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中抗震烈度和抗震等級的區別(4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43913
2022-07-11
4頁
32KB
1、A、建筑中抗震烈度和抗震等級的區別 推薦答案 抗震設防烈度是國家規定針對某一個地區的抗震設防依據。抗震等級是依據抗震設防烈度及建筑物使用功能確定的重要性的。也就是說有一定聯系,但是目標不同,作用不同。B、房屋建筑抗震等級、抗震設防烈度、地震震級三者之間有什么區別和聯系?最佳答案 抗震等級就是抵抗地震烈度的等級,設防烈度就是校核計算中必須考慮的地震烈度,地震震級是指地震本身地下深處的震級.C、建筑工程,圖紙中只說明了設防烈度,如何確定抗震等級推薦答案 抗震等級和設防烈度不是一個概念。 抗震等級:是設計部門依據國家有關規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類與設防標準”,根據烈度、結構類型和房屋高度等,而采用不2、同抗震等級進行的具體設計。以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為例,抗震等級劃分為四級,以表示其很嚴重、嚴重、較嚴重及一般的四個級別。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區地面和各類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響破壞的強烈程度,是衡量某次地震對一定地點影響程度的一種度量。同一地震發生后,不同地區受地震影響的破壞程度不同,烈度也不同,受地震影響破壞越大的地區,烈度越高。判斷烈度的大小,是根據人的感覺、家具及物品振動的情況、房屋及建筑物受破壞的程度以及地面出現的破壞現象等。影響烈度的大小有下列因素:地震等級、震源深度、震中距離、土壤和地質條件、建筑物的性能、震源機制、地貌和地下水等。例如,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震級越高,烈度也越大。地3、震烈度是表示地震破壞程度的標度,與地震區域的各種條件有關,并非地震之絕對強度。D、建筑抗震設防烈度怎么轉換成抗震等級,本工程抗震設防有關參數:建筑抗震設防類別:乙類;場地地震基本烈度7度,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0.1g;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建筑物場地類別IV類;設計特征周期0.9秒。請問相對應抗震等級為幾級?知道的朋友請給個答案,最好解釋下或者講點依據,謝謝。其他回答 共1條 地震的級別是根據地震時釋放的能量的大小而定的,同樣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壞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壞也不一樣。為了衡量地震的破壞程度,科學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一一地震烈度.5.4、0-5.4級地震,震中烈度多為六度,5.5-5.9級地震,震中烈度多為七度,6.0-6.4級地震,震中烈度多數為八度,6.5-6.9地震,震中烈度一半為八度.在抗震設防中是以設防烈度來衡量的。 E、百度文庫:抗震烈度抗震烈度指的是地震的強度,與距離震中的距離有關,越靠近震中烈度越大 。抗震等級的確定 編輯本段 抗震等級:是設計部門依據國家有關規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類與設防標準”,根據烈度、結構類型和房屋高度等,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級進行的具體設計。以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為例,抗震等級劃分為四級,以表示其很嚴重、嚴重、較嚴重及一般的四個級別。在我國建筑業中,已經開始嚴格執行這個等級標準。 建筑結構抗5、震等級一般規定 (1)多高層建筑結構的抗震措施是根據抗震等級確定的,抗震等級的確定與建筑物的類別相關,不同的建筑物類別在考慮抗震等級時取用的抗震烈度與建筑場地類別有關,也就是考慮抗震等級時取用烈度與抗震計算時的設防烈度不一定相同。 (2)建筑結構應根據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為甲、乙、丙、丁類四個抗震設防類別。 建筑的抗震設防類別劃分見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防分類標準GB 50223的規定,也可見建筑抗震設計手冊(1994年版)高層建筑沒有丁類抗震設防。 各抗震設防類別的高層建筑結構 1)甲類、乙類建筑:當本地區的抗震設防烈度為68度時,應符合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當本地區的設防烈度為9度6、時,應符合比9度抗震設防更高的要求。當建筑場地為類時,應允許仍按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構造措施; 2)丙類建筑:應符合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要求。當建筑場地為I類時,除6度外,應允許按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構造措施.按建筑類別及場地調整后用于確定抗震等級烈度,按調整后的抗震等級烈度。 3)抗震設計時,多高層建筑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應根據設防烈度、結構類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級,并應符合相應的計算和構造措施要求。A級高度丙類建筑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抗震等級應按表3.11確定。當本地區的設防烈度為9度時,A級高度乙類建筑的抗震等級應按本節第9條規定的特一級采用,甲類建筑應7、采取更有效的抗震措施。 注:本規程“特一級和一、二、三、四級”即“抗震等級為特一級和一、二、三、四級”的簡稱。 4)抗震設計時,B級高度丙類建筑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抗震等級應按表3-12確定。 5)建筑場地為、類時,對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為0 15G和O.30G的地區,宜分別按抗震設防烈度8度(0.20G)和9度(0.40G)時各類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構造措施。 6)抗震設計的多高層建筑,當地下室頂層作為上部結構的嵌固端時,地下一層的抗震等級應按上部結構采用,地下一層以下結構的抗震等級可根據具體情況采用三級或四級,地下室柱截而每側的縱向鋼筋面積除應符合計算要求外,不應少于地上一層對應柱每側縱向鋼筋面積8、的1.1倍;地下室中超出上部主樓范圍且無上部結構的部分,其抗震等級可根據具體情況采用三級或四級。9度抗震設計時地下室結構的抗震等級不應低于二級。 7)抗震設計時、與主樓連為整體的裙樓的抗震等級不應低于主樓的抗震等級;主樓結構在裙房頂部上、下各一層應適當加強抗震構造措施。 8)房屋高度大、柱距較大而柱中軸力較大時,宜采用型鋼混凝土柱、鋼管混凝土柱,或采用高強度混凝土柱。 9)高層建筑結構中,抗震等級為特一級的鋼筋混凝土構件,除應符合一級抗震等級的基本要求外,尚應符臺下列規定: 框架柱應符合下列要求: 宜采用型鋼混凝土柱或鋼管混凝土柱; 柱端彎矩增大系數_C、柱端剪力增大系數_VC.應增大20; 9、鋼筋混凝土柱柱端加密區最小配箍特征值_V,應按表5-13的數值增大O.02采用;全部縱向鋼筋最小構造配筋百分率,中、邊柱取1.4,角柱取1.6。 框架梁應符合下列要求: 梁端剪力增大系數“應增大20; 梁端加密區箍筋構造最小配箍率應增大10。 框支柱應符合下列要求: 宜采用型鋼混凝士柱或鋼管混凝土柱; 底層柱下端及與轉換層相連的柱上端的彎矩增大系數取L.8,其余層柱端彎矩增大系數_R應增大20;柱端剪力增大系數_VR應增大2U;地震作用產生的柱剪力增大系數取1.8,但計算柱軸壓比時可不計該項增大; 鋼筋混凝土柱柱端加密區最小配箍特征值_R應按表5-13的數值增大0.03采用,且箍筋體積配箍率不10、應小于1.6;全部縱向鋼筋最小構造配筋百分率取1.6。 筒體、剪力墻應符合下列要求: 底部加強部位及其上一層的彎矩設計值應按墻底截面組合彎矩計算值的1.L倍采用,其他部位可按墻肢組合彎矩計算值的L.3倍采用;底部加強部位的剪力設計值,應按考慮地震作用組合的剪力計算值的1.9倍采用,其他部位的剪力設計值,應按考慮地震作用組合的剪力計算值的L.2倍采用; 一般部位的水平和豎向分布鋼筋最小配筋率應取為0.35,底部加強部位的水平和豎向分布鋼筋的最小配筋率應取為0.4; 約束邊緣構件縱向鋼筋最小構造配筋率應取為1.4配箍特征值宜增大20;構造邊緣構件縱向鋼筋的配筋率不應小于1.2;框支剪力墻結構的落地11、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邊緣構件宜配置型鋼,型鋼宜向上、下 各延伸一層。 剪力墻和簡體的連梁應符合下列要求: 當跨高比不大于2時,應配置交叉暗撐; 當跨高比不大于1時,宜配置交叉暗撐; 交叉暗撐的計算和構造宜符合本書第10章10.7條的規定。 震級是表示地震強度所劃分的等級,中國把地震劃分為六級:小地震3級,有感地震3-4.5級,中強地震4.5-6級,強烈地震6-7級,大地震7-8級,大于8級的為巨大地震。 我國現行抗震設計規范適用于的抗震設防烈度為 69度 震級與烈度的區別與關聯 地震震級與地震烈度是不同的概念。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區地面和各類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響破壞的強烈程度,是衡量某次地震對12、一定地點影響程度的一種度量。同一地震發生后,不同地區受地震影響的破壞程度不同,烈度也不同,受地震影響破壞越大的地區,烈度越高。判斷烈度的大小,是根據人的感覺、家具及物品振動的情況、房屋及建筑物受破壞的程度以及地面出現的破壞現象等。影響烈度的大小有下列因素:地震等級、震源深度、震中距離、土壤和地質條件、建筑物的性能、震源機制、地貌和地下水等。例如,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震級越高,烈度也越大。地震烈度(例如麥加利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震破壞程度的標度,與地震區域的各種條件有關,并非地震之絕對強度。 中國歷次大地震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樹縣兩次地震,最高震級7.1級 2008年6月2日0時5913、分臺灣省臺北市發生6.0級地震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地震(8.0級) 2007年6月3日云南省普洱(6.4級) 2004年5月4日青海省德令哈地區發生(5.5級) 2001年11月14日青海省昆侖山地區(8.1級) 1999年9月21日臺灣省花蓮西南地震(7.6級) 1998年1月10日河北省尚義地震(6.2級) 1996年5月3號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地震(6.4級) 1996年2月3日云南省麗江地震(7.0級) 1976年8月16日四川省松潘平武地震(7.2級) 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地震(7.8級)死亡24萬人 1976年5月29日云南省龍陵地震(7.4級) 1975年2月4日遼寧省海城地震(7.3級) 1974年5月11日云南省大關地震(7.1級) 1973年2月6日四川省爐霍地震(7.6級) 1970年1月5日云南省通海地震(7.7級) 1969年7月18日渤海灣地震(7.4級) 1966年年3月8日至29日河北省邢臺地震(7.2級) 1950年8月15日西藏自治區墨脫地震(8.6級) 1920年12月16日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海原縣地震(8.5級)死亡23萬人 1556年中國陜西省華縣地震(8.0級)死傷達83萬人 現在,全球最大的地震是1960年智利8.9級地震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4-05-06
13份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4-10-31
12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