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結合地形布置的方法(3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45274
2022-07-11
3頁
50.68KB
1、有時,坡地場地的建筑單體布置時,并不需要完全地把地形變成整平面,而是采用改變建筑物內部結構的方法,使建筑物適應地形的變化。傳統的民居建筑在解決建筑與地形的豎向關系方面,綜合運用這些手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它既可以節約土石方量,又使建筑與地形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常用的技術處理方法有以下幾種.(一)提高勒腳在山體坡度較緩,但局部高低變化多、地面崎嶇不平的山地環境中,將建筑物四周勒腳高度按建筑標高較高處勒腳要求,調整到同一標高(圖4-39 ),建筑內部亦成同一標高或成臺階狀(建筑垂直等高線布置時)。這是一種建筑基底簡捷、有效的處理手法。適用于緩坡、中坡坡地,宜于垂直等高線布置在坡度小于8%的坡地上,或2、平行等高線布置于坡度小于10%一15%的坡地上 通常,勒腳高度隨地形坡度和房屋進深的大小而變,當基地坡度較大時還可以將勒腳做成臺階狀。(二)跌落當建筑物垂直于等高線布置時,以建筑的單元或開間為單位,順坡勢沿垂直方向跌落,處理成分段的臺階式布置形狀,以節約土方工程量(圖4-4 0 。其內部的平面布置不受影響,布置方式比較自由,通常在住宅建筑中運用較多。跌落高差和跌落間距可隨地形不同進行調整,跌落處理時,跌落的臺階寬度或為一個建筑單元寬度,或比一個單元小一點,此時,在本層可減少一戶或一個開間,從二層開始則形成標準單元。此形式對坡度的適應能力較強。(三)錯層在地形較陡的山地環境中,為了避免較多的土石3、方工程量,適應坡面地形高程的變化,往往,將建筑內部相同樓層設計成不同的標高。其適應性較好,可垂直等高線布置于坡度為12%18%的坡地上,或平行等高線布置于坡度為15%25%的坡地上。錯層適應了地形的傾斜,使建筑與地形的關系非常緊密。錯層主要依靠樓梯的設置和組織實現。對于單元住宅來說,可以利用雙跑樓梯的平臺分別組織住戶一單元的人口,使住宅沿房屋的橫軸或縱軸錯開半層高度圖4-41 )。也可以根據地形坡度的大小,采用三跑、四跑或不等跑樓梯,使單元內錯1/2,1/3(2/3)層或1/4(3/4)層,也可以在單元間錯層,形成不同高度的錯層處理。(四)掉層當山地地形高差懸殊,將建筑物的基底作為臺階狀,使臺4、階高差等于一層或數層的層高(圖4-42)時,就形成了掉層。一般適用于中坡、陡坡坡地,可垂直于等高線布置在坡度為20%25%的坡地上,或平行于等高線布置在坡度為45%65%的坡地上。一般沿等高線分層組織道路時,兩條不同高差的道路之間的建筑可用掉層處理。當建筑布置垂直等高線時,其出現的掉層為縱向掉層。縱向掉層的建筑跨越等高線較多,其底部常以階梯的形式順坡掉落,適合面東或面西的山坡,掉層部分的采光通風狀況均較好。當山坡面南時,縱向掉層就使大量房間處在東西向橫向掉層的建筑,多沿等高線布置,其掉層部分只有一面可以開窗,通風狀況不好局部掉層的建筑,在平面布置和使用上都較特殊,一般是在復雜地形或建筑形體多變5、時采用。(五)錯疊當建筑物垂育等高線布置時,結合現場的工程地質條件,可順坡勢逐層或隔層沿水平方向作一定距離的錯動和重疊,形成階梯狀布置(圖4-43)。適用于陡坡、急坡坡地,可垂直等高線布置在坡度為50%80%的坡地上。錯動的水平距離宜為1 2錯疊式與跌落式相類似,也是由建筑單元組合而成,通常建在單坡基地上,其主要特征是單元或建筑沿山坡重疊建造,下單元的屋頂成為上單元的平臺,其外形是規則的踏步狀。錯疊式的優點是與山形結合緊密,與跌落式不同的是,前者單元橫向聯結,后者單元之間是上下錯疊聯結。該形式較適合住宅、旅館建筑口可以通過對單元進深和陽臺大小的調節,來適應不同坡度的山坡地形。這種處理的最大缺陷6、是臨山體一側建筑房間通風采光均不好,為克服這類缺陷,常將山體一側設成走廊,此時,建筑進深就不能很大。錯疊式建筑最基本的形式是建筑與山地等高線正交,此外,在朝向、日照允許的情況下,錯疊式山地建筑還可以采取與等高線斜交的方式,以適應地形坡度的要求和建筑平面布置的需要。在設計錯疊式建筑時應注意視線干擾問題,特別是住宅。因為這類建筑下層平臺正處在上層平臺的視線之下,有損于下層住戶的私密性。為了阻止視線,通常將上層平臺的欄桿做成具有一定寬度的花臺,避免正常情況下上下層的對視。為了充分利用用地面積,適應地形的復雜變化,節約基礎工程量,還可以通過懸挑、架空與吊腳和附巖等形式在有限的基底面積卜,將上部建筑向四周擴展,以爭取更多的使用空間,但需要建筑與結構特殊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