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建筑保護與再利用(5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43755
2022-07-11
5頁
82.50KB
1、歷史建筑保護與再利用研究【摘 要】歷史建筑作為歷史記憶和歷史文脈的重要組成部分,訴說著城市某一時期的發展歷史,同時也是一座城市的瑰寶。保護和利用好這些建筑,成為當今社會發展的主題和緊迫任務。本文將以長春新民大街偽滿建筑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新民大街偽滿建筑的保護研究現狀,提出歷史建筑保護再利用的建議和思考,對歷史建筑的保護作出總結。【關鍵詞】歷史建筑保護;歷史建筑再利用;長春新民大街偽滿建筑歷史建筑作為歷史記憶和歷史文脈的重要組成部分,訴說著城市某一時期的發展歷史,它的每一個細節無不對于當時的生活狀況、工作狀況、生產工藝、結構組成等提供了最好的參考資料。該文將要介紹的偽滿建筑所在的時期是長春人民乃2、至全國人民的一段屈辱史,是在其日本帝國主義統治中國壓迫中國人民的情況下,建造的這些建筑,它們是日本侵略中國的歷史見證,對于今天的愛國主義教育和增強愛國情感,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義。1 長春新民大街偽滿建筑概述被稱之為“長春市第一條歷史文化街區”的新民大街,是長春市著名的大街之一,位于市東南,由地質宮廣場一直延伸到新民廣場,街寬二十多米,長達五華里。它曾是偽滿時期的政治中心,這條政治”中央大道”當時被稱為順天大街,大街東西兩側坐落四部一院一衙。四部是偽滿洲國軍事部、偽滿洲國經濟部、偽滿洲國交通部、偽滿洲國司法部;一院是偽滿洲國國務院;一衙是偽滿洲國綜合法衙。其它還有四部分布在新民大街周圍,他們3、分別是偽滿洲國文教部、偽滿洲國興農部、偽滿洲國外交部、偽滿洲國民生部。這四大部和位于新民大街的四大部,共同構成了偽滿洲國八大部(日本占領東北,建立偽滿州國,把長春立為首都,稱為新京。日本為了永久占領,在新民大街及附近建起了政府部門。這些建筑大致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建造,大部分帶有當時的日本宮廷風情,解放后作為文化遺存及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統稱為八大部。)2 新民大街偽滿建筑保護再利用現狀2.1 保護取得一定成果新民大街的歷史保護建筑占整個街道界面的71.9%,長春市政府、文物保護單位等有關部門積極采用了三種方式進行修繕,即復原重點建筑,簡單修復以及復建建筑等。本文所提到的新民大街偽滿建筑在尊重歷史的4、風貌方面,對于歷史文脈的延續方面做到了恰到好處,因為四部一院一衙在偽滿時期屬于政治建筑,在這些歷史建筑的修復改造保護過程中,對于其具體對象在一個比較深刻的認識上,沒有在其內部空間盲目的大拆大建,而是將內部空間更加有序地重組、分隔,更好地為今天的醫療建筑即吉林大學的教學建筑和辦公建筑服務。同時,這些建筑是在政府、文物保護單位、民眾等各個部門共同監督下,共同改造、規劃和實施完成的。為了避免錯誤的實施和不合理的改造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相關部門是在共同協商,借鑒其它歷史建筑保護成功的經驗和總結過往的教訓,在其不斷地摸索中對這些瑰寶建筑進行保護。偽滿時期遺留的大量建筑,對好多質量完好,藝術、歷史價值較高5、的建筑大多進行了較好的保護利用,大多都被用作學校、醫院、政府機關的辦公樓。有的建筑經過改擴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原偽滿洲國軍事部,現白求恩醫學院,在解放后加高了一層,中央的塔樓的形態也作了調整。2.2 存在的問題真實性是歷史建筑保護的重要原則之一,尊重歷史,尊重文脈,更要尊重歷史建筑的原貌,也就是歷史建筑改造的基礎要求,它的真實性。但是,今天矗立在我們面前得新民大街的偽滿建筑,由于這些歷史建筑在保護的基礎上對其空間重新分隔、規劃、設計利用,對于這些建筑的歷史記憶和歷史文脈的延續,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破壞,有些地方面目全非。可見,在遵守歷史建筑保護的真實性上,存在諸多問題,有好多建筑的命運很悲慘,6、例如偽“外交部”現在被一個娛樂俱樂部占據了,莫名的在前面加了一個門廊。同時,目前這些偽滿建筑大多都保存的比較完好,歷史文化價值尚存。但是由于這些建筑物分屬于不同的區域,同由各個不同的部門管理和使用,這些文物建筑難以得到理想的、全面的、整體的保護。然而已經出臺的一些建筑法規也沒有得到有效的實施,導致整個建筑群處于混亂的保護和管理狀態,很是為這些歷史建筑的前途擔憂。3 歷史建筑保護再利用的分析策略歷史建筑的保護,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對于長春新民大街偽滿建筑的保護不僅要重視建筑其自身的保護,還要重視以合理利用為主要手段的持續性保護的目的,以及對偽滿建筑的使用功能及其周邊環境的保護。對于這些典型的長春7、的瑰寶歷史建筑的保護,只有重視對這些偽滿建筑個體所處環境及周邊建筑的保護,才能反映典型性建筑表現的歷史特質,實現其保護的最有效途徑。從這一面來說,保護的整體性集中體現在對整個新民大街偽滿建筑群落的保護上。長春遺留下來的這些歷史偽滿建筑,是長春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長春歷史見證的瑰寶。隨著社會、經濟和科技的發展,這些歷史建筑也在潛移默化的變化著。在人類歷史的長河里,臨時短暫的是政治歷史風云,而文化積淀是長久的,文化本身它所特有的融合性和吸附性正好說明了這一點。長春偽滿建筑所關聯到上個世紀的殖民背景,已經成為過去的歷史,而固有的依然矗立在我們面前的偽滿建筑,經過歷史歲月的長期積淀,已經成為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該以科學的、開放的、積極的意識去看待和思考這些問題,既要看清楚這些歷史建筑所在的年代的錯綜復雜的時代背景,同時也要明確這些歷史建筑作為人類文化遺產所在今天的實際價值。參考文獻1王春暉,董舫,歷史建筑的保護與開發研究以長春偽滿皇宮為例,黑龍江史志,20102楊立彬舊建筑改造與再利用案例分析,山西建筑,20093肯尼思鮑威爾.舊建筑改建和重建筑.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4長春市淪陷時期地下建筑設施調查報告,長春文物保護研究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