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與周邊環境的關系(3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44141
2022-07-11
3頁
22.67KB
1、建筑與周邊環境的關系關鍵字:建筑環境和諧傳統的建筑業一直極大地消耗著自然環境,同時附帶著種種對自然環境的負作用。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建筑的關注逐漸從建筑本身投向了與建筑相關的環境上,這是當代建筑領域的一個重要特征。建筑離不開其所處的環境,環境則是建筑所依存的條件。建筑與周邊環境應當保持和諧的關系。荷蘭建筑大師基考恩尼說過:“建筑絕不只是單一存在的個體。它與構成自然的許多次序一樣,也是龐大次序中的一個”。建筑設計歸根到底是設計環境,即創造適合人類生活工作并能激發心智的新環境。因此,建筑創造不但要滿足使用功能,還要與周圍環境相適應,體現一定的文脈特色,這對保持城市空間環境的整體與和諧尤為重要。2、而建筑與環境的和諧又包括多個方面。一、建筑與歷史環境的和諧在歷史建筑環境中建造新建筑,需要著重研究如何使其與歷史建筑相處融洽的問題。用協調來處理兩者的形態關系是最基本的手法。在一些歷史文化氛圍濃郁的環境中,新建筑的外觀形態模仿老建筑是與其和諧共處的常用方法。而更有效的是采用把老建筑形態上的一些特征有機的組織到新建筑的形態中,創造與周圍建筑有共同點的新建筑。在北京曾多次發生過這種情況:將古代的“五柱式”當作“假肢”,隨意地“移植”、安裝到現代建筑的軀體上,將大屋頂像戴帽子似地到處搬用,任意扣到中國新建筑的“頭”上!這種方法無疑是不可行的,畢竟新老建筑之間時代差異性很大,機械的拼裝只能產生不倫不類3、的怪物,毫無美感可言。建筑是隨著我們自身的情況以及這個時代的節拍的變化而變化,但總是萬變又是不離其宗,只要尋找到共同點將它們聯系到一個場景之中,便能使“新”與“舊”、“現代”與“歷史”有機地結合。二、建筑與周邊環境的融合建筑與環境存在“互塑共生”的關系。人類最原始的建筑是天然洞穴,之后是稍加改造的人工洞穴和在樹林里就地取材搭建的巢穴。因此建筑的原始含義就是“庇護所”,即遮風避雨、抵御自然侵害的場所。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經過漫長的歲月,建筑從單一的“庇護”功能拓展到包括生產、運行等在內的多種基本功能,建筑的形式也日益多樣。今天,建筑不僅僅構成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一道道“屏障”,也成為了人與自然、4、人與人之間溝通的一座座“橋梁”。擁有上述功能的建筑顯然具有消耗資源和排泄廢物等行為,從而與其所環境息息相關。任何建筑都是其環境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系統科學揭示,系統對其環境存在兩種相反的作用,即引起環境中某些事物的有益變化、維護環境品質和動態平衡的積極作用與不斷向環境排泄自身廢物、導致環境品質變壞和失衡的消極作用。建筑是人類活動的產物,是人工創造的環境。人與自然的關系應該是親近的,當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觀念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建筑與環境應當有機結合,建筑應當利用環境,與環境融合,成為環境的有機組成。而環境不僅僅是自然環境更主要的是已經存在的建筑物等人工環境山地建筑便是與自然環境結合5、的成功的典范,山地建筑利用環境的約束,把建筑處理為環境中的有一部分特征化的空間,使其融入環境,襯托環境。傳統山地建筑是人們在長期實踐經驗的積累下發展起來的一類建筑形式。這類建筑巧妙地利用山地地形,依照坡度差異進行建筑布局,得到錯落有致的效果,使建筑與山地自然景觀相協調,在視覺造型藝術上有著獨特的風格和魅力。賴特的流水別墅坐落在流水于賓夕法尼亞的巖崖之中,以其活生生的、超越時間的質地,與自然的完美融合而聞名。別墅內的壁爐是以自然山巖砌成的,瀑布所形成的雄偉的外部空間使別墅更為完美,在這里自然與人類悠然共存,呈現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建筑與建筑之間的協調關系應包括兩層含義,既有空間意義上的協調,又6、有時間意義上的協調。一個建筑的建筑造型和風格既要與周圍臨近的已有建筑取得協調,又要能體現建筑自身的特色。苛刻的條件對建筑師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沒有任何約束條件的建筑設計,其創作便缺乏環境的依托,是不可能有生命力的。只有有機的組織各種使用功能,充分利用空間,協調各種設備管線走向與垂直交通之間的矛盾,充分利用周邊環境才能成就優秀的建筑作品。協調并不是單單只求形式表面的相同或相近,建筑環境美的奧妙在于結合,協調是一種結合,對比也是一種結合。對于造型奇特、個性張揚,與周圍環境形成巨大形體反差和個性特征突顯的建筑也不應一味地否定。這種建筑物或許是在特定條件下,在與環境的強烈對比中求得整體美的一個特例。從分析環境入手,認識環境、尊重環境、利用環境,在與環境的協調和融合中,滿足建筑的功能,塑造建筑的形象,創造建筑的環境,融建筑與環境之中應當是當代建筑師的責任之一。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