澆混凝土盒子、鋼和玻璃等組成。從外面看,建筑就像一盞明亮的燈。隨著一天之內天空光線和湖面薄霧的變化,從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建筑的外表反射著不同的光影和色彩。 圖9建筑的主體是一個方形玻璃盒子,共六層(地下二層,地上四層)。最上的三層為三個混凝土盒,垂直方向相互脫開,由三道承重墻支撐。每個混凝土盒的頂面敞開且封以半透明的玻璃天花。圖10整個建筑的外表面鋪滿經過精心加工的大片玻璃板,看起來像是帶有褶皺的羽毛或是一種鱗狀的結構。建筑沒有明顯基座,而是直接立在地上。所有的玻璃板都采用相同尺寸,既不打孔又不劃分,僅13、僅用大的鋼夾子以鱗片狀的排布方式固定在鋼框架上。玻璃的側邊緣暴露在外,玻璃與玻璃之間隔著一定的縫隙。整個外框結構獨立于內部的混凝土盒子,就像單獨一層皮膚,并使內外的空氣可以相互流通。各層樓板和樓梯都經過打磨,墻體和天花泛著柔和的光。 (圖10)10 2000漢諾威博覽會瑞士館圖11共鳴箱鳥瞰人們覺得這個被稱為“共鳴箱”的展館(圖11)是將不同領域的感官體驗融入一種“整體藝術效果”之中的特殊場所,它完全是一個藝術作品。共鳴箱通過一種創新的懸掛系統組合在一起,在功能上,它為隨氣氛變化的感官體驗提供了一個框架。這個設計的任務就是:共鳴箱應該總是發出不同的聲響,在不同光線、運動、聲音、氣味的條件下,人14、們會感到一種持續變化的狀態。共鳴箱用木材、瀝青和鋼材筑成。由不同種類的木材組成的各種空間也劃分出了功能的分區。來自瑞士各地的、從中心鋸開的木材的清香彌漫在建筑中。所有木梁由于僅靠壓力和摩擦力組合在一起而保存完好,在博覽會結束后,它們將被拆除并在其他地方重新得以利用。光線作為建筑的第五維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圖12)圖12室內效果11 藝術博物館圖13德國科隆柯倫巴藝術博物館坐落在二戰中被炸毀的哥特式教堂圣科倫巴的舊址上,在賦予現存遺跡和歷史應有的尊嚴方面科倫巴非常成功,從而成為人們反思的地方。在這里漏明的磚墻使空氣和光像一幕鏤空的紗帳;每一種精心選擇的材料所散發出的美深深打動這訪客;光和暗位博15、物館各個房間提供場景,在這些曼妙的場景下,宗教和世俗的藝術品均被賦予精致的展示空間。(圖13-14)圖13圖14光承載了歷史的痛苦,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卒姆托在回答“為什么柯倫巴有非常暗的空間 ”這個問題時,他說到 :“ 我在瓦爾斯溫泉浴場就已經開始了這樣的工作,我們需要這樣美麗的昏暗光線的情景,建筑也需要這樣,老年人看起來更漂亮 ,他們的皺紋就不那么明顯了。遺址大廳中的殘垣斷壁,緘默無言。游走在這個博物館內,上帝的言語不單單顯示在宗教藝術品中,而且鴿子的呢喃,金屬的撞擊聲 ,墻壁上絲絨般的光澤似乎都浸潤并傳達著神的旨意。游走在建筑內部,我們的視覺、聽覺 、覺同時接受著柯倫巴帶給我們的寧靜和震撼。(圖15)圖15參考文獻1 建筑氛圍(瑞士)卒姆托著,張宇 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10.2 思考建筑(瑞士)卒姆托著,張宇 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13.3 彼得.卒母托 劉松獲 賈嬌嬌 著,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13.4 建筑大師MOOK叢書彼得 卒姆托 大師,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5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4-10-31
12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