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美學如何服務于產品定位(2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45468
2022-07-11
2頁
29KB
1、建筑美學如何服務于產品定位隨著城市的發展和人們對改善居住條件的需求,房地產開發商越來越多地介入了住宅設計。住宅建設不再是傳統的居家行為,而是與城市規劃、建設密切相關,與開發商、設計師的理念及市場需求密切結合,并力求體現購房者需求的一系列綜合過程。設計師與開發商在住宅開發過程中,常存在著一種難以調和的矛盾。為什么設計師們覺得很有意思、很創新的設計卻總無法被開發商接受或完整實施?為什么開發商總要求修改某些設計?市場需求與產品導向由于現代住宅早已被定位成一種商品,故滿足市場需求始終是開發商的第一要務。開發商可以策劃適應不同收入家庭的住房供應體系,以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當前住宅市場導向的重點是發展普遍2、商品住宅和經濟適用房。幾乎所有建筑類院校的培養方向都是激勵學生關注建筑本身的造型藝術、空間關系等等,學生們不需要被市場左右,而是單純的追逐建筑美學本身。他們接觸各種各樣的藝術思潮,被各種各樣的流派所吸引,并試圖在建筑設計上有所創新和突破。而在現實生活中,一種新的建筑風格流派從出現到被市場普遍認同有一個相當長的過程,而且是開發商在基于現有社會經濟背景、市場需求和市場價值取向等條件下,對建筑藝術的有限實現。建筑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體現。設計師作品最終目的是交付大眾去使用。國家的經濟條件決定了大多數人的經濟收入,而只有大多數人的消費水平達到某種高度,才能支撐他們去接納設計大師的作品。開發3、商在啟動一個項目前首要關注的就是市場潛力和市場前景,力求符合最大范圍人群的需求以達到其市場利益最大化的目標。所以建筑(特別是住宅建筑)對于開發商而言首先并不是藝術品,而是商品。它反映出來的特點和優點首先是實用、經濟、易于實現、并且盡量減少其缺陷;而作為藝術品要力求體現的造型藝術、空間關系等因素,在與上述要求發生矛盾時往往被“無情的舍棄”。所以住宅作為一種產品(這里所指的產品,是指生產過程而言的,而不是計劃經濟時期的一般概念,因為住宅在市場流通過程中是商品)是這樣產生的:在正式開發前,開發商對整個市場,尤其是周邊市場的同類型產品進行一次全面調研,分析其供求關系、購買群體特點、市場反映和前景、成本4、及利潤核算;然后根據上述分析結果和本項目的地理位置、開發規模、公司狀況等特點進行本項目的策劃;再擬定項目的開發目標和利潤目標,并進行的科學論證。從而定出該項目的產品定位、產品形式和開發周期。把住宅定位于產品,而非一般的藝術品,從根本上找到了開發商與設計師之間的矛盾所在。所以在住宅開發中,設計師不能僅僅把自己當作藝術家,還要讓自己成為與開發商及消費者溝通的工程師。對產品的加分與減分當項目的產品定位、產品形式和開發周期確定以后就進入具體實施過程。我們可以把它劃分為概念策劃、方案確定、方案深入(擴初設計)、施工圖設計、材料選型、施工等多個階段,并根據各階段的特點進行具體劃分,加強對節點的審核與控制。5、如果我們把最終產品的生產過程用“分值”加以形態化的話,一個項目的實施過程可以分為“加分階段”和“減分階段”兩個過程。從方案策劃到施工圖前期的所有工作可比作加分階段,并可按其理想的產品價值體現程度100分進行假定分解:前期產品策劃(包括對整個市場同類項目的特點、價格及銷售狀況等分析)假定為35分;規劃(包括建筑分布、交通體系、環境體系)假定為25分;住宅單體設計(包括平面功能和立面風格)假定為25分;其它如對戶型的進一步調整、各種材料的運用、細部節點的特殊做法等假定為15分。在現實生活中,施工圖設計的產品與策劃初理想產品的假定分值往往有一個距離:如果最終的策劃定位得30分,規劃得20分,單體設計6、得20分,其它得10分,即可初步認為此項目的開發的結果是80分,依此類推。如果該項目具備其它項目所沒有的特殊優點(如獨特的地理條件和優越的自然環境)還可以酌情加分。但這并不意味著最終交付使用的產品就能大于80分,因為從施工圖到實物還要經過若干環節,該住宅與施工過程、設施配套、銷售及承諾的物業管理狀況等有相當的關系,而這些環節都潛藏著減分的可能。因此,進入施工圖后期到項目竣工的這個階段可比作“減分階段”,即按照施工質量、細部節點處理、材料使用、設施配套、銷售配合及承諾的物業管理的狀況等,減去相應的分值,其最終得分才能比較客觀的反映該項目的開發成功程度。購房者心里也有一桿秤。他們將按照開發商在合同7、中的承諾和實際交房狀況一一進行評價。在通常狀況下,他們將會從開發商承諾的總分中一一予以扣除,這也是目前市場中消費者對開發商投訴較多的原因所在。綜合上述分析,筆者期望開發商和設計師在項目設計前期盡可能挖掘項目的優點,而在后期階段則要加強對施工等環節的監控,使產品缺點的出現程度盡可能降低。為了使開發商的承諾和設計師的愿望在產品生產過程中能充分體現,并能被購房者所認可,根據自身的體會,我認為要抓好相應環節的落實。首先要建立合理高效的操作流程和管理流程,從對各配合單位的考察到具體事物的落實都做到專人管理與集體參與、有效監督相結合。第二,對可能發生問題的諸環節,如實現方式、進度要求、成本管理、施工和材料8、采購等,進行嚴格的控制和審核。第三,在有可能發生錯誤和影響后期實現的環節(如室內管線分布方式、門窗的分割形式),及時向相應的專業公司咨詢,并與設計單位就深化設計和局部變更進行溝通。第四,建立合理有效的審核、審定機制和獎罰機制,調動設計、施工、監理等單位的主觀能動性,加強自檢和互檢工作,確保工程質量。產品的時間意識與成本意識既然住宅是一種產品,那就要實現產品的市場效益,包括“經濟效益”和“時間效益”。目前市場的住宅形式可謂是“三天一變”,每年都會有一大批更新、更好的“換代”住宅出現。在這種市場形勢下,我們既要確保在開發前有良好的市場前瞻性,力爭使開發的產品在一個時期內不顯落伍,又要力爭它在最佳效9、益期間完成銷售和建設,以實現其利益最大化和風險最小化的目標。即使是開發經濟適用房,也要從發展的角度來考慮,努力做到居住空間實用、建筑材料合理。所以開發商應該在開發初期就制定一個完整的、有預見性的、切實可行的設計、施工和銷售計劃;并在每個重要節點都對該階段工作做到真正的確認和“關門”,以確保整個項目的進度計劃得以實施。合理有效的控制成本,更是開發商必須始終貫徹和堅持的立足之本。因為目前的房地產市場競爭極其激烈,土地費用和建造費用(特別是類似北京這樣的城市)都十分高昂。現在房地產開發不再是一個絕對高利潤的行業,其高風險性使開發公司賠錢、倒閉事例也常有發生。所以整個策劃、設計、施工過程都需要有非常清晰的成本意識,在保證質量和效果的前提下對每項支出都要嚴格控制和精心核算。總之,開發商和設計師應該了解市場,了解購房者的心理和關注點。只有這樣,通過專業設計人員與開發公司的協調,才能實現既讓市場和購房者認可,又保持較高的建筑水準,同時還有一定經濟利潤的住宅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