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歷史教學的若干思考-精選教育文檔(4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45459
2022-07-11
4頁
23.69KB
1、建筑歷史教學的若干思考在我國學科體系中,“建筑歷史”與“建筑設計”“建筑技術”等二級學科構成了“建筑學”這個一級學科,而且“建筑歷史”還有成為一級學科的發展趨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學習建筑歷史的重要性學術界也多有論述,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卻遭遇了許多困擾與尷尬。一、建筑歷史教學碰到的問題首先,建筑歷史淪為“附庸”。雖然,建筑歷史是與建筑設計平行的學科,但在以設計為主的本系建筑學專業計劃中,與建筑歷史相關的課程很少,僅有中國建筑史、外國建筑史、古建筑測繪及傳統民居與鄉土建筑四門課,課時少,且多集中在高年級,這與其他一些院校相比相去甚遠,明顯淪為設計課程的輔助課。這就導致許多應該講的內容無法涉及到,2、比如中國近現代建筑史與外國現當代建筑史等。同樣的,學生也大都注重設計技能而忽視理論知識,誤認為在學校僅僅是為了掌握某種專業技能,除此之外的課程只是點綴。而且,學生們認為建筑史的教學與設計實踐脫節,所學建筑歷史知識對建筑設計水平的提高幫助甚少,因而也就缺乏學習建筑史的積極性。其次,缺乏互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雖然全程采用了多媒體教學,增加了許多圖示展現,但基本上還是以講授為主,學生只是被動地學習,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再次,課程之間缺乏交流。目前,本系建筑史類的課程與設計課程基本上是各自為政。主要原因是課時太少,史類課程設置太過單一,而建筑歷史的教學內容又十分繁雜,無法再在有限的3、課時中增加設計環節。而一些設計課的老師認為建筑歷史課程可有可無,甚至一些老師還告誡學生不要太注重理論,不切實際,這也使得交流的前提首先就被掐斷。最后,課程作業與期終成績評定方式過于單一。目前,建筑史的作業主要是描圖,雖然能暫時讓學生對建筑構造與平面、立面組成有一定的了解,但過程過于呆板,缺乏創造性,學生忘得也快。期終成績主要是依據期末考試(70)與作業成績(30),在一定程度上,考核的是學生的記憶力與理解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二、相應對策(一)要讓學生明確建筑史的教學不單是為了讓學生了解以往的建筑成就、建筑構造和類型,更重要的目的還在于增強學生的人文關懷,努力將學生培養成合格的人才。對我們建筑4、學專業而言,作為一門將各項專業技術綜合運用的實踐性學科,建筑由圖紙上的線條最終化為現實的過程,正是一名建筑師與社會互動、協調、最終達成妥協、實現目標的過程。其間,設計理念單向度的演繹體現了專業技能的彈性與張力,是一個發散與創造性過程,是由建筑師到社會的;建筑由藍圖變為現實的過程是社會現實條件對設計理念的調節與修正,是由社會到建筑師的。只有完完整整并且較好地實現這一互動過程,一件建筑設計作品才能真正實現自身的價值。一方面,我們體會到鮮活的思想與創造得到了實踐,體現了建筑師自身的價值;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發揮其結構功能造福社會,體現最終的人文關懷,這樣的作品才真正有可能成為成功的作品。(二)完善課程5、體系。建議學習老八校的一些做法,分解建筑歷史課程,從一年級就開始開設建筑歷史概論的課程,從通史的角度介紹建筑史,介紹建筑發展與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的關系,既培養學生的歷史感,也增強了學生對學習建筑歷史的重要性的認知。二年級可以逐漸開設中、外古代建筑史課程,介紹中外建筑的技術,并從斷代史的角度注重專題研究,以使得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古代建筑的實例,掌握其設計理念與手法等。三年級可開設中外近現代建筑史與建筑名作賞析等課程,讓學生對近現代中西方的建筑思潮有充分了解,補充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四年級以上可開設鄉土建筑與設計等課程,盡可能增強與設計課程的交流與配合,有意識地培養設計中歷史向度的思考,6、要求學生用所學建筑史上的形式元素和現代創作手法進行構思設計,這有利于學生去獨立思考當代建筑如何延續脈絡和更新傳統,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同時,將古建筑測繪實習作為課堂的必要延伸。我們將古建測繪安排在學生修完中、外建筑史的大四上學期,它一方面鍛煉學生實地觀察的能力,逐步建立起實地空間的尺度感,一方面掌握現場記錄和測繪的方法。這種對于古建筑第一手的直觀的印象和文字、圖形的記錄,是對課堂理論學習的必要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補充。而且通過這一動眼、動手的過程正好彌補了學生對實際尺度概念模糊不清、實體空間感受不足、對材料和結構感性認識缺乏的缺陷。這些對于一個建筑師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認識和經驗的積累。7、通過建筑測繪過程,往往也能調動學生對于鄉土建筑、歷史建筑的熱情和關注,從而為他們將來進一步的學習和研究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三)完善教學課件,增加上課的趣味性。在現有的圖文有機結合的Powerpoint的基礎上,還可利用先進的三維軟件,用可拆卸的模塊演示建筑構成和具體構件的做法,這種方式對于學生掌握古建復雜的構造很有幫助,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在授課過程中增加文化史、社會史、思想史的相關內容,既能夠增加課堂的趣味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還能夠讓學生更深刻地了解建筑發展與經濟、社會、文化的關系,以增強其人文關懷。(四)改變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增加師生互動的環節。可在建筑史的教學8、過程中,通過選擇一二個專題,組織學生收集資料,準備論文,集體討論,展示成果,在共同的探討之中不僅改變以往灌輸式的教育的沉悶氣氛,能培養學生探究歷史、思考建筑文化的興趣,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學生“嘴巴不會講”的狀況,訓練他們的專業口頭表達技能,提高其理論水平,這也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設計構思能力與展現其作品的能力。(五)督促學生課內做好筆記,課后閱讀參考書籍。建筑歷史內容龐雜,而課時不多,能講解的內容有限。但相關參考書卻是不少。這就要求學生課上做好課堂筆記,課后根據講解內容閱讀教材及參考書,整理筆記,以消化和鞏固課堂所學內容。這樣,學生不但掌握了課程內容,而且培養了自學的能力。但從現狀看,學生們閱9、讀量太少。平時忙于趕繪課程設計圖紙,教科書來不及讀完,參考書一翻帶過甚至根本不看。這一點可以督促學生撰寫相應的讀書筆記或心得來解決。(六)讓作業與成績評定方式更為多元化。除了讓學生描圖與寫讀書筆記之外,還可以選取一些典型實例,通過模型制作對該建筑及其所代表的風格有較深的體會;同時通過成果介紹和展示,學生能相互受益,還加強了彼此間的合作和協作能力。但這種方式成品制作時間長,會影響到其他課程的進行,所以可以考慮讓學生利用電腦技術進行模型解析、圖形對比解析和古典建筑模塊設計等,這樣,學生可以深入研究和琢磨建筑,了解古典建筑的形式組合規律,掌握使用電腦來進行設計的方法,一舉多得。當然,這在實際實施當中會遇到這樣那樣的難題,要有針對性地解決。通過以上的種種思考與對策,筆者希望能有效地解決教學中所遇到的問題,當然這需要各方力量的協調與配合,最終結果仍將拭目以待。 4 / 4
建筑培訓
上傳時間:2021-01-19
398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