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寬度與沿街建筑高度(4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43580
2022-07-11
4頁
22.81KB
1、街道寬度沿街建筑高度姓名:xx.黑力木汗學號:30聯系電話:街道是城市居民的主要公共活動空間,不同的城市街道在市民的社會生活和文化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由于城市結構組成與交通運輸的錯綜復雜,很難以單一的標準來分類。因此考慮到各種因素,根據街道在城市活動中的地位,功能和作用,可將城市街道分為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根據街道兩邊的用地性質可將城市街道分為商業型街道,居住型街道,行政辦公型街道,金融貿易型街道,混合型街道;根據城市交通及景觀特征,城市街道可劃分為生活性街道,交通性街道,步行商業街到等。1街道空間多樣而有和諧的城市空間,就是具有完整統一的體形組合,富有變化的結晶和外輪廓線,統2、一和諧的建筑形式和風格,統一和諧的色彩與質感處理。從物質上講空間是一個與實體相對應的概念。是一種有界的或有一定用途并具有在形體上聯系事物潛能的“空”。對于街道空間來說底界面,兩個側界面,頂界面與對景界面共同決定了街道的“空”的形態,限定了街道的空間范圍。1)底界面底界面,即路面是街道空間中人們接觸最密切的一種界面,是人們融入街道生活的主要的落腳點,有組織認得活動,劃分街道空間領域和強化景觀視覺等作用。由人的視覺規律所決定,人們總是習慣于注重著眼前的地面,其構成材料的質地、平整度、色調、尺度、形狀等。其中街道的尺度反過來由接到的物質界面來決定。2)側界面側界面是有沿街建筑,構筑物立面集合而成的豎3、向界面,它與底界面一起反映著城市的歷史和文化,影響著街道空間的比例和風格。由于沿街建筑對街道空間環境的構成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街道寬度(D)沿街建筑高度(H)之比對街道空間具有很大的意義。經驗告訴我們,人在空間中活動,無論是動還是靜,在正常狀態下都和側界面相對,所以它又是觀賞面。在一定的視距情況下,垂直界面成為空間的背景和輪廓,被作為景物來考慮。3)頂界面頂界面是兩個側界面頂部邊線所限定的天際范圍,它是最富有變化,最自然化并能提供自然條件的界面。4)對景面街道一般不是筆直地從頭到尾,有許多轉折處,人們的視線沿街道向前看的時候,引起視線封閉的解到盡頭或轉折處的街道景觀面即為街道的對景面。2.4、街道空間的尺度從宏觀角度上看,xx的規劃設計決定著,街道的空間尺度,其中主要的決定因素有:街道的規模,街道形態和整個xx圍內建筑高度的控制。另外直接影響街道尺度因素有:街道長度、街道寬度、街道高寬比、建筑輪廓線、沿街建筑的尺度協調、建筑界面的通透感。這些因素共同決定街道尺度,其中街道高寬比即街道D/H值,這里D為街道寬度,H為沿街建筑高度,它是決定街道空間尺度的重要元素,是人們體會街道親切與壯觀的重要量化指標。我們知道,尺度適當的街道空間給人帶來一種庇護感,而超大尺度的街道空間或由高層建筑圍合的超小街道空間,則使會身處其中的人有失去依靠的不安全感和壓迫感。這種以定量衡量的街道空間尺度可以說是街5、道的實際尺度,即第一尺度(圖4-13),通過研究證明,當人行走在街道上時,兩側建筑高度與街道寬度之間形成的尺度關系會引起相應的心理反映,當高寬比(D/H比之)不同時,人會產生不同的心理反映:(1)當D/H=1時,即垂直角為45。人有一種內聚,安定又不至于壓抑的感覺。此時,人站在街道的一側,其45錐形視域可覆蓋對面建筑物從底部到頂部的全部立面,這種D/H=1的布局比例可使街道與兩邊的建筑之間保持良好的平衡狀態形成一個令人感到舒適的空間。以D/H=1為界限,D/H1的空間在感受上有一個轉折點。當D/H1時,給人一種高度包圍感和庇護感。但如果這種空間延長過長,也會產生壓抑感和幽閉感。因此,這種街景布6、局不適合用在較長的街段。(2)當D/H=2時,即垂直角為27時,依舊能產生一種內聚,向心的空間,而不至產生排斥、離散的感覺。此時,行人可容易地從街道的一側看到街道另一側的建筑的全貌,建筑物的全部立面和細節清晰可見,同時,建筑物立面將占據全部視野。(3)當D/H=3時,即垂直角為18時,就會產生兩個實體排斥,空間離散的感覺。此時,街道另一側的建筑物在觀察者的視野中仍處于顯著地位,覆蓋在作為觀察者對象的建筑物上的錐形視域角度縮小至18,街景的閉合感很低,而且建筑物里面細節部分開始模糊。成排的建筑開始充當空間邊緣的角色,而非作一個包含空間的垂直面來存在。(4)當D/H=4時,即垂直角為14時,空曠、7、迷失或荒漠的感覺就相應增加,從而失去空間圍合的封閉感。一幢建筑物將被街道另一側的觀察者看成街景的一部分。街邊成排建筑,在錐形視域中被看成一條景帶,其中天空將占據視野的大部分。觀察傳統街道空間我們同樣可以發現:歐洲古典街道,中世紀時期街道空間比較狹窄:D/H=0.5;文藝復興時期的街道較寬D/H=1;巴洛克時期,街道寬度一般為建筑高度的2倍。我國的傳統街道D/H一般在0.8到1.2之間。總的來說街道高寬比由街道寬度與沿街建筑高度共同決定的,現代化設計中街道高寬比設計向人性化,情感化街道空間設計發展,在此過程中人們應該以街道寬度和沿街建筑高度設計的控制性指標和規范為基本條件,通過精心設計和研究做到街道空間的人性化尺度。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