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與建構學生作業展臨時建筑作業Ill空間(5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44276
2022-07-11
5頁
106KB
1、2007 DESIGN 22 結構、建造、材料、建構(structure/ construction/ material/ tectonics) 賽克勒(Eduard F. Sekler)在1965年的一篇著名論文“結構、建造和建構(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tectonics)”中認為,“結構”是關于建筑中處理受力關系的一套體系或原則的抽象的和一般的概念,而“建造”則是結構體系或原則的具體體現,同樣的一個結構體系或原則可以通過若干不同建造材料和手段來實現。比如,梁柱承重結構是一種通過梁和柱來傳遞荷載的結構體系,它可以用木、石、鋼及混凝土等多種材料來實現。于是,結2、構這種不可視的原則,通過建造得以實現,再通過“建構”得到視覺上的表達(Expression)。“建構”是關于建造與空間的表達,主要體現為選擇、加工、組織材料的方式。參見:顧大慶空間、建構和設計建構作為一種設計的工作方法建筑師,119期2006(1)B、交大建筑系學生作業展臨時建筑設計 2007.03.052007.04.09(五周)通過研究,尋找問題 借助研究(by research)手段,分析尋找設計切入點(讓主要問題浮現) 通過邏輯推演,推敲、分析問題反復推敲,不斷深入調整,確立設計構思(讓主要問題豐富,并逐漸清晰)通過專業手段,表達思維結果運用建筑本體邏輯 “建筑本體邏輯”,是指從建筑本3、體的內部因素理解建筑的生成和發展。空間、建造、材料、結構、形態(form)、與基地的關系、人的使用方式、體驗方式等,均為建筑本體邏輯。參見:張永和對建筑教育三個問題的思考時代建筑,60期,2001(增刊)解決問題,表達構思,實現建造形態(Form 是建筑的FORM(形態),不是美術的SHAPE(形狀、形式)。)圖表1思維及設計方法 圖表2 該圖改編自:吉國華“蘇黎世模型”瑞士ETH建筑設計基礎教學的思路和方法建筑師,94期,2000/6理論基礎作業目的:在“步行橋”作業著重關注結構(structure)與建筑形態(form)之間互動關系的基礎上,本次作業著重關注建造(construct )在建4、筑空間、建筑形態、問題解決等多方面的作用。)1、 體會建造材料、建造手段,與所產生的空間(space)之間的內在關系 該目的要求,可結合閱讀“EL”第170頁“蛇形畫廊2002展廳(SERPENTINE GALLERY PAVILION 2002)”案例。Elcroquis(建筑素描),TOYO ITO(伊東豐雄專輯超越現代主義)寧波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仔細了解影響建造過程的多種制約因素,如:施工手段(建筑的結構、構造特征,施工技術);材料(特性研究,發揮,制約);經濟因素的限制等。2、 體會建造與建筑形態(form)之間的關系 該目的要求,可結合閱讀“AU”第52頁“天棚”案例。A5、U(建筑與都市)結構與材料專輯寧波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一方面,要“在設計中揭示建造的過程,建筑等于建造的材料、方法、過程和結果的總和。” 張永和平常建筑建筑師,84期,1998(10),P28建造在建筑形態的表達上,應是直接可讀的;另一方面,在建造材料與建造手段的制約中,找到建筑形態逐步展開、層級深入的真實依據與控制邏輯。3、 深入學習運用結構、建造、材料、建構等影響建筑的本體因素,在設計中解決相關問題的能力該目的要求,可結合閱讀“AU”第150頁“西雅圖中央圖書館”案例。AU(建筑與都市)結構與材料專輯寧波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4、 繼續學習實驗(experiment)、研6、究(by research)手段在設計中的應用:以建造為起點,將模型制作過程視為實際建造過程的模擬,直接通過制作、分析、實驗、調整,從研究材料特性、材料搭接、建造表達等角度,學習體會建筑形態的生成過程;初步掌握現代建筑的結構體系、建造材料的構造特點,建立圖紙與構造節點的對應關系,熟悉模型深入制作的方法。任務簡介:交大建筑學系每年9、10月間都會舉辦一個建筑學系學生作業展,為此需要建造一個二層的臨時建筑,用于展示、觀景、休息、儲藏等功能。要求建筑必須有屋頂,可以擋雨,但不一定有圍墻。用地紅線12X12米,建筑任何部分投影不得超過紅線,二層的樓板面積不小于60平方米,一、二層凈空均不得小于3米,建7、筑總限高12米,上下二層必需有樓梯聯結。基地為“空間與功能”作業同一基地。要求結構選型合理,空間體驗獨特,材料選擇及加工方式要充分發揮材料特性(可以是現成材料,也可是創造出來的新材料,種類不超過三種),便于快速、經濟地建造及拆卸。關鍵詞(主題):材料的可能性與建造形態;建造的可能性與建造形態;建造形態的建構邏輯控制;日程安排: 本設計持續5周半:3月05日上午講課。下午講解任務書,分組(3人一組),查找、閱讀資料,設計開始。3月08日參觀。設計同步進行中。3月12、15日12號上午講課。草模型、草圖交流3月19日兩班集體階段評圖一。(分數1)3月23、26日草模型、草圖交流。3月29日兩班集體8、階段評圖二。(分數2)4月05日上午上課前,完成成果模型, 4月09日下午上課前,完成成果圖紙,兩班集體評圖三。(分數3)設計過程: 本次作業強調關注整個設計過程(process) “設計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Lawson, BryanHow Designers think:the design process demystified(3rd ed) Oxford:Architectural Press,2001的展開,強調對設計方法及思考方法(methods)的研習,以期達到有效控制“設計理念產生的原因,推進的步驟和完成的契機”。設計過程的連續性通過分數構成及成果得到9、強調 可以幫助大家清晰地看到,一個設計是如何從構思逐漸發展成形的。對于設計過程中哪里發生了變化,變化的原因,自己采取了何種措施,措施是否合適等一系列問題,都會有一個比較深入的理解。這對加強在設計中的理性觀念,強化邏輯推理能力,認識設計缺陷,都會是一個很好的幫助。整個設計過程的草模型、草圖都非常重要,在最后成果上交時,每組須交一份按時間順序排列的全過程記錄A3文本。整個設計分三階段打分 總分數分數1 關注圍繞設計主題產生的設計構思的合理性。(30)分數2 關注設計發展的邏輯性。(20)分數3 關注設計完成的總體情況。(50)作業要求:成果模型應盡可能地模擬現實,圖紙要完全表達真實現實 由于模型和10、圖紙交稿時間不同,它們不必完全相符,圖紙表現絕不僅僅是模型的測繪和拷貝,而應是設計思想的進一步深化和完善。在評圖三答辯過程中,應說明圖面和模型哪里不同及其原因。成果模型與圖紙要求:全過程記錄(A3文本一份)。模型比例:1:20;模型材料:主要材料不超過三種,尺寸不限;模型建造方式:連接部位可采用膠水、鐵釘、鐵栓,或其它金屬節點;模型承載:構件構成合理,應具有一定剛度;模型底板:硬質,800mm X 800mm圖紙內容:設計想法圖解或文字說明,造價估算表;總平面(1:100200);各層平面、屋頂平面(1:50);立面、剖面(1:50),每種至少各2個;節點詳圖(1:11:5),至少兩個;建造過11、程示意圖,或模型建造過程照片。圖紙尺寸:720mm500mm,不透明紙,不少于2張,表達方式徒手。 成果其它要求:3人一個小組,提供共同成果。并刻錄好圖紙及模型光盤上交,精度不小于300dpi。主要參考文獻:1、美肯尼斯弗蘭姆普敦,王駿陽譯建構文化研究論19世紀和20世紀建筑中的建造詩學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ISBN 9787112088676 如果覺得該書太難,可參看2002年12月世界建筑里面Moneo的文章,可當作建構理論的入門版。2、瑞士安德烈德普拉澤斯編,任錚鉞等譯建構建筑手冊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ISBN:75875611343993、丁沃沃、張雷、馮12、金龍編著歐洲現代建筑解析形式的建構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ISBN7534527341/TU.564、英理查德韋斯頓,范肅寧等譯材料、形式和建筑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知識產權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ISBN7-5084-2873-05、John Heiduk主編,林尹星、薛皓東譯庫柏聯盟:建筑師的教育臺北:圣文書局,1998年9月第1版,ISBN 95798319206、張永和對建筑教育三個問題的思考時代建筑,60期,2001(增刊)7、AU(中文版:建筑與都市),2005-03結構與材料專輯寧波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ISBN 7-80602-85013、-1/TU.5 AU有好幾期相關主題專輯如木建筑(200606)、混凝土建筑(200612)、金屬表皮(200710)等,均可作參考資料。 8、Elcroquis(中文版:建筑素描),TOYO ITO(伊東豐雄專輯超越現代主義)寧波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ISBN 7-80602-949-4/TU.159、Detail(中文版:建筑細部)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期刊號:ISSN1672-451810、Aldo Aymonino,Valerio Paplo Mosco Contemporary Public Space -Un-volumetric ArchitectureMilano:Skira14、 Editore S.p.A.,2006,ISBN-13:9788876242731 ,ISBN-10:8876242732()11、顧大慶空間、建構和設計建構作為一種設計的工作方法建筑師,119期2006(1)12、有關Amsterdam Center for Architecture(ARCAM)的介紹 時代建筑,200041 主要參考網址:1、公開評圖會從第9頁開始看起,看看他們如何通過1:2的手繪圖紙(模擬建造),1:10的模型、探討“材料/建造,空間/光線”問題。2、公開評圖2看一下如何從空間直接入手,通過空間模型做設計(對照著我們這次的主題,想一想如何從結構、建造角度直接入手,通過模型做設計)。3、CAFA-低班生的結構課作業看一下中央美院二年級的作業,仔細體會結構形式與建筑形態的關系。4、Architecture non standard -巴黎蓬皮杜中心大型建筑展當你理解了本次作業的主題之后,再看看這個在巴黎舉行的最新展覽,就會知道所謂先鋒建筑師是從哪些角度在探索建筑的新的可能性了。5、構造課?仔細體會構造,或者說建筑設計應該關注的構造節點是怎樣的。6、皮亞諾IBM移動展覽館(IBM Travelling Pavilion)看一下一個完整的臨時建筑的方方面面,應該深入思考的程度。7、混凝土新奇跡混凝土技術的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