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懸挑型鋼腳手架特殊部位處搭設方法的探討和研究(3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43914
2022-07-11
3頁
38.46KB
1、建筑懸挑型鋼腳手架特殊部位處搭設方法的探討和研究摘要:懸挑型鋼外腳手架具有搭設方法簡單、施工布置比較靈活、應用范圍廣、有利于現場文明施工管理等優勢,常常被眾多施工企業作為高層建筑施工外腳手架搭設的首選方案,然而,懸挑型鋼腳手架在搭設過程中,架體轉角處、采光井、樓梯間、電梯間等特殊部位由于沒有制定相應的行業規定,實際搭設時不規范,這給施工帶來了一定的安全隱患。文章就建筑懸挑型鋼腳手架特殊部位處的搭設方法進行探討,介紹特殊部位處搭設的處理方法。 關鍵詞:腳手架;懸挑型鋼;特殊部位;搭設處理隨著經濟的發展,懸挑型鋼外腳手架在高層建筑施工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較好地解決了單管的落地式腳手架搭設高度不宜超2、過50m的問題,懸挑型鋼外腳手架技術雖然已經推廣了近十年的時間,但是至今還未推行出與之相應的行業規范,只有個別省份制定了一些針對性不強的地方規定。而建筑施工扣件式鋼管腳手架安全技術規范JGJ130-2011中只是對一般懸挑架體的搭設高度、選用材料、搭設要求作了簡要介紹,對特殊部位處的搭設沒做說明,所以就造成了懸挑型鋼腳手架在實際搭設時的不規范化,因此做好高層建筑懸挑型鋼外腳手架特殊部位處的搭設處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將結合現場經驗及工程管理方而的實踐,對懸挑式型鋼腳手架在特殊部位處的處理加以介紹和分析。1特殊部位的搭設處理方法1.1懸挑型鋼腳手架在立面轉角處的設置1.1.1傳統的搭設處理方3、法分析施工現場的懸挑型鋼腳手架在立面的轉角處的處理方法一般采用散射狀布置型鋼梁,如圖1和圖2,轉角處對角線位置的懸挑工字鋼伸進框架柱,這種散射狀的布置方式存在著以下幾個缺點:圖圖2建筑轉角處型鋼懸挑梁布置平面圖(1)由于型鋼挑梁是成散射狀布置 ,因此就必然會出現立桿懸空部位。(2)型鋼挑梁的這種布置方法使得鋼梁根部的受力點全部集中在一個比較小的單元區域內,導致這些鋼梁預埋環的拉力也集中在這個區域內,在這些拉力作用下,就可能會引起這個單元區域內的現澆板產生結構變形。(3)由于這些散射狀布置的型鋼挑梁沒有準確的角度,所以在實際搭設中預埋的圓鋼拉環和剪力墻預留洞很難保證在一條直線上,給型鋼挑梁的放置4、帶來困難。(4)采用散射狀布置的型鋼挑梁,在懸挑高度較低,角柱截面小的情況下尚可行,但通常高層建筑的框架柱截面較大,若采用這種形式,一般會遇到1-3根的型鋼懸挑梁布置在框架柱內,這會使柱筋偏位,柱內的型鋼梁處的砼不密實,影響框架柱的質量,有可能造成重大安全隱患。1.1.2建議采用的搭設處理方法根據以上分析,傳統的處理方法是存在很多弊病的,因此建議采用構架體形式(圖3、圖4)和型鋼三角挑架形式(圖5、圖6)對立面轉角處進行處理。圖圖4型鋼構架體細部節點圖兩種方法的分析:(1)圖3、圖4的構架體形式在建筑物的大角部位只布置一道斜向型鋼,其他型鋼仍然與建筑物垂直布置,利用12#和10#槽鋼制作成裝配5、式構架體,并固定在型鋼挑梁上。這樣,就可以給腳手架立桿提供牢靠的支撐點,解決了立桿懸空的問題。型鋼的這種布置方式也不會對現澆板造成結構變形,從腳手架外觀上也能給人以良好的視覺效果。(2)圖5、圖6中,懸挑型鋼與預埋于框架柱內的角鋼焊接,并在懸挑型鋼下部采用12#槽鋼作斜撐桿件,斜撐桿件與框架柱成45度角(如圖6)。框架柱澆筑前,應先在擬定位置安裝好預埋件,并與柱子箍筋進行點焊固定,由專業電焊工人進行焊接操作,防止砼澆筑過程中預埋件位移,預埋件大樣如圖6,此種方法良好解決了1-3根的型鋼懸挑梁布置在框架柱內的情況。圖5轉角處三角挑架平面圖及立面圖圖6轉角處三角挑架剖面圖及預埋件大樣圖1.2懸挑型6、鋼腳手架在采光井部位的設置由于高層建筑的采光井寬度大多數都超過1.8m,所以在懸挑式腳手架搭設時會出現立桿懸空的現象,容易導致架體局部的失穩變形(如圖7)。可以在采光井的位置同樣采用構架體的形式進行處理,如圖8、9,可以有效解決立桿懸空的問題。圖7圖8圖91.3懸挑型鋼腳手架在樓梯間及電梯間的布置懸挑型鋼梁布置時遇樓梯間及電梯間時,可同樣采用構架體的形式布置,如圖10所示。圖102結語通過對懸挑式型鋼腳手架在特殊部位處的搭設處理采用構架體形式和型鋼三角挑架形式的介紹和分析,解決了懸挑型鋼腳手架架體轉角處、采光井、樓梯間、電梯間等部位內外立桿懸空、靠外墻樓梯間及架體各處需要斷開或開口處無法設置懸挑梁等問題,對控制好高層建筑懸挑型鋼外腳手架的施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類似工程施工提供一定的借鑒經驗。參考文獻1 建筑施工扣件式鋼管腳手架安全技術規(JGJ130-2011).2 潘明敏.某高層轉角部位懸挑腳手架設計計算J.硅谷,2008(11).3 趙勇,黎吉龍,姚志剛,楊正茂.型鋼懸挑腳手架在轉角處的處理措施J.建筑施工,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