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中世紀教堂建筑風格簡析(3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43281
2022-07-11
3頁
30.51KB
1、歐洲中世紀教堂建筑風格簡析歐洲中世紀教堂建筑是西方建筑藝術非常重要的內容,它不僅是對古希臘、羅馬建筑的繼承,對歐洲現代建筑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教堂的結構技術,室內空間,獨特的外形,精美的裝飾工藝,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中世紀教堂建筑的主要形式有四種:一、巴西里卡式;二、拜占庭式;三、羅馬式;四、哥特式。1一、巴西里卡式: 所謂巴西里卡,即是中央為一長方形中堂,兩側有較低一點的側間,在中堂的后部,有一拱門(拱券結構是古羅馬時的建筑創造),那里設置一個高出于前面的臺座,作為祭壇。后來,在臺座前又添設了唱詩班座席;兩側則設讀經壇。室內的光線來自側間上方的窗子,屋頂作平直的斜坡形。從平面圖上看如字母“2、 T ”形。2二、 拜占庭式: 拜占廷教堂建筑是在巴西里卡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和巴西里卡式相比,更廣闊更通透。其特點有: 1、屋頂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頂”。 2、整體造型中心突出。體量既高又大的圓穹頂,往往成為整座建筑的構圖中心,圍繞這一中心部件,周圍又常常有序地設置一些與之協調的小部件。 3、它創造了把穹頂支承在獨立方柱上的結構方法和與之相應的集中式建筑形制。 4、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變化,又注意統一 ,建筑內部空間與外部立面顯得燦爛奪目。 拜占庭建筑的主要成就: 1.創建了把穹頂支承在獨立支柱上的結構方法和相應的集中式建筑型制。 2.為歐洲紀念性建筑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3.對阿拉伯地區3、的伊斯蘭建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穹頂:在獨立支柱上發券,在券頂做水平切口,切口上砌鼓座,鼓座上砌穹頂。 (2)帆拱:券頂做水平切口,切口與多券之間的球面三角形部分。 (3)巴西利卡: 古羅馬時期創建的建筑型制,長方形帶側廳的會議大廳,中廳比側廳高,高側窗通風、采光。 (4)拉丁十字式教堂平面:東西方向平面及空間較南北方向長得多的教堂。(大廳比圣壇、祭壇長得多,象征耶穌受難) (5)希臘十字式教堂平面:東西方向平面及空間基本等于南北方向的教堂。(中央穹頂和四面筒形拱組成的等臂十字平面) 拜占庭式的主要代表建筑:1、圣索菲亞大教堂 2、圣馬可大教堂三、 羅馬式 羅馬式建筑由來: 1、經濟的發4、展和宗教的狂熱,使新的教堂和修道院層出不窮。 2、為了追求更加壯觀的效果,這些建筑普遍采用類似古羅馬的拱頂和梁柱結合的體系,并大量采用希臘羅馬時代的“紀念碑式”雕刻來裝飾教堂。因此,這個時代的風格被稱為“羅馬式”。 3、羅馬式教堂是從巴西里卡式演變過來的,并開始用石頭屋頂替代過去的木頂,而且廣泛使用雕塑裝飾。封建割據時期,還在教堂的西面正門兩側筑造塔樓,如比薩大教堂,在比薩廣場上有大教堂、洗禮室、比薩斜塔。 羅馬式建筑的特點: 1、墻體巨大而厚實,墻面用連列小券,門宙洞口用同心多層小圓券,以減少沉重感 2、窗戶、門、拱廊上都采取了半圓形的拱券結構。 3、常采用扶壁和肋骨拱來平衡拱頂的橫推力。 5、4、西面有一、二座鐘樓,有時拉丁十字交點和橫廳上也有鐘樓。 5、中廳大小柱有韻律地交替布置。 6、窗口窄小,在較大的內部空間造成陰暗神秘氣氛。 7、樸素的中廳與華麗的圣壇形成對比,中廳與側廊較大的空間變化打破了古典建筑的均衡感。 羅馬式主要代表建筑:1、比薩大教堂 2、比薩斜塔 3、洗禮堂四、 哥特式 哥特式建筑由來: 1、哥特式這一術語由意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藝術家首先提出,他們用典型的“蠻族”-哥特人的名稱來稱呼中世紀的尖拱建筑,揶揄它野蠻怪誕,缺乏藝術趣味 2、11世紀下半葉,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國興起 ,13-15世紀流行于歐洲的一種建筑風格。主要見于天主教堂。哥特式建筑以高超的技術和藝術6、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哥特式建筑的特點: 1、尖塔高聳、尖形拱門、大窗戶及繪有圣經故事的彩色大玻璃。設計中利用十字拱、飛券、修長的立柱,營造出輕盈修長的飛天感。 2、以新的框架結構增加支撐頂部的力量,使整個建筑以直升線條、雄偉的外觀和教堂內空闊空間,再結合鑲著彩色玻璃的長窗,使教堂內產生一種濃厚的宗教氣氛。 3、教堂的平面仍基本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門的兩側增加一對高塔。 4、結構體系由石頭的骨架券和飛扶壁組成。其基本單元是在一個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雙圓心骨架尖券,四邊和對角線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頂。 5、飛扶壁由側廳外面的柱墩發券,平衡中廳拱腳的側推力。為了增加穩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 主要代表建筑:1、巴黎圣母院 2、米蘭大教堂 3、科隆大教堂3 注:1選自豆丁網文檔“歐洲中世紀教堂建筑欣賞”,網址: 2選自百度百科-巴西里卡 3選自百度文庫ppt“歐洲中世紀教堂建筑”,網址:
地產商業
上傳時間:2022-04-25
101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