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建筑藝術分析之騎樓淺析(5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43860
2022-07-11
5頁
17KB
1、嶺南建筑藝術分析之騎樓淺析 嶺南建筑是中國建筑藝術的一朵奇葩,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和個性特征,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嶺南建筑體現了嶺南人民的民族風情和文化傳統,是我國建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騎樓是嶺南建筑藝術的一朵奇葩。騎樓是近現代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產物,主要出現在廣州等嶺南地區,在狹窄的城市街道兩旁,建筑臨街面的底層用柱子架空,底層的墻面部分往里掏空兩米左右。這樣,便在街左右兩旁各形成一條寬敞的人行走廊,這條走廊,長可達數百米甚至上千米。如今騎樓已成為嶺南建筑的一個重要標志。 作為一個廣東人,我第一次聽說“騎樓”這個名詞是在上周交選修作業之前。我對嶺南建筑藝術方面的知識,或者說嶺南建筑藝術常2、識是知之甚少,在做作業時無從下手,就向一個朋友訴說了,他一下子就說出“騎樓”這個名詞。于是,我上網搜索了一些關于騎樓的網頁,瀏覽了圖片,原來騎樓是這個樣子的呀。上下九步行街,北京路的那些建筑就是騎樓了,其實騎樓就在我的身邊,居然到現在才知道這個建筑名詞,實在慚愧。 騎樓是一種商住建筑也是一種獨特而深具人情味的民居建筑。它的沿街部分二層以上出挑至街道紅線處,用馬蹄似的立柱支撐,形成內部的人行道,立面形態上建筑騎跨人行道,因而取名騎樓。在樓房與樓房之間,跨著人行道而建的,在馬路邊相互聯接形成的這條自由步行的長廊,就是騎樓。騎樓分樓頂、樓身、騎樓底三部分。在閩南語中叫它“亭仔腳”,在我們廣東話中也可3、以引伸為“露臺”。騎樓下一面向街敞開,另一面是店面櫥窗,顧客可以沿騎樓自由選購商品。店鋪后面是工廠、貨倉、生活用房,樓上一般住人。這類建筑也可能受“干欄式”建筑的影響。商住結合,內外有別,方便實惠。另外,騎樓臨街立面統一平整、僅有些內陽臺顯示了“挖空”的情趣。有的樓頂矗立著尖頂塔樓,有的正面墻頂挑出拱形雨篷。這些奇特的造型,為單調、平整的天際線增添了情趣。騎樓這種建筑模式延伸到現在,普及到鄉鎮,擴展到工業。我國現代的工業園區,專業鎮和新農村建設等建筑小區,一般都是類似這樣的建筑群。它是西方建筑文化與我國建筑文化,是城市建筑文化與鄉村建筑文化相融合的產物,也是傳統建筑文化與現代建筑文化的體現。 4、從建筑美學上看,騎樓的高和寬尺度宜人,符合審美比例;其窗楣、廊柱、墻面、造型、腰線、陽臺、欄桿、雕飾等都呈現出紛繁多姿的風韻;騎樓外墻上各式各樣的中西裝飾構件浮雕圖案有上萬個,其裝飾的密集精美程度在國內和東南亞都無以倫比。從建筑結構上看,人字形的屋頂覆蓋青瓦,上面安放著吉祥物;每棟騎樓的檐口和女兒墻獨具個性;山花明快簡潔,窗楣造型更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大薈萃,多個窗洞并列并排,壁柱形態各異,寶瓶式的欄桿,前店后宅或下店上宅,騎樓底層一般為兩進兩廳四廂,漏花陽雕陰刻的落地木門木窗和雕花的木龕神臺,里墻里窗大量的中國傳統典故浮雕磚刻花飾,上等木材的木梁架和油光發亮的樓層地板等。 騎樓的功能,綜合起來有5、以下五點: 一、擋避風雨侵襲,擋避炎陽照射,造成涼爽環境; 二、騎樓發端于改善生活環境,進而成為商業謀生的場所,以商業活動為主,表現出開放意識和洋為中用的創造性思維; 三、連廊連柱,立面統一,連續完整,中西合璧,多元共存的獨特風貌; 四、沖破了居家單門獨戶的束縛,變成顧客的共享空問,并體現相互尊重的現代意識; 五、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成為品茗、聊天、納涼、會客、交換信息、晚間涼眠的地方,反映了商業文化與社會文化的地域特色。 騎樓最早見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后來才流行歐洲,近代才傳至世界各地。由于廣州的天氣非常多變,因而“騎樓”正好適應這種氣候特點,一時風靡整個廣州城,逐步地形成廣州街景的主格6、局。鴉片戰爭之后,廣州近代建筑的發展經歷了西洋建筑的移入、傳統建筑的復興以及現代主義建筑的傳入等若干階段。西洋建筑在廣州便有了以下類型:如天主教圣 心堂(石室)一類的宗教建筑;如廣州郵務管理局大樓、粵海關大樓、市府大樓、省財政廳大樓、省總工會大樓一類的公共建筑;如西關大屋、竹筒屋以及東山花園洋房、小洋樓一類的住宅民居建筑;如中山紀念常、海員亭一類的紀念性建筑;還有如愛群大廈、南方大廈、市銀行大樓、省銀行大樓、新亞大酒店以及遍布廣州各主要商業街道(騎樓商業街)的商業騎樓建筑。 在全國各地的騎樓里,廣州騎樓形式多樣,保存完整,是粵派騎樓的代表。其形式大概有仿哥特式南洋式古羅馬券廊式仿巴洛克式現代式7、和中國傳統式。 仿哥特式 代表作:長堤愛群大廈 這種形式在其他城市也較為少見。北京路新華書店和長堤愛群大廈是其代表作。北京路新華書店以強烈的垂直線條和拉長的拱形窗表現了明顯的哥特裝飾意味。愛群大廈則將哥特風格加以靈活運用和改良,立面以垂直構圖為主,設以仿哥特式窗,底層騎樓柱廊也處理為仿哥特式窗形式,使人感覺到濃厚的哥特風格。 南洋式代表作:文明路186號 這是一種在南洋地區非常獨特且有創造性的形式,即在女兒墻上開有一個或多個圓形或其它形狀的洞口,其原本是為了預防南洋一帶強烈的臺風襲擊,減少對建筑物的風負荷的技術處理,從而形成了獨特的建筑藝術形態。在文明路、海珠路上都可以找到。 古羅馬券廊式代表8、作:新華大酒店 這種形式騎樓在其它城市較少出現,在廣州卻能找到不少實例。位于長堤的新華大酒店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底層騎樓為券柱式,券心處以漩渦裝飾,風格雄偉,線角明朗而細部豐富。一些部分還運用簡化了的羅馬柱式,使其羅馬風格更為濃郁 仿巴洛克式 代表作:萬福路114號 這種形式在東南亞一帶和我國南方城市的騎樓中被普遍采用。這些巴洛克裝飾既不同于古典式的嚴謹,也區別于17世紀巴洛克風格的繁瑣與追求曲線、動感,而是在構圖穩定的基礎上加上巴洛克裝飾。在廣州的騎樓中,巴洛克裝飾多運用在山花裝飾及女兒墻的曲線中,在下九路、龍津西路、萬福路等都可以找到。 現代式 代表作:泰康路一帶 這種騎樓一般建于上世紀809、年代以后,在尺度、結構、材料、造型風格等方面與傳統騎樓區別明顯。一般來說,立面處理上舍棄了復雜的裝飾,運用了簡潔、明快、實用的功能主義的處理手法。 中國傳統式 代表作:德政南路139號 該形式騎樓延續了我國南方傳統民居的特點,底層沿街挑出,長廊跨越人行道沿街布置,樓層正面墻上并排開著兩至三扇窗戶,立面基本無裝飾。這種騎樓僅在南華路、同福路、萬福路、德政路、起義路等還有零星保存。 騎樓經歷了這么多的繁華,它的歷史和風格,都是一個時代的集中體現。通過對騎樓歷史文化的研究,我們可以認識到,保護好騎樓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它不僅是南方商業品質的活化石,更是一寸了然于胸的商魂追懷。騎樓現在雖然得到人們的從新認識,但是情況還不是很樂觀。因此,我們要向社會各界發出呼吁,我們要在發展市政建設的同時注意保護騎樓,保護好我們濃郁的古老文化。 參考文獻:1馮怡正在消失的騎樓 2百度百科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2-21
39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