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工藝對嶺南園林建筑的影響(4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45066
2022-07-11
4頁
2.67MB
1、民間工藝對嶺南園林建筑的影響學習了兩年的專業知識,我漸漸的對中國古典園林有了一定的了解。嶺南園林以其獨特的園林布局、巧妙的空間組織和嫻熟的水石運用及花草的配置,成為與江南園林、北方園林鼎峙而立的三大地方園林之一。嶺南古代的園林工匠,綜合了多元文化類別,把北方、江南的、國外的園林藝術兼收并蓄,靈活吸收,使園景布局顯得揮曬自如,不拘一格。而作為嶺南園林主體的嶺南建筑更是為嶺南園林的一大特色。嶺南建筑及其裝飾是我國建筑之林中一枝奇葩,千百年來,經過歷代建筑匠師的辛勤勞動,充分利用了南國的自然資源,結合南國人民的生活特點,形成了風格獨特的建筑藝術,在我國建筑之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其簡練、樸素、通透、2、雅淡的風貌展現在南國大地上。嶺南建筑的特點,通常表現有:在功能上具有隔熱、遮陽、通風的特點;建筑物頂部常做成多層斜坡頂;外立面顏色以深灰色、淺色為主;以及方形柱的運用。嶺南建筑的布局、裝飾的格調十分自由和自然。由于氣候溫和,人們活動空間向外推移,因而,露臺、敞廊、敞廳等開放性空間得到了充分的安排,人們從封閉的室內環境中走向了自然,形成嶺南建筑裝飾空間的自由、流暢、開敞的特點。在建筑形式上,嶺南園林有比較鮮明的特色:一是體型輕盈、通透、樸實,體量較小。二是裝修精美、華麗,大量運用木雕、磚雕、陶瓷、灰塑等民間工藝、門窗格扇、花罩漏窗等都精雕細刻,再鑲上套色玻璃做成紋樣圖案,在色彩光影的作用下,猶如3、一幅幅玲瓏剔透織綿。三是布局形式和局部構件受西方建筑文化的影響,如中式傳統建筑中采用羅馬式的拱形門窗和巴洛克的柱頭,用條石砌筑規整形式水池,廳堂外設鑄鐵花架等,都反映出中西兼容的嶺南文化特點。 “陳家祠”是廣東省現存規模最大、裝飾最華麗、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宗祠建筑,也是嶺南民間建筑裝飾藝術最豐富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現在我們就以陳氏書院為例,來說說嶺南園林建筑中民間工藝的運用,以及民間工藝對建筑的影響。陳家祠主體建筑面寬和深均為80米,是正方形,面積六千四百平方米。包括前院、西院、東院及后院,占地一萬五千多平方米,而院東面有新辟1.7萬多平方米的綠化廣場。前后院,使建筑的功能和空間延伸。陳氏書院建筑4、由深三進,廣五間,大小十九座建筑物組成,萼建筑中心是高達二十余米的中進主殿聚賢堂。整個建筑根據中國古代建筑形式美的原則,把眾多大小不同的建筑物巧妙地組合布局在平面方形的建筑空間里,前后左右,嚴謹對稱,虛實相間,極富層次。長廊、青云巷使整個建筑四通八達,庭院園林點綴其中,形成各自獨立而又相互聯系的整體。尤其引人入勝的是,在陳氏書院的建筑裝飾中廣泛采用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壁畫、銅鐵鑄和彩繪等不同風格的工藝。雕刻技法既有簡練粗放、又有精雕細琢,上下呼應、相得益彰。從外觀看,書院的屋頂脊飾色彩斑斕,廣東稱之為花脊。造型具有濃烈的民間藝術韻味,內容豐富多彩,有山水花鳥、亭臺樓閣、人物故事。每條5、花脊兩端有一對造型獨特的動物鰲魚,古人取“獨占鰲頭”之意,鰲魚的兩根長須伸向晴空,氣勢非凡,使屋頂輪廓線更為優美、活潑。這種表現形式與民間流傳獸吻為防火避災的用意一致,也表示了祈望子孫科舉考試榮登榜首,高官顯貴的心理。此外,我們還可以看到裝飾在墻檐下、門楣、犀頭和檐墻上,也有作為花窗的裝飾的磚雕;用于屋脊基座、山墻垂脊、廊門屋頂、廂房和庭院連廊及東西齋的屋脊上的灰塑;以及正脊上五彩繽紛,琳瑯滿目的陶塑。從門前廣場往前看,便可以看到造型夸張有趣,色彩大紅大綠,極富民間喜慶熱鬧的氣氛的各種藝術作品。使人對屋內的情形產生無限的想象。跨進大廳,是一座立于大廳和庭院正中之間的四扇鏤空雙面木雕大屏隔屏,透6、過鏤空雕花,院內景物若隱若現,又使到內外空間有機結合起來,產生一種幽深高雅的美感。隔扇雕刻有“漁舟唱晚”、“金殿比武”、“福壽雙全”等寓意深刻的圖案,雙面鏤空雕技法和構圖布設巧妙地表現出廣東的木雕特式。 繞過木雕大屏,視線豁然開朗,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個寬廣的庭院,雖然現已初冬,但是院里植物仍然綠蔭婆娑,桂花香襲人。豎立在眼前是中進大廳聚賢堂,此為書院建筑的中心,堂前有一座別致的石雕月臺,鑲嵌雙面鐵鑄通花的欄板與白色的欄桿在色彩上對比鮮明,裝飾異常華美,欄桿以各種花鳥、果品為題材,用連接纏枝的表現手法來雕飾。月臺柱雕有“老鼠戲葡萄”,老鼠為12生肖之首,它與葡萄、石榴共戲,是暗喻百子千孫的意思。柱7、頭的雕飾更加特別,以花崗石雕成的一盤盤菠蘿、楊桃、桔子、仙桃、佛手、香蕉等嶺南佳果,既富有南國風情和裝飾美,又寄寓了陳氏子孫以禮果終年奉祀祖先的虔誠敬意,是廣東古建筑中的珍品。 而由前院架起了東西兩道彩帶般的長廊,連接首進和中進建筑,向前進每進升高,有“青云直上”之意,俗稱“青云巷”。漫步青云巷,涼風陣陣,它既美觀又實用,起到分隔建筑空間和防火作用。長廊上塑有“竹林七賢”、“公孫玩樂圖”等歷史題材故事;有“鎮海層樓”、“浮丘丹井”等清代羊城八景;還有花鳥瑞獸、吉祥如意圖案,琳瑯滿目,美不勝收,把庭院裝扮得情趣盎然。 后進大堂和東廳、西廳是安放陳氏祖先牌位及族人祭祀的場所。這里共有11座8米多高8、的木雕神龕,龕堂階臺上安放密集整齊的牌位,正中最高者為陳氏遠祖舜帝,列祖按序排列。每年春秋兩季陳氏族人在此舉行隆重的合族祭祖儀式,以示對祖先的虔誠敬意。 走進書院之后,漫步于古樸幽雅的庭院,穿越過筆直秀美的連廊,耳畔傳來輕柔動聽的絲竹樂,游客們無不驚嘆于嶺南人們的藝術創造。那莊嚴瑰麗的造型,生動流暢的線條,錯落嚴謹的結構,典雅美妙的組合和富有濃郁嶺南地方特色的裝飾藝術,給人以無限的遐思和美的享受。總之,整個陳家祠的建筑結構布局嚴謹、虛實相間,廳堂軒昂,庭院寬敞幽雅,特別是在建筑裝飾上集中體現了廣東民間建筑裝飾藝術之精華。其內外建筑構件上巧妙地采用了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銅鐵鑄等工藝裝飾9、。圖案題材廣泛,造型生動逼真,雕刻技藝精湛,用筆簡煉粗放卻又精雕細琢。可以說,陳氏書院不愧為一座宏偉瑰麗的民間工藝建筑寶庫。 陳氏書院雖然不大,但是在這個里逛到天黑了,我們仍然不想離開。這里的建筑及建筑修飾是在是令人驚嘆,流連忘返。細致大方、惟妙惟肖的建筑裝飾題材,大量采用比喻、諧音借代、通感聯想等手法,把不同時空的具有某種象征寓意的符號或物象巧妙地組合統一在一幅畫里,用以表達某種意念,反映人們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愿望。這些吉祥如意的圖案紋飾融匯了嶺南各地能工巧匠的心血和智慧,同時也形象地表現了封建社會的傳統意識和價值取向。 陳家祠還被建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館內辟有多個展廳,常年展出館藏10、文物。展品有陶瓷、雕刻、刺繡等工藝精品。其他工藝品種類更多:有廣州琺瑯、金銀工藝、套色蝕花玻璃;有佛山燈色、剪紙、木刻、門面等;有潮州面塑、稿末塑、麥桿貼畫的剪紙;還有陽江、潮汕、佛山地區的漆器,以及少數民族地區工藝等。還設有近代家具、書畫、文房四寶、茶藝等展廳、專室。嶺南基于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條件,嶺南文化以農業文化和海洋文化為源頭,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吸取和融匯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漸形成自身獨有的特點。各種體現在嶺南建筑上的民間的藝術,也正是嶺南文化的一種表達。反映了這些嶺南文化對嶺南建筑的影響,也體現了民間藝人在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廣收博采,不斷的發展創新。在這里逛了一個下午,感覺自己學習到了很多。也讓我對各種民間工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難怪郭沫若也曾賦詩贊美陳氏書院的建筑藝術:“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勝讀十年書。”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2-21
39份
地產商業
上傳時間:2022-04-25
101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