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類學生社會學習和人際互動能力的交流平臺初探(3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45472
2022-07-11
3頁
39.39KB
1、建筑類學生社會學習和人際互動能力的交流平臺初探建筑類學生社會學習和人際互動能力的交流平臺初探:未知 【摘 要】 建筑類學生不僅需要較強的專業素養還需要一定的社會學習能力和人際交往互動能力,針對建筑類學生活動空間相對集中,思維模式相對發散,個性較為明顯等特征,如何利用學生特點,創建一個可以集社會學習、人際交往互動合作交流平臺,推進建筑類學生多元化培養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關鍵詞】 多元化 社會學習 人際互動能力 交流平臺建筑類學科是集社會、技術和藝術等多重屬性于一體的綜合性學科。一名合格的建筑類學生不僅需要較強的專業素養還需要有一定的社會學習和人際互動能力。社會學習即學會適應周圍的人和學習適應社2、會環境的過程,從教育上說社會學習意味著培養全面發展和適應社會的人,培養有道德、通情達理的人。一個人的社會能力體現為對他人和社會的認知上的適應、行為上的適應和情感上的適應1。人際交往能力是指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個體具有交往意愿,積極主動參與交往,并且表現出有效和適宜的交往行為,從而使自身與他人關系處于和諧狀態的能力2。建筑類專業涵蓋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工程科學等各個領域。學生既要掌握工程力學、結構力學等工科知識,還要熟悉中外美術史、文化史、思想史等人文知識。建筑學科鮮明的特點和建筑師明顯的職業特征,對建筑類大學生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因此,如何根據建筑類學生特點,探索高效有趣的培養3、模式,成為本文的重點。一、系統的競賽機制和制度保證通過問卷調研的方式對西安某高校建筑類學生進行統計發現,選擇建筑類的學生其中70%以上都是出于對專業的熱愛而選擇的本專業,所以對于專業的興趣完全高于其他,近年來學生男女比例自之前的1:1到現在的3:2。而李曉東等調查發現,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總體水平較好,男性大學生在影響力、開放性、包容度和人際結交能力方面均稍好于女性,但在情緒控制、友誼表達、人際理解能力方面,則女性好于男性;獨生子女在人際交往能力的很多方面都?于非獨生子女;來自大中城市的學生,人際交往能力要優于來自農村的學生;在人際結交能力、包容度方面,理工類學生要強于文科類學生4。鑒于學生現4、狀,如何利用學生專業優先的特性來推動學生的多元化培養成為一個關鍵問題,本文發現通過專業競賽模式拉動同年級、同宿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之間的點對點、點對面、面對面的交流,能夠增加男女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出于一個共同的目的,能夠增加彼此的認同感,為平臺的效果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所以建議采用完善的競賽模式,形成競賽手冊,集合專業優勢,將國內外競賽目錄進行統一統籌,按照級別、類別、時間、難易排序,對于不同培養目標的學生進行不同定位,給予推薦參加,制定競賽手冊,落實競賽保障制度,成立競賽小組,搭建平臺,為學生提供更多平臺。二、團學品牌活動的貫穿和影響,提升人文素養建筑類專業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方面存在問題,具5、體表現在:建筑類專業學生對人文素質教育認知程度不明確;建筑類專業學生人文科學知識匱乏;缺少創新精神, 創新能力不足;心理素質存在缺陷等現狀5。長期以來 ,高校建筑類專業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 以傳授專業知識為主 ,明顯表現出對學生人文素質和創新素質培養的不足:學生文化素養較低,文學、社會學、歷史 學、心理學、倫理學等相關知識缺乏 ,對美術、音樂、戲劇等 人類共同的精神遺產知之甚少,有的甚至對祖國的歷史只是一知半解,缺乏豐富的人文底蘊6。鑒于此可以考慮從團學活動入手,以品牌文化活動貫穿,進行學生參與度高,喜聞樂見的而且能夠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團學活動,可利用社團活動成立興趣小組,創新小組,首先讓學6、生從觀念上進行轉變,加強對人文素質教育的認知程度;其次潛移默化中實現教學效果,并從課外素質學分體系等相關方面鼓勵、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形成低、中、高年級學生素質養成計劃體系,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有針對性是開展相關活動,增強學生人文素質培養,并提供一定的心理培訓學習、實踐機會。三、學生干部的精準培養和群體培養模式相結合,提升綜合素養學生培養的過程中,學生干部的培養屬于平臺搭建的夯實基礎部分,得力的學生干部對于平臺的搭建無異于雪中送炭,所以對于學生干部的精準培養與借用學生干部平臺服務于廣大學生的群體培養模式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干部培養過程中,增加平臺建設,為學生鋪設更多的與已畢業的不同類別(設計能7、力強、社會能力強等)學生交流機會,可以通過學長聯系平臺、知名校友平臺、校友會、就業單位走訪等方式為學生干部提供聯系平臺,通過學校、學院大型國際會議志愿者平臺增加學生社會學習能力和溝通交流能力,以專業期刊的??L談方式為已畢業和未畢業學生搭建平臺聯系體系,從而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四、跟蹤調查與實踐反思相耦合,保證動態平臺的時效性隨著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更多的時代變化,培養目標和手段需要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更新改進,根據面向群體不同而不斷改變,所以交流平臺是動態的,并且有一定的時效性和階段性,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的完善平臺,適應社會發展需求。此外,平臺的搭建主要以社會需求目標為主要參考方向,對于學8、生個體需求考慮比重有待加強,如何做到學生個體需求與社會需求的耦合的思路,推進二者的良性推動,是一個值得認真思考和研究的課題?!緟⒖嘉墨I】1 劉翔平.論社會學習與社會能力.高等師范教育研究, 1995,第4期.2 王英春,鄒泓.青少年人際交往能力的類型及其與友誼質量的關系J.中國特殊教育,2009,(2):75-79.3 張琳,彭立春.建筑類大學生人格培養研究,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第3 卷第4 期, 2011.4.4 李曉東.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現狀的實證分析.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一期, 2012.2.5 張彩霞,王麗,莊宇,鄭秀梅,王琦.建筑類專業學生人文素質現狀問題分析及解決措施.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14.2,第32卷, 第1期.6 張 琳,彭立春. 建筑類大學生人格培養研究, 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 第3 卷,第4期, 2011.4.基金課題:本文章得到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輔導員研究專項(編號:FD1405)項目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