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與文化的雙向延展(4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43862
2022-07-11
4頁
40.94KB
1、建筑與文化的雙向延展【摘要】世界各地的建筑在全球化大潮下,地域性建筑文化受到沖擊,我們已經很難分辨高度發展下趨同的現代城市。基于當前中國城市建設中傳統文化與現代的矛盾與關聯,人們不斷探求融合傳統建筑與現代建筑的方法。形式上的模仿出發是最為常用手段之一,但往往只限于表面的模仿。從文化上入手的融合或許更能夠體現中國建筑應延續的內在精神。 /2/view-13089360.htm【關鍵詞】:建筑;傳統文化;地域性;創意產業; 中國城市的特定文化環境,同城市化發展之間的復雜矛盾更是無可避免。恐怕世界上再難以找到一個國家像中國那樣,整個國家的城市與建筑都在高速軌道上以無可比擬的速度飛馳。城市急速地膨脹,2、新建筑批量地生產,而空間始終是有限的,那么新的只能夠推翻舊的。隨著現代化城市建設,歷史文脈逐漸消失,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面臨危機,如何能夠使得傳統建筑文化脈絡在當今世界得以延續和發展,已經成為倍受矚目的時代問題。1.建筑的地域性與全球化 伴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涌現出各種建筑理念、建筑流派、建筑樣式。但無論怎養,建筑都不可能脫離環境獨立存在,它們必須根植于各種特定條件限制下的環境中。世界各地的建筑景觀各有其地域性特點,建筑跟一個民族的文化、理念和思維方式是緊密相關的。 1.1全球化大潮下的中國建筑 在建筑領域,全球化的一個典型和集中的表現就是今天建筑文化的國際化和城市空間、形態的趨同現象。隨著全球化3、在世界范圍迅速展開,世界文化與地域文化這兩個既互相矛盾又互相聯系的文化的交織和沖突,使今天的世界建筑景觀變得日益錯綜復雜,令許多建筑師和批評家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1。全球化話語淡化了中國建筑和東方文化的主體意識,由此而引發了城市空間和形態的趨同,而我們對此也已經熟視無睹。 1.2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擁有深厚文化歷史底蘊,中國的地域性建筑是一種蘊涵著巨大創作潛力的傾向。中國傳統文化有著無比的生命力,正確認識地域性與全球化的關系,有益于創造出真正的中國當代建筑。同時,對傳統建筑的理解也應拋開形式,轉向功能、意義及人們的生活空間,結合實際環境背景歷史文脈,在中國不同城市的不同地區,采用不同建筑處理方4、式。2.中國城市面臨的復雜條件 現代建筑以其夸張和奔放姿態,沖破了傳統文明所構筑的線性空間,表現著自由的時代精神。但在現代城市中很少有人不會迷路,在鋼筋混凝土的森林中,迷失的不只是地理上的方位。更為令人恐懼的是內心的迷茫與失落。“迷失”在我們的詞匯里不單單的意味著簡單的地理方位不確定,也暗示著更大的災難2。隨著現代化城市的建設,歷史文脈的逐漸消退加深了現代都市中迷失的情感。 當前中國城市建設面臨同樣的局面,飛速的發展使得原有的城市秩序變的混亂。頻繁的改建作為現今發展城市的主要手段,粗暴的將城市中歷史的痕跡抹去。一味的尋求高速發展,導致歷史的延續性中斷。全球化進程驅使全世界城市的面目變得模糊起來5、。盡管現在設計者已經意識到并試圖改變這點,極力在建設不同城市的地標性建筑,但是帶來的效果并不顯著。而過多過于突兀的地標性建筑的出現則有可能使城市意象變得更為混亂3。 左圖(圖1)為清末北京平面圖,那時北京的邊界意象還十分清晰。城墻明確限定了內城外城的區域。中央集權的軸線特征十分突出3。而北京現在的平面,邊界的環線不斷攤開,邊緣向周邊城鎮延續,當回憶或提及所生活的城市輪廓的唯一顯著特征就是沒有特征,這也許是現代城市人共有的尷尬。缺乏方向感、無法描述、環境混亂的城市中要怎樣找到其中的城市意象。(圖1清末北京平面圖圖片來源或許我們需要從物質外觀的出發點轉換到人文環境及歷史環境,將城市中心點與歷史背景6、相結合才能夠成為強烈的意象元素,才能夠使城市變得更鮮活,更具有生命力。3.傳承中的形式與內涵 3.1傳統文化符號 基于當前中國城市建設中傳統文化與現代的矛盾與關聯,人們不斷進行多種嘗試,探求融合傳統建筑與現代建筑的方法。從形式上的模仿出發是調節傳統建筑與當代建筑的最為常用手段之一,但是往往深陷其中。中國現代建筑傳統性民族性的表達主要是“大屋頂”和裝飾與細部的民族形式的借用。北京有很多建筑都被按上了大屋頂,的確有著優美曲線的屋頂頗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這被認為這是傳統與現代的結合,而實際上只流于表面的模仿,強行將兩者生硬切割交錯只是拼湊而不是融合。 3.2傳統文化的傳承 80年代一些建筑師企圖擺脫7、直接搬用中國傳統建筑的形式,在后現代思潮的影響下,借用“符號”、“變形”的設計手法,以“文脈”的理念,嘗試中國傳統的后現代表達4。最突出的是貝聿銘先生在香山飯店設計中對中國傳統性民族性表達的嘗試。貝聿銘先生作品中一直堅持延續著中國傳統文化,試圖用現代的建筑語匯轉述中國精神。在蘇州博物館(圖2)(圖2蘇州博物館圖片來源:設計中同樣整合了大量的傳統元素,使建筑融于中國古典園林之中。 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建筑應該有非常強的中國韻味,在里面又不會找到中國傳統建筑的符號拷貝,沒有雕梁畫棟的描摹,沒有斗拱飛檐的效仿,但是當你身處其中,你又能感覺到這是中國的建筑。如同中國水墨畫的經典理念重意不重形。 有的8、時候建筑形式是可以仿效的,但是生活方式絕對是不能夠去拷貝的,任何一個民族和任何一個國家都有自己歷史文化的傳統,都有自己對生活不同的價值觀,對生活的態度。可讀環境的積極意義,比如情感上的滿足、交往或概念組織的框架、每天的新體驗,而這些似乎都要隨著歷史遺失了。4.創意產業中的建筑文化契機 隨著城市文化的經濟功能日益突現目前,中國創意產業發展迅速,北京市文物局正在就傳統四合院區域和歷史文化保護街區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的保護問題研究制定具體措施。城市是人類活動的空間,也是人類文化遺產的傳承之地。在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積累和創造過程中,城市形成了不同形態的歷史文化空間。創意產業使得城市歷史文化空間的再利用與9、文化產業的新集聚同步發生,給傳統文化在建筑中延續提供了一個可行的發展方向。 在中國,創意產業起步比較晚,但發展勢頭迅猛。北京、上海、杭州、廈門等城市化創意產業集群化發展趨勢日益明顯。近幾年國內也在不斷加大創意產業扶持力度,對于歷史價值的舊建筑改造成為創意產業園區的成功案例屢見不鮮。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正需要一個關鍵點的聯系。而創意產業建筑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可行的切入點,從文化上入手的融合或許更能夠體現中國建筑應延續的內在精神。運用新的技術帶來新的形式可能,在新建筑中融入傳統文脈,才能使得傳統文化在新建筑中延續發展。5.傳統文化在中國當代建筑中的發展空間5.1日本的建筑發展值得借鑒 中國建筑如何走向世10、界,日本的建筑發展史很值得我們借鑒,正是一大批日本建筑師創造出了既是時代的又是日本的建筑,才奠定了日本建筑在世界建筑界的地位。無庸諱言,現代日本產生了一些世界級的建筑師,在他們的設計作品中顯得簡約、抽象與現代藝術與審美容易契合同時又滲透著日本精神。5.2中國當代建筑延續傳統文化面臨的問題 中國傳統文化悠久龐雜,文化脈絡并非單一直線,國內許多建筑都曾經試圖結合傳統古建特點。但多數并不成功,一方面過于注重表象單一模仿,對與傳統文化的把握不精確。另一方面,我們對于傳統文化的繼承缺乏創新精神。5.3中國當代建筑與傳統文化的雙向發展 所謂經典是與時間相結合的產物,錯過時間的經典往往成為了發展的限制。或許11、我們可以換個角度來延續傳統,建筑的民族性和國際性并不矛盾。現代建筑技術材料的運用并不會妨礙天人合一,傳統文化理念也不會降低建筑的現代性,拓撲的空間觀念和同構的空間藝術地運用,會賦予現代建筑更強的生命力與表現力。6結語 當今世界科技的發展讓世界的大都市變的近乎千城一面,在全球化大潮影響下,地域性建筑文化受到沖擊,當代中國建筑的設計過分依賴秩序與規則,城市意象的連續性變得淡薄而又脆弱,面目變得模糊缺而乏個性魅力5。如何能夠使得傳統文化脈絡在當代中國建筑中得以延續和發展,已經成為備受關注的現實問題。中國當代建筑的發展需要的不僅僅是形式的延續,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傳承。參考文獻:1鄭時齡,全球化影響下的中國城市與建筑J.建筑學報,2003(2). 72凱文?林奇 著,方益平 譯,城市意象M,華夏出版社,20073秦佑國,中國現代建筑的中國表達J,建筑學報,20084董鑒泓,中國城市建設史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5亞歷陳燕秋,全山大?楚尼斯、球化的世界、識別性和批判地域主義建筑J,國際城市規劃,2008.4第一:劉東東 第二:賈明洋天津華匯工程建筑設計有限公司注:文章內所有公式及圖表請以PDF形式查看。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1-23
24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