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力學在生活中的應用(1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45548
2022-07-11
1頁
69KB
1、 建筑力學在生活中的應用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新式建筑層出不窮,人類對于建筑的探索,從最初的山洞穴,到傳統木構三腳架,再到混凝土結構的誕生,最后邁入現代建筑的步伐人類逐漸從建筑建構和實踐中汲取經驗,發展成一套系統的建筑力學理論與方法。建筑力學的進步,促進了建筑的進步。可以說,沒有系統完善的結構建筑力學,就沒有安全可靠的優秀建筑。當然,這些理論與方法,幾乎被運用到了生活的各個領域,“建筑力學”不只專屬于建筑,而是出現于我們所見的日常,如空氣般無所不在,不易察覺卻與生活息息相關!學習了建筑力學這門課程,本著理論服務于實踐這個原則,我一直致力于尋找發現生活中的建筑力學。首先,我發現生活中的建筑是2、有橫梁的,橫梁這種結構可以起到穩定結構的作用。然而我會問出這個問題:橫梁是怎么搭上去的呢?通過詢問專業結構師和查閱相關資料我發現通常有以下四種方法:1.懸吊,具體做法是:從頂板向下,通常受力不大。2.墻體錨栓(穿墻螺栓)固定支撐架:梁放在支撐架上,這個能夠承重和墻體結構、梁體材料及體積有直接關系。3.墻體鑿洞穿梁:承受量較大,如果墻體結構不是很強,可以考慮在墻上作個小梁,缺點是對于墻體的破壞較大。4.從地面起柱支撐:承受量最大,不動墻體,對地基要求高,但如果是平常樓房就不用考慮了,因為這樣會破壞房間平面的平面布局。這些知識看似深奧,其實在結構師給我畫的示意草圖上,會一目了然,我體會到了建筑力學3、的不可或缺。另外,在大一進行建筑認知實習的時候,我們有幸游覽了琴臺大劇院。走進建筑,老師一把叫住學生,沒有示意大家體驗空間,而是首先讓我們抬頭看看頭頂的桁架結構,分析它的受力。當時的我們還沒有學過建筑力學,自然一知半解,但是走入大二,我漸漸回想起那些桁架,它們不正是我們學過的幾何不變體系嗎?二剛片之間通過既不平行也不匯交于一點的三根鏈桿聯結,按二剛片規則,這種結構體系為幾何不變體系,才可以如此穩定地支撐起大面積的屋頂,多么神奇!在江南小橋流水之中,我們多半被美麗風景所吸引,卻很少發現那座屹立于流水之上的拱形橋。拱形橋歷史悠久,早在古代就已經被智慧的中國人廣為建造,例如我們所熟知的趙州橋。為什么4、用拱形橋呢?因為這種橋在豎直荷載作用下,拱端不僅有豎直反力,還有水平推力,適用于深谷大跨、地基堅實地區的橋梁.拱橋由拱圈、拱上結構、墩臺及基礎等部分組成,拱圈是橋跨結構的主要承載部分.拱圈以上的橋跨結構部分稱為拱上結構,用以支承道碴橋面及活載.設計得合理的拱主要承受壓力,而承受的彎矩和剪力較小.。生活中還有很多建筑力學的實例,如我們常見的穹頂結構,它的受力是什么樣的?意大利著名建筑羅馬小體育宮,它的獨特“Y”型結構支撐有什么好處,為什么這么做?或者簡單點,將一車載滿水果的小車滾過一塊石頭,是拉著走省力還是推著走省力?它的受力分析是什么?其實生活中,只要我們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多問幾個為什么,就可以將建筑力學學的很好,那時你就會發現建筑力學其實離我們并不是想象的那么遠,而是就在我們的身邊。