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傳統清真寺建筑(4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45106
2022-07-11
4頁
40.97KB
1、南京的傳統清真寺建筑摘要:本文通過對南京現存的清真寺建筑的實地調查與測繪,分析了具有典型的內地清真寺特征的南京清真寺在建造和功能上的一些特點。關健詞:南京,清真寺,回族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mosques of nanjing architecture field survey and mapping, analyzes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inland mosque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function of nanjing mosque on some 2、of the features.Key words: nanjing, mosques, hui中圖分類號:G26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 背景回民是一個基于共同的信仰和建立在這種信仰基礎上的共同的生活方式、而不僅僅是基于種族和血緣而形成的民族。由這一特征而形成的圍繞清真寺聚居的回民社區模式在今天已成為一道獨特的文化景觀。南京有回民的確切記載起始于元代。忽必烈用以攻打南宋的軍隊中即有不少是信仰伊斯蘭教的色目人,以后元朝又有許多政府官員由回族人擔任,并在南方形成若干處回民聚居區。元末農民大起義中,朱元璋率領的淮西農民起義軍中也有不少回族人,有些還在明代的建國基業中立下赫赫戰功,如著名回族將3、領常遇春,因此明代定都南京之后,南京的回族人口進一步增加。注1據江寧鄉土志記載:“佛教之外,最盛者推回教。明洪武二十一年建凈覺寺于三山街,以居西域歸附之人,為南京有回教之始。”南京回族人口聚居自此在城南自石城門經三山門至聚寶門的扇弧、以大中橋為圓點的扇形地域內、圍繞著清真寺的定居點開始形成。注2以后又擴散到城內各處。在南京,著名的大寺往往有特別的名稱,如凈覺寺;一般的小清真寺則在寺前冠以所在道路或街區的名稱,如太平路清真寺,吉兆營清真寺。2 建筑2.1功能與形制清真寺既是回民們精神的家園,也是回民們社會生活、經濟生活的中心。相對于佛寺道觀,清真寺的功能遠遠超出了宗教的范疇。作為宗教場所的清真寺4、:也是這類建筑最重要的功能。依照伊斯蘭教儀軌規定,禮拜殿面向麥加布置,座西朝東,因此南京的清真寺均沿東西方向軸線進行建筑布局。一般清真寺建筑常見的邦克樓,在南京的清真寺中以一棟中國式樓閣建筑望月樓代替。大殿不設偶像,地板上鋪著拜毯和拜氈。南京清真寺的大殿多呈凸字形平面,凸出部分的東墻上裝飾著“米哈拉布”圖龕。(圖1)作為交流聚會場所的清真寺:每逢主麻日、會禮日,清真寺就成了伊麻目講經宣教的講壇,也是教眾們聚會的時光。聚禮前后,彼此互道色蘭,交流各人近況、商貿信息,注3這也成為城市回民從事商業、手工業的特殊優勢。作為生活場所的清真寺:一個回民從出生到成家到死亡都和清真寺密切相關,出生時父母要來寺5、中請阿訇取名;平時在清真寺沐浴、禮拜;結婚在寺中,死后也將寺中舉行最后的送別儀式,因此南京的清真寺一直到民國時都設停尸房(埋衣體)。此外清真寺還是屠宰牲口的地方,又“是穆斯林排解糾紛、評判曲直的場所”。注4有的還設有對回回兒童進行啟蒙教育的學堂。凈覺寺現存型制較完整,以它為例可看出南京的清真寺如何利用中國江南的園林式布局達成上述功能要求,同時也表達出回族的民族文化個性。整個寺院為三進院落。入口在南面,臨升州路,內為一狹長通道,盡端由一磚石牌樓收頭,此牌樓實為真正的入口標志。(圖2)穿過牌樓有一小院,院中東邊有碑亭,西邊則是軸線上第一棟重要建筑望月樓,這是一棟中式二層小樓,清水磚墻,有券門通往二6、進庭院。此樓為穆斯林齋月登高觀月之處,但不見于一般西亞清真寺,僅在中國內地偶爾見之。注5主體建筑軸線的展開從這里開始,與入口軸線成90角,且軸線兩邊不完全對稱。第二進院落中有水井和南北對設的講堂:思齊軒和慕賢堂。穿過講堂之間的月洞門,為一涼棚,其后為第三進院子,軸線上為前廳,南面有女學(即女子禮拜用房)。前廳面寬和進深均為三間,呈方形,其后是大殿,面寬七間,進深五間,歇山屋頂,由三部分組成:卷棚、禮拜殿、后窯殿。大殿西墻明間向外凸出作后窯殿,殿內所供圣龕是從原王府巷清真寺移來。大殿以北是教長室,以南有庫房。寺內樹木蔥蘢,建筑樸素,臺基低矮,均用小青瓦屋面,頗有江南園林意趣。圖1:三山街凈覺寺大7、殿內景圖2:三山街凈覺寺入口牌樓2.2建造與維護南京的清真寺一直到今天也未以收取門票的方式贏利,傳統上清真寺的建造與維護的費用來自本寺所屬教坊的信徒集資、捐助,若還不夠的話,也可到其它回回聚居地去尋求援助。吉兆營清真寺的碑記就有這樣的記載:“南京城北吉兆營清真寺自遭洪楊兵燹后僅剩一片瓦礫場矣,所幸猶余披廈數椽將就作為朝拜之所,于是集義建筑發蒙,慨然捐助得以興工茲義舉嗣同大殿落成,共收洋二千五百三十五元六角。”注6民國以前回民家庭有義務將自己千分之二左右的收入交給清真寺,1949年之后政府取消了這一義務,而采取了自愿捐助的方式,為維持一定規模的寺院建筑群和神職人員的收入,南京的一些清真寺采取了出8、租部分寺院房產的方式。也有極少數寺院采取了國家出資修建與維護的形式,如凈覺寺,它始建于明代初年洪武年間,由明太祖敕賜修建,后遭雷擊燒毀。著名航海家、回民鄭和在他第七次下西洋前奏請重建,成為當時南京回教寺院中規摸最大的一座,極盛時占地40畝,其大殿據說多達81間。注7后屢經興毀,改革開放后,鑒于該寺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政府撥資修葺一新,開放進行宗教活動。2.3造型與文化特征明末清初,在南京及其周圍地區,有一批深受漢族儒家文化影響的伊斯蘭教徒展開了一場振興和擴大伊斯蘭教影響的活動,他們將伊斯蘭教義與儒家文化相結合,強調其中的一致性,一度使南京成為南方伊斯蘭文化中心,并且為“伊斯蘭建筑的進一步9、轉譯和中國化提供了一種觀念的背景”。注8作為一個處在漢族文化包圍之中的少數民族,中國內地的清真寺建筑發展到明清時期,其風格與空間組合方式已完全中國化,南京現存所有的清真寺均為中國傳統院落式布局。只是在局部裝飾上、大殿朝向等方面還有著典型的伊斯蘭文化特征,但敘述這種文化的方式己日益漢化。如用中國傳統的楹聯、匾額、字畫,既表達宗教含義,也作裝飾之用。吉兆營清真寺的殿正面的橫梁上掛著的木匾上就寫著:“天方正教”,柱上對聯則是:“法宗無象獨守清真,道牽一中金主至尊?!痹撍略航浱玫年愒O也完全是中國傳統廳堂的布置方式。清末民國初年的清真寺修建中的很多事例都反映了南京回民觀念的高度漢化。太平路清真寺北面另有10、一院落,以圍墻與寺院隔開,即為寺院建造的捐資者之一、回族富紳蔣蘇龕的家族祠堂所在。崇尚單一神靈的伊斯蘭教與中國傳統的祖先崇拜己同時被回民信仰與尊崇。太平天國運動之后重修吉兆營清真寺時,由于時局與經費等原因,起初只蓋成大殿一棟,可是回民們感到 “僅敷朝拜面對廳缺猶不足以壯觀瞻,乃又沿門托缽,聚米成山,幸得襄助完全告竣”。注9由此可見在當時清真寺修建中,中國傳統建筑的空間構成方式與審美情趣的影響。3 結語明清以來,清真寺一直是南京回族社會的核心,既是回民宗教生活的場所,同時又管理著周圍教眾的社會生活。因此清真寺建筑群多鑲嵌在城市居住區內,并融合進城市的肌理中。今天,當我們細細閱讀這些鐫刻在城市和建11、筑上的史料時,不能不被這個民族樸素的生活態度、在二種文化交錯間生存的從容所打動。參考文獻:注1見白壽彝主編,中國回回民族史,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注2見伍貽業主編,南京回族伊斯蘭教史稿,南京:南京市伊斯蘭教協會編印,1999年。注3見白壽彝主編,中國回回民族史,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注4引自忽雪峰,淺論清真寺在回族文化傳承中的作用,宗教,2000年第四期。注5參見邱玉蘭、于振生編著,中國伊斯蘭教建筑,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年。注6引自吉兆營清真寺碑記,1922年。注7見注2。注8引自潘谷西主編,中國建筑史第四卷元明建筑,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年。另參見注2。注9同注6。插圖目錄:圖1:三山街凈覺寺大殿內景,資料來源:筆者攝影圖2:三山街凈覺寺入口牌樓,資料來源:筆者攝影注:文章內所有公式及圖表請以PDF形式查看。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4-10-31
12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