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南地區農村宗教建筑文化研究(4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43853
2022-07-11
4頁
42.26KB
1、隴南地區農村宗教建筑文化研究摘 要 宗教建筑曾在我國歷史發展中大放異彩,其建筑風格和內涵在中國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近年來,伴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偏遠地區的宗教建筑卻處于十分尷尬的境地。一方面是經濟文化的沖擊和年久失修以及各種動亂導致的建筑物受損,另一方面是我們所面臨的對傳統文化遺產的保護。西部鄉鎮和農村地區的宗教建筑,處在廢與存的窘境之中。本文從甘肅省隴南市、天水市的鄉鎮建筑及家庭的祖先崇拜出發,對隴南地區鄉鎮農村宗教文化與建筑的保護現狀與前景開發進行研究,并提出一些個人見解和解決方案,以推動隴南地區農村宗教建筑文化研究。關鍵詞 隴南地區;農村;宗教建筑;保護現狀;前景開發【中圖分類號】 2、TU2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4244(2014)06-328-2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建筑與人類掛鉤,宗教與文化掛鉤,文化與經濟掛鉤。因此,要分析我國隴南地區農村宗教文化與建筑現狀的前景,找出解決方案,就必須從經濟出發。但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精神文化往往具有相對穩定性,所以,分析隴南地區鄉鎮農村宗教文化與建筑的現狀與前景時,既要考慮當下社會經濟的發展,又要考慮文明的繼承和揚棄。一、我國隴南地區農村宗教建筑的現狀本文中的宗教建筑指各種寺、廟、觀的房屋建筑和相應的裝飾、塑像、彩旗、文字等所組成的景觀。隴南農村地區是佛、道兩教占主體的地區,本文中的宗教神靈,主要是與農村鄉鎮居民生3、活相關的土地神、牛馬神、家神以及家庭所供奉的祖先、門神、財神、灶神等。目前,隴南鄉鎮農村地區宗教建筑文化的現狀主要包括鄉鎮宗教建筑的損壞和重修、農村寺廟建筑的輝煌與危機、祖先崇拜三個方面。(一)鄉鎮宗教建筑的損壞與重修我國鄉鎮地區的寺廟建筑,由于各種原因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壞。以柏林觀為例,在上世紀,柏林觀由于社會動蕩,建筑物嚴重受損,整個道觀幾乎到了要消失的地步。宗教建筑的重修分為神廟重修和文化圣地重修兩種情況。神廟重修以方口寺最為典型。隴南市禮縣紅河鄉方口寺,先后重修了三霄殿、地藏殿、正殿。其建筑較新,殿內神像塑造生動,壁畫內容豐富。文化圣地的重修則以武侯祠最為典型。國家對隴南市岐山武侯祠進4、行了維護重修,發展旅游業,推動社會經濟發展。通過對宗教寺廟建筑的重修,我國西部鄉鎮地區的部分宗教建筑又重現風采。(二)農村寺廟建筑的輝煌與危機相比較鄉鎮寺廟建筑的沒落,農村的宗教建筑可謂輝煌。因為農村宗教建筑與農村居民的社會生產生活密切相關。以禮縣農村為例,人們通常供奉三類神靈:土地神、牛馬神、家神。在農村神靈分工中,土地神掌管著山川河澤和土地收成,牛、馬神主管著作為六畜重要成員和古代農業生產重要動力的牛、馬,家神負責保護家庭成員的生命財產安全,這三類神靈對于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的特殊意義,使得他們得以長期受到村寨成員的供奉與維護,這也使得農村地區的宗教建筑至今依然普遍存在。但農村寺廟建筑也存在5、著嚴重的危機,這主要是由于建筑物受損、人口流失和宗教活動減少造成了宗教文化無形流失。(三)祖先崇拜祖先崇拜是我國西部農村鄉鎮地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逢年過節、婚喪嫁娶,人們總要推崇祖先,敬奉先輩,因此,雖然宗教文化與建筑在當代已出現沒落趨勢,但祖先崇拜依然盛行。值得注意的是,伴隨著各種新儀式的出現,對祖先進行儀式性崇拜的活動正逐漸被代替。這一文明悄然發生著變化。二、我國隴南地區鄉鎮農村宗教文化與建筑出現危機的原因(一)社會經濟文化的沖擊隨著社會經濟的顯著發展,物質生活逐漸豐富,人們對神靈的崇拜心理大大減輕。人們逐漸放棄對宗教神靈的崇拜和對宗教建筑的維護,宗教活動越來越少,宗教建筑失去了魅力。“6、近幾年來,外國的一些節日在中國廣受追捧,如情人節、圣誕節等,其參與人數之多,規模之大,熱鬧程度之高令人咋舌,大有取代中國傳統節日之勢。”這使得部分宗教建筑年久失修,逐漸被人遺棄,宗教文化無形流失。同時,教育事業的發展,使隴南鄉鎮農村居民的文化素質得到提高,人們對神靈的信仰減少,對于宗教有了認識,不再對進行崇拜、捐助,轉而投資各類項目,宗教建筑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我國傳統節日的慶祝主要是圍繞對神靈的祭祀活動展開的。以隴南市禮縣鄉鎮地區為例,當地每年的社火都要圍繞祭祀神靈展開,這種祭祀活動以大型宗教建筑物和神像所在地為中心,并且執行嚴格的儀式,這使得宗教建筑文化得到了很好的維護,然近代以來,伴隨7、著工業文明的擴張,我國許多地區的節日慶祝方式不斷發生變化,神靈祭祀活動被大眾娛樂性活動取代,節日中的宗教文化色彩日益淡化,宗教建筑不再是慶祝活動的中心場所。這導致宗教建筑文化失去了本身存在的意義,逐漸被人遺忘。(二)農村地區人員的流失和傳統技藝消失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口流動由西部流向東部,在類型上有兩種:1、農民工流動。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各地區發展程度的不斷拉大,我國農民工流動規模不斷擴大,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流出,農村的常住人口明顯減少。2、知識分子的流動。改革開放以來東部地區經濟的發展和對高科技人才的需求使許多西部地區的知識分子紛紛涌向東部,“孔雀東南飛”早已是公認的事實。農村人口的不斷減8、少使得維護宗教建筑文化的人數縮減,文化傳承日益單薄,宗教建筑文化在農村的生存基礎受到動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建筑事業迅速發展,新式建筑不斷出現,傳統建筑的生存空間受到壓縮,這造成了傳統建筑藝術的消失。“我國民間有許多的傳統技藝,這些技藝現在正面臨著消失的危險,最直接的原因是由于掌握這些技藝的藝人大多年過花甲,而技藝卻后繼無人,如果這些老藝人一旦離去, 這些技藝也將隨之消失”,傳統宗教建筑無法修補,歷經風雨,最終倒塌。(三)人為破壞寺廟建筑我國歷史上動蕩年代里,許多宗教建筑被損毀、遺棄。以柏林觀為例,雖然歷史悠久,建筑獨具特色,但在歷史上也是多災多難。民國九年(1920年)天水大地震,廟宇多倒塌9、,當地民眾堅持修復保護。后遭浩劫,千年古柏砍伐,尤其一株春秋古柏,相傳為老子親植,也未免斧砍。古樹古物蕩然,現僅存清康熙時大匾3塊。人為故意破壞,對宗教建筑物破壞巨大,宗教文化損失相當慘重。三、應對隴南地區農村宗教建筑文化危機的對策(一)重修隴南鄉鎮地區有許多規模較大的寺觀,這些文化圣地具有很多特殊的價值。重修這些寺觀,既能保存我國優秀的傳統建筑,又能充分挖掘其潛力創造新的價值,推動文化繁榮和經濟發展。“對宗教文物古跡的修復與重建時應盡量保其歷史原貌”3,盡可能按照古代建筑的標準,依照傳統技術重修,以保持古宗教建筑的原貌,體現出它的時代性。重修之后,要按照科學方法管理、開發,不能融入太多現代元10、素,并按其特色挖掘其特性,使人能感受它的古風貌。重修古代宗教建筑可以恢復宗教建筑原貌,有利于保護古建筑技術,保護我國傳統技藝。(二)挖掘宗教文化與建筑的價值1.文學價值。宗教建筑具有深厚的文學價值。開發應從三個方面:一、詩詞文章。古人以其特有的文化底蘊和寫作風格對宗教建筑進行描繪,使其具體深刻,意蘊深遠,將古代文章和詩詞歌賦摘錄在寺觀內,能夠提高寺院的文化內涵和知名度,弘揚我國古代的詩詞文化,繼承我國文明的精髓。二、對聯。我國宗教建筑物上都貼有對聯。對對聯文化進行挖掘,可以研究宗教文化,提高建筑的文學藝術水平。三、當代文學。古代宗教建筑在當代依然具有很好的文學價值,對這些文學價值進行開發,既能11、推動我國文學向前發展,又能提高公眾對宗教建筑物的認識,進一步保護宗教文化。2.藝術價值、科學價值。宗教建筑在設計和布局上,具有獨特的藝術美,建筑物上的繪畫,具有藝術價值與人文價值,向人們傳達出宗教故事和理念。在布局上,宗教建筑與周圍景色相配合,展現出了秀美山河的風姿。塑像、經文等也具有代表性。宗教建筑的藝術價值,是一筆取之不盡的財富。宗教建筑的形式是歷代能工巧匠的不斷創新發展而來的,具有很好的科學價值,對其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可以理解古代科學,促進技術進步。同時,也能展現我國古代輝煌燦爛的文明。3.旅游價值。宗教文化圣地,自古就是旅游勝地。“宗教文化旅游資源(有形的和無形的)作為宗教信仰意義上12、的存在,對宗教信仰者的吸引力無疑是巨大的。但宗教同時又是一種復雜的文化現象,它所蘊涵的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神秘性,對非宗教信仰者也有著巨大的無法抗拒的吸引力。”在我國歷史上,許多文人對寺觀建筑有著特殊喜好,宗教建筑能吸引大批雅士。在當代,宗教建筑和宗教文化的旅游價值不但沒有衰落,反而有了很大提升,人們到各類宗教地區參拜,既可以接受古文化的熏陶,又能增長見識,陶冶情操。在旅游業迅速崛起的新時代,運用宗教建筑文化發展旅游實為上上之策。(三)農村宗教建筑的拆除和鄉鎮宗教建筑再建目前,我國農村部分小型宗教建筑被遺棄、荒廢,這些建筑應加以拆除。在拆除時,對于具有價值的歷史文物,應加以保護性拆遷;可再利用13、的材料要充分利用;對于無用的東西加以銷毀;拆除之后的地面應加以修整,保護生態環境。廢棄宗教建筑的合理拆除,既能合理保護生態環境,又能保護古代文物和優秀文明成果。農村人口進入城市,使鄉鎮人口增加,擴大了民眾對宗教建筑的需求,這就有必要在大型鄉鎮地區修建新的宗教建筑。這種宗教建筑物的修建應遵循大而少的原則,建筑物規模要大,以適應眾多鄉鎮居民的需要,更好的保存傳統技藝,開發其古建筑價值;數量要少,達到物以稀為貴的效果。(四)創造新文化隴南宗教建筑文化與當下的經濟不相符,因此需要創造經濟性文明,走創意文化產業的道路。“創意文化產業是近年來迅速崛起的一個知識密集型的新興產業,是以當代大眾的媒介生存、數字14、生存和全球互聯網生存為前提的市場化的文化科技內容產業,其具有廣泛的適應性。”隴南應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旅游文化。宗教建筑的旅游價值可以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旅游文化,特色建筑、特殊裝飾、特定的圖畫,都可創造出新的旅游文化。二、影視文化。隴南農村鄉鎮地區的宗教建筑用在影視行業當中,形成影視文化,既能宣傳宗教建筑物,又能帶來現實收益,達到一舉兩得的效果。三,商業文化。對宗教建筑物進行商業性開發,例如在宗教建筑物周圍出售特色工藝品、書法、繪畫等,大力發展商業文明,可以帶來經濟上的繁榮。值得注意的是,宗教建筑的文化創新不能改變其原貌,在出售商品時,應以特色為基礎,少添加現代化元素。否則,宗教建筑會失去其價值15、。(五)精華永存“宗教文化遺產遺跡,如各種宗教建筑、宗教繪畫,幾乎集中體現了歷史上各種藝術美的精粹,擁有極高的知名度。”隴南宗教建筑文化中有許多文明精華,例如建筑藝術、雕塑藝術、繪畫藝術、布局藝術,保存這些文明精華,可以繼承傳統文化,豐富西部農村地區的文化生活。文化精華的保存涉及到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即要對宗教建筑及其它物品的保護,也要對各類技術、藝術進行保護。保護文明精華,要保護各類實實在在的文明,還要培育具有優秀文化素質的人才,傳承文明精髓。隴南農村鄉鎮地區的宗教建筑是我國歷史文化的瑰寶,保存這一優秀文明精華,對我國文化保護意義尤其重大。(六)歷史文化研究隴南鄉鎮地區的宗教建筑,擁有豐厚16、的文化底蘊,是歷史研究的絕佳材料。“隴南開發較早,歷史悠久。境內古代文化遺存遍布各地。”對這些文明應加以合理開發。在歷史文化的研究上,隴南農村鄉鎮地區的宗教建筑可以作為實物,用來佐證歷史;也可以作為文化的載體,對人們的社會生活加以探討。同時,在傳承技術、藝術、文學、音樂等方面都有獨特的歷史價值,更有利于歷史文化的研究。四、結語我國隴南農村鄉鎮地區的宗教建筑,雖處于十分難堪的境地,但對其不能一味保留,也不能隨便放棄,而應該根據當下的社會狀況,對其具體分析,一方面保存我國的傳統精神文化,另一方面使其與當下經濟發展相融合,創造新的文明,推動經濟文化雙重發展。參考文獻:1梁潤.我國民俗文化保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1).2吳桂生.論宗教文化旅游資源的利用與開發J.湖南商學院學報,2004,(4):69.3羅衛東.隴南史話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