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建筑空間與文化屬性的關系(3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43623
2022-07-11
3頁
40.83KB
1、解讀建筑空間與文化屬性的關系摘要:建筑的發展記載著人類的歷史,文明進程和文化的興衰。在人類文化系統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僅反映了生態意義上的物質功能,還體系現了存在于物質功能之上的社會性的精神功能。建筑一方面受到文化系統的影響和制約,另一方面反過來影響和作用于文化系統。古今中外,屹立于歷史漫漫長河中的所有建筑,都可以解讀出建筑設計中深厚的文化底蘊。關鍵詞:建筑空間;文化屬性;關系文化是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和非物質財富的總和,所以建筑是文化的一部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形成了不同的建筑及建筑體系,這才有了西方建筑和東方建筑的不同。建筑不僅僅是文化遺產,而且全面地與人類文化領域相聯系,映射著其他領域的文2、化,映射著人類的智慧,哲理和審美。所以,建筑不僅僅是人創造的物質對象,而且具有思想文化的雙重J性。1建筑是文化的載體人類所創造的世界是一個文化的世界,在人類的社會生活中,各種現象無不與文化相聯系,任何由人創造的事物都是一種文化現象。建筑以形象表達出某種抽象的概念,這是建筑文化特有的功能,建筑所包含的信息是諸多藝術中最多的一種,包括時代、社會、國家和民族的政治、哲學、宗教、倫理、藝術、民俗等意識形態的內涵和文化,所以說建筑是文化的載體,各個歷史時期的建筑,也反映了各個歷史時期的真實歷史。以故宮核心部分紫禁城為例,它東西長760米,南北長960米,占地72萬多平方米。根據宮廷建筑的一般習慣,紫禁城3、也可以分作皇帝處理政務的外朝和皇帝起居的內廷兩大部分。乾清門是外朝和內廷的分界線。外朝以“三大殿”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主,前有太和門,兩側有文華殿和英武殿兩組宮殿。內廷以“后三宮”一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主,它的兩側是供嬪妃居住的東六宮和西六宮,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三宮六院。故宮的這種總體布局,突出地體現了傳統的封建禮制“前朝后寢”制度。紫禁城主要建筑嚴格對稱地布置在中軸線上,特別強調其中的“三大殿”,“三大殿”中又重點突出舉行朝會大典的太和殿(俗稱金鑾殿)。為此,在總體布局上,“三大殿”不僅占據了故宮中最主要的空間,而且它前面的廣場面積達2.5公頃,有力襯托出太和殿是整個宮城的首腦。故宮4、整個的設計思想突出地體現了封建帝王的權利和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紫禁城在建筑色彩上也很巧妙。善于運用鮮明色彩的對比與調和,房屋的主體部分,即經常照到陽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別是用朱紅色;房檐下的陰影部分,則用藍綠相配的冷色,這樣強調了陽光的溫暖和陰影的陰涼,形成一種悅目的對比。這種色彩風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與北方的自然環境有關。紫禁城,這座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中國古代建筑水平最高的建筑群記載了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民族、政治、哲學等等的社會現象。它記載了歷史,承載著文化,凝聚著智慧,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世界的瑰寶。還有許多古城遺址、要塞、廢墟,或其本身已不具備藝術性,但作為歷史的載體,仍然具有5、重要的精神文明價值。例如漢長城、高闕塞、統萬城、黑城和新疆的高昌、交河、樓蘭、重慶合川的釣魚城等古城址,都是歷史的見證。某些有代表性的建筑和歷史名城、古城遺址就是“物化”的歷史,就是文物,有其特殊深厚的審美內涵,而不僅僅是對其形式美的欣賞而已。2文化指導建筑人類一切的建筑設計活動,都是以某種哲理觀念為基礎的,這種哲理觀念影響著人們的建筑觀,指導著建筑的構思和營造。文化指導著建筑設計,并通過建筑向人們訴說著文化的情感。人類的建筑活動,實際上是一種文化的整合過程,建筑的藝術形式是對文化的一種表現。2.1文化指導下的東方建筑中國人自古以來對天地敬若神明,對“天”有一種神秘感與敬畏之情。因此,從遠古傳6、下來的祭天、祭日、祭風雨、祭祖、祭星辰的原始情感,充分表現在建筑之中。中國有各式各樣的祭壇,多以磚石為主,建有無屋頂的、露天的臺,莊嚴肅穆,充分地渲染了儒家那種禮治思想。同時,儒家思想維護“周禮”,強調封建等級制度和大一統思想,中國建筑總體布局方式對稱齊整,主次分明,表現出封閉、嚴謹、含蓄的民族氣質,是地道的儒家風范。深刻影響著中國建筑的形制布局。北京四合院是北方規整式住宅的典范,分前后兩院,前院橫長,院門由于風水信仰多設在東南角,院內布置次要用房,后院方闊,通過垂花門式的中門進入,居中的正房體制等級最高,稱為堂,是舉行家庭禮儀,接見尊貴賓客的地方。堂屋左右接建耳房,耳房和左右廂房都做居室用。7、各幢房屋朝向院內。有前廊,用抄手游廊把它們和中門連接起來。住宅常沿中軸線串聯多座院落,中軸左右也可并聯一串院落。北京四合院的這種布局,實際上是宗法倫理中“禮”的體現,家族中的“禮”主要表現為父尊子卑、長幼有序、男女有別。整個庭院的建筑秩序象征著家族內部的倫理秩序,同時體現出它和京城相通的尊卑分明、秩序井然和雍容大度的氣質。2.2文化指導下的西方建筑西方國家的建筑也與中國的建筑一樣,深受當時的文化影響,并隨著文化思想藝術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發展。在古希臘時期,雅典建立了自由民主政體,以雅典為主的希臘戰勝了波斯,國民熱情空前高漲,雅典帕提依神廟就是在這種自由民主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建造的。它的單純、明朗和8、愉快的性格,體現了古希臘建筑藝術的最高成就,為后人樹立了“不可企及的典范”。哥特時期是被成為“黑暗時代”的歐洲中世紀,基督教神學是社會的“總的理論”,它是包羅萬象的綱領,整個哥特建筑都是當時時代精神的體現,其特點為:尖拱、高窗、壁墩和豎高的雕像都統一在向上的動勢之上。哥特教堂是那垂直向上的狹高空間和體態都渲染著上帝的崇高和人性的渺小,帶著極其濃重的宗教色彩。文藝復興是資本主義萌芽因素沖擊以教會為代表的封建勢力的一場偉大的文化運動,在教堂建筑上,它的表現則是利用古希臘、古羅馬神廟等建筑傳統,創建出新的風格,以取代宗教味很強的哥特教堂。羅馬圣彼得教堂是文藝復興盛期建筑藝術最杰出的代表,也是世界上最9、大的教堂,羅馬圣彼得教堂歷時120年才建成,最大特點是集中式平面和穹窿屋頂,單純而邏輯簡明,富有紀念性,與采用拉丁十字平面、處處尖踏聳立、復雜多變的哥特教堂完全不同。3建筑影響文化建筑本是滿足人們的物質精神活動需求而建,但在建造完成后對文化的影響很大。文化影響建筑,建筑影響文化,二者具有內在的聯系性和互動性。西班牙巴塞羅那國際博覽會中的德國館建于1929年,占地1250平方米。德國館在建筑空間劃分和建筑形式的處理上創造了新的成功經驗,充分體現了密斯的“少就是多”。用新的材料和施工方法?造出了豐富的藝術效果。密斯認為,當代博覽會館設計不應再用富麗堂皇的設計思想,應該跨進文化領域的哲學園地,建筑本10、身就是展品的主體。密斯在這里實現了他的技術和文化融合的思想。建筑的形體處理比較簡單。屋頂是簡單的平板,墻也是簡單的板片,整個建筑中沒有附加的雕刻裝飾,所有構建交接的地方都是直接相接,沒有任何過渡處理。同過去建筑上的繁瑣裝飾形成鮮明對比,給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覺。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以其靈活多變的空間布局、新穎的體形構圖和簡潔的細部處理獲得了成功,嚴謹而有序的思想使密斯所堅持的“少就是多”的建筑設計哲學,對20世紀建筑藝術文化產生了廣泛影響。建筑對現代材料的運用,對功能主義的考慮,對經濟效益的考慮對現在設計有重要影響,對現代主義文化的意識形態起到奠基作用。國家體育館“鳥巢”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主體育場館,承載了第29屆奧運會、殘奧會的開閉幕式,以及田徑、足球等諸多賽事,已然成為北京的新地標。同時它與奧運盛世的新契合更使其超越了單純的建筑意義,而成為一種文化象征,具有更多內涵。某種意義上說,鳥巢實際上是中國人文思想的復歸。在奧運之后,鳥巢更凸顯了其文化的內涵,它是奧運志愿者的無私奉獻精神,是民族自信心與民族凝聚力的團結精神,更是綠色、人文、科技的集中體現。它激發了中國文化的魅力,煥發著中國文化的青春。4結語建筑是技術的、是藝術的、更是文化的。建筑設計師從文化的概念入手,以人們的生活方式為依托,以社會文化需求為導向,才能創造出既具有文化品位和審美內涵,又符合人類多元文化的需求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