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川西西索民居建筑空間的組織關系(3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43314
2022-07-11
4頁
16KB
1、龍源期刊網 淺析川西西索民居建筑空間的組織關系作者:李勐霆來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1期摘 要:本文通過對四川阿壩州馬爾康縣卓克基鎮西索民居建筑空間進行全面的分析,探尋這種傳統民居建筑空間的組織藝術關系,從而來研究川西西索民居的建筑空間特點,給予人們在關于傳統建筑的構建與建筑空間的創造方面指引深刻的思考方向。關鍵詞:西索民居;嘉絨藏族;建筑空間;組織關系一、西索民居建筑環境1、自然地理環境西索村地處阿壩州馬爾康縣卓克基鎮腹心地,國道317和省道210線交匯處,總面積95平方公里,海拔2700米,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馬爾康城8公里,屬于嘉絨藏族聚居區。該地區屬高原大陸季風氣候,獨特的2、高原氣候和地理環境造就了其獨特的建筑文化,這種文化通過人們的視覺最容易被觀察到。2、宗教信仰全民信教,主要信奉藏傳佛教。西索藏寨的形成與他們的宗教信仰苯波教和藏傳佛教有重要的關系。由于藏傳佛教和苯波教的宗教活動越來越普遍,無論貧富,家家戶戶都在自己家中設置了經堂,用于日常念經參拜。經堂裝飾最為華麗,被藏族居民視為最莊嚴、神圣的地方。西索民居作為嘉絨藏族人民適應自然和社會環境的產物,其物質形態與周圍環境有密切的聯系,民居因地制宜地使用當地的片石作為建筑原材料,就其建筑外觀質感在這種環境下給人們帶來一種樸素粗獷的美感。民居建筑的布局受到氣候地理環境、居住觀念、建筑技術等背景因素的影響,民居建筑的裝3、飾是文化和審美趣味的反映,民居建筑的細部和構造是建造技術和氣候適應技術的體現;民居建筑的外立面樸素粗獷的裝飾可透出極高的民族審美意識。二、西索民居建筑空間構成西索民居的建筑風格一直延續著嘉絨藏族先民“壘石為室”的傳統,民居建筑依山而建,鱗次櫛比、錯落有致。按照藏傳佛教中神、人、畜三界的宗教思想,將空間自下而上分為:牲畜間、儲藏室、主室、客室、經堂及屋頂曬壩。1、牲畜間與儲藏室西索民居的牲畜間一般位于一層,呈方形或矩形,面積從1215平方米不等,一些居民在牲畜間旁邊建造一個儲藏室。傳統上,西索居民主要從事農業,飼養牲畜主要用作輔助耕田或作為副業的收入來源。現在,為了改善衛生條件,一些居民將一層最4、初主要用于牲畜和儲藏室拆除改造成客廳和廚房,而牲畜間與儲藏室則放置后院或者房屋一側。2、主室主室采光較好,一般位于二層,多為矩形或方形,面積2530平方米。以前中央設爐灶或者火塘,現在爐灶或者火塘逐漸消失,是因為過去的生活方式較為單一,為體現了家庭凝聚力主室作為室內公共活動場所。由于現在生活條件的改善,文化的相互交融,才使得主室中的爐灶或者火塘也逐漸消失,但這些并沒有影響主室所具有傳統的家庭核心的作用。3、客房客房一般位于三層,大約有20平方米左右,主要用于客人和喇嘛居住。過去客房位置常常是來輔助主室居住功能的儲藏間,現在大多居民將其功能改為主人居住的臥室。客房功能常常被安排到三層敞間位置。45、經堂對于經堂的布置及裝修都很講究,一般布置在三層處于曬壩的后側,木刻與彩繪是經堂裝飾的最大特點,經堂內通常設有木質佛龕,往往木質佛龕會占據整個墻面,其裝飾華麗而有隆重。龕內供奉小菩薩像,龕臺下部為的壁柜內放有法器、經卷等佛教用具。根據嘉絨藏族的習俗,喇嘛會被定期邀請在家中做法事,經堂便是喇嘛做法事、休息的場所。一般情況下,外人是不允許入內的。5、屋頂曬壩屋頂曬壩一般位于頂層,在主室上方,主要是受到了地理環境因素的影響。因為西索村依山而建,耕地、居住用地較少的情況下使得農業生產勞動場所存在困難,而曬壩陽光充裕不受臨近房屋遮擋,可以晾曬糧食、衣物能有效地節約了土地,適合作為生產勞動場所和休憩場所6、。6、挑廁西索民居的廁所是一種位置較高的旱廁挑廁,一般設置在民居建筑的第三層的走廊的盡端,面積大約13平方米,挑廁下方收集糞便用于農田施肥但對空氣的污染為嚴重,所以一般不開窗。現在居民普遍開始改用水廁,衛生間面積普遍增加并添加了淋浴的功能,一些居民改造挑廁建造沼氣池來補充日常的烹飪燃料和照明需求。三、西索民居建筑空間組織聯系西索民居在建筑空間組織上的處理更具有獨到之處,因為空間的功能構成來源于人們生產生活的基本需求。民居建筑空間受制于層數、層高、柱距,民居建筑的基本層數都定位在三層,層數的變化不大,層數主要取決于承重結構、生產方式等一些其他原因。與層數相比之下,影響層高和柱距的因素要更為復雜,7、主要因素有:建筑原材料的影響,因為當地居民在建造房屋的同時也要根據木材的長短來對建筑做適當調節,所以說木材的選取會直接影響建筑的層高和柱距;氣候條件的影響,因為考慮到室內溫度的因素,所以當地藏民選擇低矮的建筑,內部空間小,便于保溫;還有一個原因是西索民居為了節約空間內部樓梯多為單跑木梯。從整體上看,西索民居建筑的建筑空間緊湊、實用,其內部空間的對比還是很大的,既照顧到實用的目的,也考慮到人的精神因素,這一切能充分地表現出民族特征和地方特色。西索民居作為嘉絨藏族民居建筑的縮影,是人民適應自然和社會環境的產物。通過分析西索民居建筑空間組織聯系,一方面反映了西索民居建筑在追求人、建筑、自然三元調適平8、衡的狀態,這一切是嘉絨藏族人民經過活動調節功能的構建與環境所反應的結果,是嘉絨藏族人民在認識到自然環境的基礎上能動地創造性地改造自然以滿足生活需求的過程;另一方面,探尋這種傳統民居建筑空間的組織藝術關系能夠給予現代人類在建筑的構建與建筑環境的創造方面指引深刻的思考方向。參考文獻1 李軍環.嘉絨藏族傳統聚落的整體空間與形態特征J.民族建筑.2014.(6):35-38.2 趙龍.川西嘉絨藏族傳統民居營建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4.3 毛良河.嘉絨藏寨建筑文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4.作者簡介李勐霆(1987-),男,山西運城人,碩士學位,西南民族大學,研究方向:民族地區城鎮規劃與管理。基金項目:本文為西南民族大學2016年研究生“創新型科研項目”(項目編號:CX2016SP105)階段性研究成果。(作者單位:西南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