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設計中的環保節能措施探討(2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44655
2022-07-11
2頁
22.41KB
1、建筑設計中的環保節能措施探討摘要:所謂生態環保型節能建筑,即能耗低、能效高、污染少,盡可能利用可再生資源,限制和減少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最大限度地減少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的不可逆影響的建筑。本文闡述了環保節能型建筑設計的原則與依據,探討了建筑設計中的環保節能措施。關鍵詞:環保;節能;建筑;設計面對全球能源的日趨緊張,發達國家從上世紀70年代能源危機起就開始關注建筑節能,40多年來,各國在新建建筑設計和施工、既有建筑的節能改造、建筑節能標準、法規及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以及建筑節能相關的認證和管理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我國建筑節能的研究起步較晚,但是,面臨全世界性的能源短缺問題,國家也十分重視建筑節2、能工作,建筑節能作為全國節能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改善和提高建筑舒適性、節約能源、促進環境保護、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措施,直接關系到國家資源戰略的實施。因此,研究建筑節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一、環保節能型建筑設計的原則與依據1、因地制宜地利用環境。建筑設計的構思必須要從基地周圍的特定環境、區域和城市傳統的文脈中得到啟示,尋找蘊涵的秩序和靈感,形成富有文化底蘊的城市新建筑,在建筑體量、造型、質感、色彩以及開放空間、圍合空間的具體設計要與周邊建筑及城市道路相協調,同時體現出自己的特色。讓新的規劃結構統一到城市的整體空間秩序中與環境相呼應。節能建筑規劃設計考慮改善和利用微熱氣候。室外氣候決定室內熱環3、境,城市氣候是在區域大氣候背景下形成的相對獨立的小氣候,它與城市的下墊面和人類的活動密切相關。各地區的節能建筑,必須適應本地區的氣候特征,既不能照搬嚴寒地區的建筑型式,也不能照搬夏熱冬暖及海洋性氣候地區的建筑型式,更不能照搬四季如春的溫和氣候地區的建筑型式。2、大力發展綠化并努力創造和諧的綠化環境。建筑造型必須滿足多角度的景觀效應,另需要結合基地環境和建筑性質、建筑平面采用合適的形式。在建筑設計中要貫徹綠色生態技術,這是當今發展的趨勢,并應用“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在建筑中引入“陽光”、“綠化”、“空氣”,也就是在建筑室內要具有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風,創造“健康建筑”。使一座建筑充滿陽光、空氣和綠4、化生態,并有足夠的自然采光和通風,這也是近年來國家實行節能環保的有效措施。在一個舒暢、愜意的開放空間里人們可以互相交流和交往,這也是現代化建筑的一個重要標志。建筑節能要按相關設計標準的規定,盡量加大建筑物之間的間距,盡量減少建筑群間的硬化地面,推廣植草磚地面,提高綠地率,加強由落葉喬木、常綠灌木及地面植被組成的空間立體綠化體系,以便由樹冠和地面植被阻擋、吸收大部分的太陽直射輻射,減小地面對建筑物的反射輻射。3、人們要注重內外環境的和諧共生。在造型設計理念中,結合周邊特定的環境,運用合適的幾何形體和純凈的立面用材,使造型中融入嚴謹、穩健,更顯出豐富、多變和生動的視覺效果,會使建筑形體顯得靈活而生5、動。將自然景觀充分引入人們的視野,建筑環境因水而動,因綠化而生動,創造富有文化氣息的內外共享的交融空間,使處在空間中的人們享受到舒適、愜意的綠色環境。4、人們也要將保溫與隔熱有機地結合起來。節能建筑既要保溫又要隔熱,其保溫隔熱性能應符合建筑節能設計標準的規定。比如屋頂與外墻還要防止保溫層滲水、內部結露和發霉。屋頂和外墻,不能采用單一的輕質材料和空心砌塊材料,最適合采用厚實材料加輕質材料的復合構造做法。屋頂和外墻的外表面,宜采用淺色飾面層,不宜采用黑色、深綠、深紅等深色飾面層,否則應加大屋頂和外墻保溫隔熱層的厚度,計算其夏季的內表面計算溫度不超過36.9,宜低于35。二、建筑設計中的環保節能措施1、建筑外墻眾所周知,節能住宅分外保溫墻體、內保溫墻體兩種。但目前較多采用外保溫墻體,因為外保溫墻體具有施工方便、保溫層不受室外氣候侵蝕的優點,同時可以避免產生熱橋,保溫效率高,所以較之內保溫具有一定的優越性。另外,外保溫還有減少保溫材料內部結露的可能性、增加室內的使用面積、房間的熱惰性比較好、室內墻面二次裝修和設備安裝不受限制、墻體結構溫度應力較小等優點。有關人員作過這樣一個試驗:在一間穿上外保溫“新衣”建筑面積16m2的節能樣板房內,開上一天一夜空調,可以比傳統住宅節電5左右,保溫效果是傳統住宅的一倍。另外,圍護結構采用淺色外表面,可反射夏季太陽輻射熱,減少壁面得熱。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