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修堂建筑雕刻的背景、內涵與藝術特色(5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43708
2022-07-11
4頁
39KB
1、敬修堂建筑雕刻的背景、內涵與藝術特色1彭長武 盧朗摘要:作為蘇州傳統雕刻藝術的代表,敬修堂建筑雕刻是建立在蘇州明清時期“洞庭商幫”的崛起、吳門藝術與建筑技藝發展的基礎上的。本文結合其所處的歷史文化背景,探討和分析了敬修堂建筑雕刻所蘊含文化內涵及其藝術特征。關鍵詞:敬修堂 建筑雕刻 藝術特征敬修堂(亦稱錦繡堂)位于蘇州洞庭西山(今金庭鎮)東村,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由商人徐聯習開始修建,歷時5年而成。整個建筑群共有四進,坐北朝南,占地1886平方米,其中的雕刻裝飾多姿多彩,木雕、石雕、磚雕三者皆備,不僅題材豐富,而且手法多樣,工藝精巧,是研究明清江南地區建筑雕刻的極好素材。一、敬修堂建筑雕2、刻的背景 日益繁榮的商品經濟為敬修堂建筑雕刻奠定了經濟基礎。明清時期,蘇州已成為中國的商業重鎮,商賈云集,川流不息。蘇州本地也逐步形成以洞庭東、西山商人為主的商業團體“洞庭商幫”。洞庭商人依靠江南地區發達的經濟和優越的商品交換條件,經營范圍不斷擴張。馮夢龍在醒世恒言中描述到:“洞庭兩山之人,善于貨殖,八方四路,去為商為賈,所以江湖上有個口號,叫做鉆天洞庭”2一時間,便有了“鉆天洞庭、遍地徽商”之說。洞庭商人的經商所獲,除將部分追加到經營中來擴大生意的規模外,其余的財富,大多用于購買土地、置辦房產,以至帶動了這個時期蘇州地區建筑行業的興盛,而作為建筑裝飾的磚、石、木“三雕”也獲得了空前的發展。 3、特色鮮明的文化藝術為敬修堂建筑雕刻提供了豐富的養分。明清時期,眾多文人薈萃于蘇州,吟詩度曲,逐古今風流。在這種氣氛的激發下,吳地藝術的發展達到了新的高峰。如著名的“吳門畫派”與“吳門書派”,以及昆曲類的吳江派和蘇州派等都盛極一時。同時,許多手工藝門類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如篆刻、琢玉、宋錦、緙絲等等。不同藝術類型的創作方法、技藝特點、審美情趣影響和推動了建筑雕刻藝術的發展,并逐漸形成自身獨特的藝術面貌。 源遠流長的建筑技藝則是敬修堂建筑雕刻的技術支撐。蘇州建筑技藝的發展離不開香山幫這一建筑流派。香山幫的歷史可上溯到兩千年前的春秋時期,在其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以木匠領銜,集木匠、漆匠、堆灰4、匠、雕塑匠、疊山匠等傳統建筑全部工種于一體的工種體系。明初,蘇州人蒯祥主持北京故宮的建造,香山幫工匠被征召進京承擔這一工程的營建,從此聲名鵲起,以做工精良、巧奪天工而名世。明代的長物志和園冶兩部不朽杰作,均對香山幫建筑(造園)技藝進行了概括和總結。二、敬修堂建筑雕刻的圖案主題與文化內涵 1、祈吉納福的傳統主題 敬修堂建筑雕刻中比重較大的是明清以來廣泛應用的吉祥題材,如喜鵲、蝙蝠、魚、猴、麒麟等。這些雕飾不僅使建筑面貌更加細膩精致,而且通過這些圖案,借助象征、諧音等方式,表達出人們趨利避害、喜慶祥和的祈愿。如敬修堂建筑雕刻有不少“魚”的題材,魚與“余”諧音,象征財源廣進、年年有余;“鯉魚躍龍門”5、比喻普通人若能中舉,則功名成就、福祿俱得;又因為魚屬卵生動物,繁殖力強,有時也象征家族門丁興旺。又如蝙蝠、綬帶和銅錢組合在一起,喻為“福壽綿長”;蝙蝠和銅錢的組合喻為“福在眼前”等等。這些雕刻畫面生動形象,祈吉納福的含義清晰豐富,是明清時期廣泛使用的傳統裝飾題材。 2、賈而好儒的人文寫照 在敬修堂建筑“三雕”中讀書仕進的題材也有相當的比重,如“四時讀書樂”、“四藝”等。這類題材出現在商人宅院似乎有附庸風雅之嫌,但這種現象與當時的社會現實以及人們的價值觀有極大的關系。對于賈和儒,洞庭東、西山人有著自己的的看法。在傳統社會中,讀書出仕,光大門楣是許多民眾信奉不移的準繩。洞庭商人家族也有通過科舉入仕6、之人,然其仕進之風遠不如近在咫尺的蘇州府城一帶。林屋民風卷七載:“有明之時,山中科舉蟬聯。國朝以來,漸乃稀少,蓋洞庭之讀書者,大概以粗知句度,稍識禮儀為常,舉子之業習而不精也。若富貴之家,聰俊子弟,未嘗不延師就傳,篤志藝文,然必待文理精通,方許應試。一試不售,即廢焉改業。所以讀書者多,而成名者少?!?即言這里讀過書人雖多,但不少人只以懂得儀理常識即可。即便家庭殷實的人,科舉不利也轉而經商謀生??婆e考試不僅耗費財力,且制舉一路,猶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得中者能有幾人?經商致富相比讀書仕進似乎更易實現,這一現實使得大多數人自覺地選擇了前者。雖然人們充分認同經商的價值,但也不主張完全放棄科舉。因此,經7、商與科舉也就成了洞庭人迭相為用的生存法則。這也使不少洞庭商人有著讀書的習慣,敬修堂主人徐聯習就是一個典型。他在楚地經商時,“行篋常以書自隨以故貨殖數十年,恂恂儒雅?!?成為當時有名的儒商。除了讀書養性外,為擴大聲望,洞庭商人也樂于同文人結交,以詩酒唱和為常事,且不惜錢財。清代康熙年間東山人汪琬曾記載:“萬歷以來,山中高貲者推許氏、翁氏兩姓為甲。其人率以文雅相高,喜結納四方賢士大夫故凡春秋佳日,遠近籃輿畫舫爭集其門。如華亭董尚書(御名)宰、陳征君仲醇、常熟錢尚書受之、嘉定李進士長蘅一切管弦歌舞之娛,牲宰酒醴供張之盛,所費殆將不貲,絕無分毫顧惜”。5歷史上,洞庭商人結交的名人包括董其昌、翁方綱、劉8、墉、紀昀、錢謙益等。凡此種種,究其原因還是體現了洞庭商人在賈和儒之間復雜而矛盾的價值抉擇。 3、文雅閑適的風尚習俗自明代中期以后,時政逐步寬松,蘇州經濟日益富足,市井生活漸趨繁華。普通市民階層在士紳階層的引導下日趨活躍,并逐步成為消費的主體。為了迎合普通市民階層的趣味,大量反映市民日常生活和志趣的題材被納入藝術創作中,如人們喜聞樂見的民間傳說、歷史故事,或是現實生活中節俗、游冶等情景;同時,蘇州文人的藝術創作也開始涉及市井民間,繪畫作品充滿了濃重的世俗氣息。這些作品又常通過民間匠人轉化成為版畫和建筑雕刻,這一現象也體現在敬修堂的雕刻中。在敬修堂主廳隔扇門的絳環板中,就有不少描寫世俗生活的場景,9、如游園、郊游、耕讀等。各個場景的描繪細致入微,畫面情節引人入勝。三、敬修堂建筑雕刻的藝術特色 1、主題鮮明的布局構思敬修堂的建筑雕刻在總體規劃上層次清晰且主題鮮明。這在敬修堂一系列門樓的雕刻中尤為明顯。敬修堂建筑群共有四座門樓,進入院落后左轉,可見一座雕飾精美的木構門樓。門樓額枋上有四個圓柱形門簪,雕刻四季花卉。前檐枋正面中部以包袱錦的構圖,將一對麒麟、兩只喜鵲雕刻在有亭、橋場景的背景上,寓意“喜臨門”。前檐枋下沿兩端飾以壽桃雀替,上沿承四組斗拱,斗拱上托連機和前檐檁。四組斗拱之間采用透雕的技法,從左至右依次雕刻三組動、植物圖案。第一組的內容為松鼠、喜鵲和梅花,寓意“喜上眉梢”;第二組是柿子樹10、獅子和喜鵲,寓意“事事如意”;第三組為獾和喜鵲,寓意“歡天喜地”。整個門樓的雕刻都以“喜慶”為主題,共同營造了一個開門見喜的歡快氣氛。經木構門樓右折前行,依次到達第四進,另有三座磚雕門樓,分別以門樓匾額上的題詞“劌繢連云”、“世德作求”和“美哉輪奐”反映不同主題。 2、形式多樣的構圖敬修堂“三雕”的構圖中,較為常用的方法是通過改變主體和陪襯之間的比例、簡化陪襯的形象來突出主題。而最有特點的是在表現人物故事時,注重對事件的選擇,布局時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同一時間不同空間、不同時間不同空間的題材可以同處于一幅畫面中。如大廳磚雕門樓的上額枋中,有一組表現人物故事的雕刻裝飾,其內容描述的是游園的場11、景。主體環境采用手卷畫的構圖格局,畫面從右至左徐徐展開,不同場景以樹木分隔但又氣韻連貫,人們在不同區域的活動描繪得非常生動。除了對裝飾內容進行規劃布局外,在構圖的格局上還借鑒了江南建筑彩畫的做法。例如敬修堂大廳前檐枋的雕刻裝飾,就有彩畫的特點。前檐枋兩端的找頭以對稱的形式,飾以淺浮雕卷草軟卡子,在枋中部的包袱心位置雕刻夔龍壽字團。雕刻不施加任何彩色裝飾,而以木材的肌理豐富畫面的層次。 3、精巧傳神的雕刻技藝蘇州地區傳統的建筑雕刻做法包括陰刻、平雕、浮雕、透雕和圓雕等,同時施以剔、鉆、勾、鏤等工藝。在創作時,工匠們常會因不同的題材和裝飾部位,將這些技法或單獨、或相間、或組合地加以運用。在敬修堂的12、建筑雕刻中,入口門樓的門簪即是雕刻技藝一次充分的體現。門簪的側面以高浮雕勾勒出花卉的枝干、葉片及花瓣,再以陰刻加以修飾;正面的花頭采用透雕表現,花瓣層層包裹,層次豐富。門簪正面與側面的交接圓潤精巧,正面花瓣與側面葉片在形態上過渡自然、井然有序。敬修堂的磚雕門樓上有大量磚雕人物故事,薈萃了各種各種刀功技藝,或提頓按挫,或鉤回曲直,或剛柔疾徐,生動地刻畫出各種形象。這些人物雕刻不僅刻畫精細,且神態生動,充分反映出高超的雕刻技藝。4、清雅靈秀的藝術面貌明代中后期的蘇州,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民階層的壯大,人們生活情趣日趨多元化。文人士大夫階層和工商階層的審美趣味也相互滲透和互動,形成了雅俗共賞的藝術13、氛圍。當兩者的界限逐步模糊時,向來以正統文化自居的文人菁英階層出于彰顯身份地位的心理反應,重拾宋之后中國傳統士大夫“正雅去俗”的遺風,以宋人“簡練古雅”的美學標準為尚。自然,“初發芙蓉、自然可愛”遠比“鋪錦列繡、雕繢滿眼”有更高的境界?;谶@種美學背景,敬秀堂的建筑雕刻裝飾中趨向奢靡的成分固不可少,但這些雕飾精煉而適宜,靈巧而秀麗,整體上依然渾厚剛勁、簡練古雅,呈現出一種素潔清雅的藝術面貌。 敬修堂“三雕”是江南地區傳統建筑雕刻的一個縮影,它真實地反映了蘇州地區,特別是洞庭東、西兩山的社會文化背景。同時,其豐富的裝飾題材和鮮明的藝術風格也使其成為研究江南地區傳統建筑裝飾的重要標本。注釋:1、本文為江蘇省高校哲學社科研究基金項目(項目號2010SJB760012)階段成果,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資助項目。2、(明)馮夢龍,醒世恒言,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105頁。3、(清)王維德,林屋民風,卷七。4、范金民,江南社會經濟研究明清卷,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年,第1094頁。5、(清)汪琬,堯峰文鈔,卷十五。 (彭長武,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通訊作者:盧朗,蘇州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